黑奴貿易時為什麼可以拿玻璃球換黑人?

用玻璃球就可以換奴隸?這聽起來似乎匪夷所思,但在黑奴貿易時期,卻是真實存在的現象。不僅玻璃球, 歐洲生產的鐵器、酒、紡織品、火槍等都能以極低的代價換奴隸。儘管販奴貿易中黑奴的死亡率很高,但由於成本很低,奴隸販子依然可以獲取高達百分之幾百的收益。

黑奴貿易時為什麼可以拿玻璃球換黑人?

黑奴貿易

比如歷史記載往美洲販賣奴隸的歐洲白人可用十根鐵條換一個女黑奴、用十三根鐵條換一個男黑奴。一名叫安東尼·培根的英國奴隸販子從1768年開始用玻璃球、小刀、酒等廉價的商品從非洲換取大量的奴隸運往美洲,8年就賺了7.6萬英鎊(18世紀1英鎊約合現在的人民幣3000元,當時7.6萬英鎊約合現在的2.28億人民幣)。

當時,玻璃球除了能在非洲換取大量的奴隸,在美洲也能換取大量的財富。當今世界上最繁華商業和金融中心——紐約曼哈頓島,就是荷蘭人彼得·米紐伊特(Peter Minuit)於1626年9月11日僅僅用了一箱價值24美元的彩色玻璃球換來的。對於從未見過玻璃球的非洲、美洲的原始部落人而言,玻璃球就跟珠寶、鑽石差不多的存在。甚至很多原始部落將玻璃球當做貨幣使用。當然隨著大量的玻璃球湧入非洲、美洲,後來也就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

別說非洲和美洲的原始人,即便在清朝及以前的中國,又有幾個人見過bulingbuling的玻璃球呢?如果你能攜帶一批玻璃球穿越回古代的中國,相信也能迅速成為富豪吧。

很多人會覺得製作玻璃的過程非常簡單啊,不過就是沙子高溫融化後的產品嘛!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古代中國主要做的是把泥土燒製成陶瓷,由於中國的瓷器幾乎可以滿足全部生活需求,因此在燒製玻璃方面就沒有多大需求和動力了。

黑奴貿易時為什麼可以拿玻璃球換黑人?

漂亮的琉璃製品,美觀卻不實用

在地理環境方面,歐洲土地資源遠不如中國豐富,由於缺乏可以燒製瓷器的高嶺土,古代歐洲的陶瓷一直比較粗糙,精美度完全無法與中國的相提並論,需要大量進口。但在偶然的情況下,歐洲人卻發現了鈣鈉玻璃的燒製方法,並逐漸加以改進,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成熟,品種也越來越豐富。西方的鈣鈉玻璃在硬度、透明度、耐熱度、普及度、安全度等方面都遠超中國的琉璃(鉛鋇玻璃)製品。可能是由於工作慣性,中國的琉璃製品燒製的溫度與瓷器相近(1200-1400℃甚至更低),但低於鈣鈉玻璃燒製的溫度(1550~1600℃)。雖然可以做漂亮的觀賞性工藝品但實用性很差,不僅有毒(含鉛量高)、而且易碎、不耐熱,這導致中國沒能發展出類似於歐洲的燒杯、試管、望遠鏡鏡片等可以促進物理、化學學科發展的關鍵設備。

輝煌幾千年的華夏農耕文明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沒有大規模生產實用型玻璃的技術,不僅讓中國人的窗戶用紙糊了上千年,更嚴重的是導致了化學、物理、天文上的全面落後。因此現代看來十分簡單廉價的玻璃球,其實蘊含著很多不容易掌握的技術限制。

現代大量生產高質量的玻璃製品還需要專業的技術、設備、流水線以及產業工人,即便是現代,很多工業體系不完整的國家依然不能大量製作出好的玻璃製品。

黑奴貿易時為什麼可以拿玻璃球換黑人?

CPU的生產製造代表著世界科技發展的最高水平

所以,黑奴貿易時,玻璃球能換黑人,靠的主要是技術不對稱。技術不對稱造成的貿易壟斷現象,在現代社會中也比比皆是。比如現代計算機的核心——CPU(微處理器),從材料來講不過也是廉價的沙子經過一道道工序做成的,但世界上能夠生產CPU的國家屈指可數,就是因為其背後的技術極其專業、複雜。如果現在中國也不能生產哪怕是最低端的CPU,相信今天我們購買很多電子產品的價格都要貴上許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