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應該和哪些人交朋友?

曾國藩就說:擇友為人生第一要義,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你擁有怎樣的圈子和人脈,就決定了你有怎樣的未來?

人到中年,應該和哪些人交朋友?

《論語》告訴我們,人到中年,往往細枝末節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質。

如果遇到下面這“三守”的人,請深交。

守信的人

孔子在《論語·為政》中寫道:“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意思是,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它靠什麼行走呢?

人無信不立,中年人之間的交往,誠信是第一道關口,尤其重要,如果連誠信都沒有,那誰還會相信你呢?

人到中年,應該和哪些人交朋友?

古時有位德高望重的老方丈,他有兩個不錯的弟子,想從中挑選一個接班人。

他為兩個弟子各準備了兩袋一樣的稻穀,說:“現在你們有一年的時間,誰收穫的米多,誰就是我的接班人。”

冬去春來,轉眼一年過去。大徒弟挑著滿滿當當的大米回來了,二徒弟卻顆粒無收。

大家都以為下一任方丈非大徒弟莫屬了,老方丈卻突然宣佈,繼任者是二徒弟。

大徒弟很不服氣,爭辯說:“不是說誰收穫的米最多,誰就是接班人嗎?”

老方丈一語道破玄機:“我給你們的稻穀,是我煮過的,根本沒法播種。你雖然有了收穫,卻失去了誠信。”

守信,是用多少錢都買不到的人格魅力!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

人活一世,誠信為重,誠以修身,信以立業,做人要務實,講話要真實,做事要誠信。

不守誠信也許能贏得一時之利,但一定不會是長久之利。

所以生活中,如果身邊有一直守信的人,務必請深交。

守心的人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君子會先踐行自己想說的言論,等真的做到了、做好了,然後再說出來。

真正守心的人,一定是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誘惑無處不在,在“暮夜無知”的情況下,一個人能否守得住自己的心,這是個巨大的考驗。

人到中年,應該和哪些人交朋友?

在杭州,有這樣一家花店:康乃馨2塊一朵,玫瑰5塊一朵......

它的特殊之處在於,除了客人,沒有一個工作人員,甚至連營業員都沒有。

給不給錢,全看顧客自己。

但花店老闆娘卻說,花店開到現在,幾乎沒有不付錢的客人。

正如花店玻璃門上寫的那樣:這裡賣的不止是花,還有一份信任。

對於買花的人來說,付不付款,體現的是自身的修養。

人到中年,人們大多已經有些世故圓滑。

這個時候,如果身邊還有一兩個一直堅守本心的朋友,不失為人生一件幸事和快事。

那麼這樣的人,務必請深交。

守拙的人

《史記》記載,孔子年輕時曾經向老子請教做人的道理。

老子告訴孔子:“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就是說,一個頭腦精明的商人非常懂得深藏財貨,而外表看起來好像空無所有;一個品行高尚的君子非常懂得內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

所以我們需要去掉驕傲之氣和貪慾之心,如此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這便是所謂的“大智若愚”。

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

花開無須太豔,懂得守拙,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人到中年,應該和哪些人交朋友?

梅蘭芳曾談及早年學藝的經歷:“我是個笨拙的學藝者,沒有充分的天才,全憑苦學,我不知道取巧,也不會抄近路。”

梅蘭芳小時候,不夠聰明,別人背一遍的戲詞,他要反覆背多遍,正因為太笨,很多人不願教他。

冬天,他把水潑在地上,結冰後,再在冰上練習踩蹺、跑圓場,摔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又摔倒,不斷反覆!

每天早晨,他練嗓子,念道白,發音不準或不圓潤時,就反覆練習,直到滿意為止。

梅蘭芳靠著勤學苦練,基本功越來越紮實,最終成名。

不聰明又如何,只要踏實地走下去,終有一天,會收穫屬於自己的光芒。

守拙,其實是心中有道,曲線取之,以退為進,其實這才是最穩健的進取之道。

守拙,更是一種處世智慧,懂得守拙的人,才能走的更遠。

人生一路走來,我們已經遇到了很多很多人。認識了其中一部分,和一小部分做了朋友,但要說真正深交的,卻只有那麼幾個。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我們交友,不要勉強自己,更不要勉強他人。

人到中年,如果你遇到這種朋友:守信,守心又守拙。一定不要錯過,深交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