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有沒有賣國求榮?為何被送上輿論的“斷頭臺”

晚清中國在經歷了太平天國和英法聯軍,從統治階層和地方大員之間都認識到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重要性,洋務運動登上了歷史舞臺,這個幾經折騰的政權又恢復了生機,並略有復甦的氣象,經過 30 多年的努力,全國上下沉浸在“同光中興”的 氣象之中,在大國崛起的幻覺中悠然自得。

然而,在中國東方的日本,1868 年開始明治維新, 宣佈脫亞入歐後,學習西方。國家實力迅速崛起,不甘久居島國的日本,便在 1887 年就做出了《清國征討方略》開始準備圖謀中國。 隨著中國宗藩體制瓦解,戰爭是一觸即發。

可以這麼說,李鴻章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海防建設思想並創建北洋海軍的人,說他是近代海軍的創始人一點也不誇張。


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有沒有賣國求榮?為何被送上輿論的“斷頭臺”


1862 年,剛剛平息了太平天國的李鴻章,見識 了西洋武器的在戰爭中的厲害, 提出了學習西方技術和海防建設的思想。他向朝廷上摺子說:歐洲諸強國皆齊聚於中國 是“三千年一大變局”,以後“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 無懼而能保守之地”,“國家諸費皆可省, 惟養兵設防、練習槍炮、製造兵輪之費不可省。

1888 年,李鴻章在國庫空虛的困難局面下初步創辦北洋海軍。 中法戰爭後,在 清政府“以精練海軍為第一要務”的主張下,李鴻章趁勢全力經營北洋海軍。 他注重培養海軍人才, 先後兩次奏請清廷派遣船政學生赴歐留學, 他認為,“日本蕞爾小邦, 歲遣聰穎弟子數百人分赴西 國學藝,近年水師整練,頗與西方抗衡。 中國欲求 自強而自封其徵,此陋儒孔之見也”。 此外,又上奏朝廷撥款向國外訂購鐵甲艦和巡洋艦, 並致力於旅順口和威海衛兩大軍港的建設。


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有沒有賣國求榮?為何被送上輿論的“斷頭臺”


日本通過一步步侵略中國領土的藩國來刺激清政府,在困難的局面下,李鴻章加強海防建設是基於對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實力的認識:“日本狡焉思逞,更甚至西洋各國。 今所以謀水師不遺餘力者, 大半為制馱日本起見”。 整個北洋海軍的建立過程中李鴻章皆以日本為假想敵, 後甲午戰爭爆發的事實也證明李鴻章這一假想的正確性。

在近代中國,李鴻章首創北洋海軍,推動洋務運動發展, 在中國近代化方面的貢獻實屬無二人可比。 對於封閉了近幾百年的中國來說,李鴻章對於世界大勢的把握也遠超同時代其他朝廷命官, 但時運不濟,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李鴻章因北洋、 外交成晚清第一重臣, 甲午戰後也因北洋覆滅和 《馬關條約》被世人所唾罵!

北洋海軍在創立之初曾是亞洲第一的艦隊, 創立之初傲視亞洲, 但是創立之後未曾增添一樣設備,在以致甲午之前,雖然船體噸位上中國略勝於日本, 但是總體性能還是落後於日本,日本裝備又新型的速射炮和快船,航 速也比中國快。 在講求絕對性能壓制的海戰方面, 中國其實已經輸了。


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有沒有賣國求榮?為何被送上輿論的“斷頭臺”


此時清政府的官員都沉浸在“同光中興”當中。 都處於大國崛起的幻覺之中,慈禧太后為了享受“中 興”氣象,積極準備自己的六十大壽,竟然挪用軍費修建頤和園,大肆講究排場,在她“大擺壽宴,賞戲三天” 的時候, 日本的軍隊已經攻破了中國的東大門,光緒帝此時雖然已經“親政”但是作為少年天子,沒有對世界大勢有所瞭解,在大臣的慫恿下,一味的催促李鴻章開戰。

除了海軍,在陸軍方面,八旗兵在康熙帝鎮壓 吳三桂時,就已經不堪一擊被朝廷棄用,綠營兵更是毫無戰鬥力可言, 在地方只充當相當於維穩警察的職責, 地方團練雖然在挽救晚清政局當中做出過貢獻,頗有戰鬥力,但是多年的腐敗和操練不勤,戰鬥力下降,李鴻章所依賴的淮軍,此時也是夕陽西 下,並不能在戰鬥中有多少實力存在。

甲午戰敗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使中國蒙受了巨大的損 失,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帝國主義開始趁火打劫,準備瓜分中國。 更是被日本打敗的事 實, 讓許多知識階層的人認識到中國真正的落後不再兵器,而在制度。 一個民族在經歷了沉痛的打擊後,從大國崛起的夢幻中甦醒。


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有沒有賣國求榮?為何被送上輿論的“斷頭臺”


很快, 清廷派往日本議和的使臣被日本方面遣送回國,並稱:“中國另派大臣議和,若無商讓地土及辦理條約畫押之全權,即毋庸前往。 慈禧迫於無奈,隨頒佈:從“宗社為重,邊徼為 輕”的指導思想出發,決定給李鴻章“以商讓土地之權,令其斟酌輕重,與倭磋磨定議” ,交予李鴻章“畫押之全權”。

1895 年 3 月底, 李鴻章受命奔赴日本與之議和。 4 月 1 日,日本提出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澎湖列島和賠款 3 億兩白銀的要求, 對此李鴻章認為 “如不將擬索兵費大加刪減,並將擬索奉天南邊各 地一律刪去,和局必不能成,兩國惟有苦戰到底”。 他將此要求報告清廷, 並表示對於日本的無理不 能 答 應,清 廷 卻“意 總 在 速 成”〔14,338〕 ,急於 停戰求和。 4 月 14 日,李鴻章接到總理衙門來電:“奉旨: ……即尊前旨,與之訂約。 欽此。 此“旨意”當 然是慈禧和光緒的決定。 李鴻章迫於朝廷的壓力, 於 4 月 17 日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儘管如此,與日本談判過程中, 李鴻章為維護清朝的利益,放下自己身為朝廷命官的尊嚴,做到了“能爭回一分,即少一分之害”

,憑藉自己的外交努力為清朝挽回損失。 並在此過程中差點喪失自己的生命。

中日第二次談判中, 伊藤博文提出:“日本軍隊須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以及該處城堡,在上述各處之中中國軍隊須將一切武器、 軍需品交給 日本軍隊。 ” 面對日本如此苛刻的條件,李鴻章軟中有硬地問:“再無其他條約可以代替? ”伊藤博文說:“閣下如不能接受此條件,只有繼續交戰,此外別無他策。 ”李鴻章氣憤地說:“如果日方固執起見, 中國人民將永遠不忘復仇, 即使和氣恢復之後, 此種惡感, 將深深地印於腦海, 以致不能除去。

中日第三次談判之後, 李鴻章在返回住處途中遇刺。 李鴻章遇刺事件給整個談判帶來了轉機。 他借遇刺為由停止談判回國,德、美、英等國也在聽聞李鴻章遇刺之後,插手調停一事。 他們深恐東亞局勢會因此改變從而威脅歐美國家在東亞的政治經濟利益,事發之後次日,德、美、英聯合發表聲明,譴責日本。 迫於這些國家干涉,日本在談判上作出了大幅度讓步,放棄對山海關、大沽、天津等 城市的佔領, 並將賠款由原來的 3 億兩減至 2 億 兩,通商口岸也原來的 7 處減至 4 處,撤回將子口稅為值百抽二的要求等。

《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一落千丈,日本依賴戰爭賠款迅速發展,實力更加雄厚,日本也更加加緊了侵略的步伐,一步步向中國邁進,而中國經過甲午戰爭,全國上下興起維新運動,痛定思痛,面向西方學習,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然而這一切在 1898 年的政變下經過百天就匆匆落幕,民族面向了更加深重的災難。

李鴻章從一個刀筆小吏到晚清第一重臣,從剿太平天國、滅捻軍、辦洋務、做外交、創北洋、籤 《馬關條約》、東南互保、籤《辛丑條約》。 一生起起落落,宦海浮沉。 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凸顯於 天津教案的外交處理,落於《馬關條約》的簽訂,成也外交,敗也外交。 挽救晚清政治危局,成中興名臣之一,在中國近代化方面的貢獻無人能及。

歷史是人的歷史, 從沒有好壞功過評價的標準,更不可能標籤好壞。 世界大勢,浩浩蕩蕩。 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李鴻章把中國拉近世界,以便順 應潮流。 實現國富民強,怎奈時局艱危,寸步難行。 只可全力以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