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壽春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

花鼓燈

花鼓燈是壽縣民間歌舞的一種形式。因主要伴奏樂器為花鼓,故名花鼓燈。

清光緒年間壽縣地區已有玩燈鬧元宵的風俗。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水平的提高,花鼓燈藝術靠扭扭唱唱,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1946年在本縣瓦埠湖以西地區,開始出現一些花鼓燈班社演出有故事情節的花鼓燈節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民間歌舞,在全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男女老少皆能唱會扭,表達人民歡慶解放的喜悅心情。此後原有的花鼓燈藝人大都參加了業餘劇團,花鼓燈這一民間歌舞形式又被搬上了舞臺,參加上級舉辦的會、調演,並獲演出獎和創作獎,如花鼓燈《治淮小車》、《送郎上堤》、《拾棉花》等節目,均獲地區和省的獎勵。

花鼓燈,以舞為主,載歌載舞,以傘把子、鼓架子、小丑和蘭花(也稱臘花)為主,傘把子手持岔傘(形似傘的道具),以岔傘的交換來指揮舞臺上的表演;男角稱鼓架子,女角稱蘭花,他們是整個花鼓燈表演中的主要角色。解放前,蘭花均由男子扮演,戴上假辮子和綵綢做的珠花,前額紮上頭勒子,上穿彩褂,下穿裙子,粉墨登場。小丑雖不是主要角色,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表演過程中他相間的穿插一些笑話、快板和順口溜之類的語言來逗趣,以活躍演出氣氛。

花鼓燈

花鼓燈的演出分大花場、小花場兩種形式。大花場是一種集體情緒舞,一般由七至十一人表演,演出時由傘把子引蘭花和鼓架子等進場,在傘把子的帶領下表演各種圖形,如:"單籬笆"、"雙籬笆"、"蛇退殼"、"分箱"、"籬笆糰子"、"相面"、"狗尾圈"、"二龍吐水"等。小花場一般由二至三人表演,演出時鼓架子在鑼鼓的伴奏下邊舞邊上場,舞后口唱花鼓歌,請蘭花下樓(即請蘭花上場表演),觀眾謂之請蘭花。蘭花上場後,兩兩在鑼鼓的伴奏下開始表演。另外,帶故事情節的花鼓燈節目,一般是鼓架子、蘭花和小丑分別扮演角色,在演出中舞唱,相間穿插道白和數板,使花鼓燈這一民間歌舞趨於花鼓戲的雛形。

花鼓燈表演有空場表演,也有邊走邊演的,行進表演的形式一般都在城市和集鎮大街小巷流動表演。在街上流動演出時,傘把子領頭打場子,後面緊跟著鼓架子和蘭花,他們邊走邊手舞足蹈。鑼鼓壓陣於後,他們所過之外人們燃放鞭炮相迎,清末和民國期間,有些大戶商號還在門口設盤,用銅板或大錢擺成字(一般都是一些"春"、"壽"、"吉"、"財"之類的吉利字),讓花鼓燈藝人減字拾錢,減一筆畫唱一段,按字即興編唱,唱詞中一般都以讚美這家的商品好,有現代話說就是為這家商號作一次活廣告。字減完後這些大錢和銅板就作為商號給藝人的賞錢。這一活動,多為傘把子來完成。

花鼓燈和其它民間藝術一樣,是人們用來自娛自樂的活動形式,在演出時內容一般比較健康。花鼓燈舞、歌、劇的主要內容多是反映表年男女的愛情生活,表現他們相互愛慕,挑追嬉戲和反對封建禮教的故事、傳說等。常演的歌、舞、劇有《團媳婦訴苦》、《懶老婆》、《撲蝶》、《十八里相送》、《遊春》、《火燒蓮花庵》、《丟手巾》、《對花》等。

抬閣 肘閣

抬閣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它集造型、彩扎、雜技、戲劇藝術為一體,熔詩情畫意於一爐。因由人抬著表演,故稱抬閣。

抬閣於清光緒末年在縣城出現。是在肘部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流行於縣城、正陽關一帶。一般只在大型的燈會和廟會上進行表演。

建國前,抬閣架子是毛竹扎制而成的。人們以抬閣的大小而分為大架和小架兩種。均為長方形。大架和小架抬閣的扎制方法是一樣的,用八根直徑為12釐米粗的毛竹扎製成一個立體長方形的底座,長600釐米,寬200釐米,高70釐米。在這個底座上用四根細一點的毛竹紮成底盤,底盤上用竹子和篾簧扎出假山、廟宇、亭、塔、樹木和花草等。紮好後用彩紙裱糊,再配彩色裝飾畫,然後裝上蠟燭燈籠。底盤糊好後,根據閣上場面、故事情節、人物多少,裝上肘閣架,人物坐在抱芯子上,身著戲服,做出各類造型和動作。建國後,為了安全起見,抬閣的底座改用木質底座,肘閣架用螺絲固定,其它均同以前。

抬閣 肘閣

每一架抬閣需用8-16人抬著表演,抬閣的人身著綵衣,在樂曲的伴奏下緩慢前進,抬閣上的小演員們,根據各自扮演的不同人物、情節,做出不同的造型和動作。抬閣後面緊跟著吹打班,笙、簫、笛、管演奏出各類樂曲。抬閣上面表演的內容大都是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如根據《封神演義》中金光一節,設計的《金光》:金光聖母站在山頂上,手拿排有花燈的花竿,蓮花燈上鑲有鏡子,燈光照在鏡子反射出來,金光耀眼,山上亭、塔、廟宇,仙氣繚繞,山下蒼松、翠柏,使觀眾心曠神怡。其代表節目有:《金光》、《水漫金山》、《西遊記》、《西廂記》、《三打白骨精》、《火焰山》、《觀音送子》、《火燒綿山》、《火燒葫蘆谷》等。

肘閣是我縣民間燈會的又一種獨特形式。燈具主要由鋼鐵打出公芯子和母芯子(卯榫)套合而成,其支柱曲似臂肘,並分為一、二、三棚三種,由一人頂著表演,使燈具高聳空中,名曰肘閣。

在光緒年間,壽縣就有了肘閣活動,清末民初在縣城和正陽關一帶十分盛行。據老人回憶說,民國二十年的廟會上出肘閣就有六十架之多。這時人們還在肘閣的基礎上發展了抬閣和穿心閣等相類似的形式。因玩肘閣一類的燈(包括抬閣、穿心閣)耗資較大,故而建國後只有在重大節日才舉行這類活動,文化大革命期間這類燈會被視為"四舊"而禁止。1976年以後,隨著民間傳統文藝的恢復,肘閣也獲得了新生,重新走上了街頭。在慶祝建國三十五週年的時候,正陽關就有八架肘閣走上街頭,使人們一飽眼福。

肘閣架子是用鋼鐵鍛造而成,由鐵領衣、轆轤把、抱芯子及掛芯子、坐芯子組合而成。肘閣架了分大架子和小架子兩種。大架子有三棚組成(鐵領衣、轆轤把、抱芯子、拉芯子、坐芯子_;小架子有一棚或二棚組成(鐵領衣、轆轤把、抱芯子和坐芯子)。頂肘閣者,揹負鐵領衣,鐵領衣上裝上轆轤把,然後在轆轤把上裝上各類芯子,這就形成了肘閣架子。肘閣架子裝成後形似一棵桃樹,上面紮上紅花綠葉。

肘閣的表演難度是很大的。頂肘閣都既要身強體壯,又要能夠把握力的重心和力的平衡。在肘閣架上表演的演員,要求年齡小,身體輕,不然壓力太大頂肘閣者就受不了。在表演時每一架肘閣一般由8-10人組成。頂肘閣者兩人(一人一頂,一人預備替換),肘閣架上的小演員最多不超過4人,其餘的人則手持木杈跟在肘閣的周圍,以防演員不測。肘閣架上的演員均是四、五歲小孩,他(她)們身著戲,扮演烴劇中的各類人物,小演員在肘閣架子上或站,或仰、或臥,而實際上是坐在芯子上或用布帶綁紮在芯子上,然後裝一支假腿和假手,假腿和假手隨著行進而隨意搖擺,顯得非常逼真,在肘閣架上演員根據不同劇情,做出各種造型來,如在一棚肘閣上,小演員肩挑水桶,名曰"水泊娘娘震四海";二棚肘閣上兩個小演員分別扮演漁翁和漁翁的女兒,這叫"打漁殺家";在三棚肘閣上演員在不同的高度分別扮演青蛇、白蛇和許仙,擺出"斷橋會"的造型來。在各棚肘閣上經常表演的節目有"打櫻桃"、"水泊娘娘震四海"、"孫悟空"、"打漁殺家"、"對花槍"、"斷橋會"、"猴打金錢豹"、"待月西廂"、"西遊記"、"紅樓夢"等。

肘閣是一種獨特民間藝術形式,集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於一體,熔戲劇、雜技、舞蹈、彩扎藝術於一爐,可謂壽縣民間藝術園地裡的一朵奇葩。

壽縣壽春民風民俗

壽縣壽春民風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