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的時令小吃

俗話說,頭伏蘿蔔二伏芥,三伏裡頭種白菜。

生產隊那時候,打完了麥,收藏了桑杈,鋤罷了秋地,掛起了鋤鉤,這就沒大的活了,便可以懶懶散散等秋收了。

雖說是一天到晚還得下地上工,那也輕鬆得多了。種些蘿蔔白菜,那都是小菜一碟。

大熱的天,蘿蔔出的很快,三四天就鑽出了頭。

兩片原葉,有的還頂著籽種殼沒有展開,一副要掙脫的倔強,綠油油嫩綽綽,很是可愛。

隔個幾天,就竄起一寸多了,長出第一對兒小葉,待這一對兒毛茸茸的小葉展開,第二對兒第三對兒也在相繼生長,就該第一次剔苗了。

伏裡的天,誰家公雞早早就打鳴了。即便如此它也睡過了頭。天其實早就明瞭。

一陣鐘聲,振動了街道里澄了一夜的空氣,隨著人們的出來,空氣裡的原本已靜下來的灰塵,又開始一天忙碌的飛舞。

剔蘿蔔苗兒去。隊長說。

大家便回去拿上籃子,一翁子人前前後後來到蘿蔔地裡,每人把兩行,蹲下身,慢慢剔蘿蔔苗兒。

伏裡天的早晨,雖說有絲絲涼氣,空氣很清新,土壤的那份腥香都能聞得到,還是溫度很高的,一趟下來,後背已溼了。好在這種熱,是那種剛剛好的熱,甚至有那種因為出了汗很舒服的感覺。

等到大家把蘿蔔苗兒剔完,還有一個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分剔下的蘿蔔苗兒。一數多少人,分成多少堆兒,各拿各的,下工。

這些上工的人,除了吃飯睡覺在家裡,其他的時間不是在地裡,就是在去往地裡的路上。等到晌午回來,嗬,有好吃的了!

早上拿回來的蘿蔔苗兒,已洗得乾乾淨淨,盛在小篩子裡,放在小桌子上,幾碗蘸汁,也已做好,飄著蒜和辣椒的辛辣香氣,大塊的油花,遊在汁水面上,映照著院裡上空的景象。

灶房裡,還在響著翻饃鏟碰擊鏊子的聲音,是不是還會冒出一股煙來。原來是煤餅燒沒勁了,加了根柴。做飯人不是奶奶就是媽媽。她們見幹活人回來,就開始著急了:你們洗洗手吃吧,我一會兒就完了。

然後是擀餅的聲音,小擀杖和麵餅快速捲動,在面板上擀動著,發出能安慰飢餓肚子的聲音。

那好吧。幹活人就去灶房拿出一摞薄餅,坐在小桌旁,去薄餅摞上揭起一張,鋪在桌子上,抓一把蘿蔔苗兒,在薄餅上攤成一溜,然後把薄餅捲起來,捲成大擀麵杖粗的一筒,捏緊了,在蘸汁裡一蘸,塞進嘴裡,大咬一口……

小蘿蔔苗兒的微微辛辣,嫩菜苗兒的鮮美清香,麵餅的那種堅實的糧食味道,結合成一種美妙直衝鼻腔,鑽進大腦裡,讓味覺神經一顫:太美了!

哈,輕輕哈口氣,都是那嫩苗兒的清香……

吃了幾個?八個。

不如我,十個!

鄉野的時令小吃

(我就巴著眼等著)

難怪有俗話說:嘗口鮮,活一千。平平常常的蘿蔔苗兒都有這種美味,真是天生萬物各有功呀。

家鄉的味道,雖是普通平常,但總能深入骨髓,每每觸動心靈。

又到了該剔蘿蔔苗兒的時候。準備好芝麻醬,芝麻鹽,等那蘿蔔苗兒剔下來,再饕餮一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