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霸權發展的四個階段:啟發我們對當前中美髮展的思考

13世紀至20世紀初的歷史進行分析後,我們將

英國霸權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準備期、確立期、拓展期、衰弱期。英國霸權發展的順序與美國霸權的劃分(詳見本號《美國霸權發展的五個階段》)類似,只是少了維護期。這主要是由於英國霸權的手段是殖民擴張,英國需要通過武力壓倒與之爭霸的對手,從而確立霸權。因此,當英國霸權確立之後,在軍事上也就沒有國家能與之抗衡。而美國霸權的手段是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二戰後軍事實力方面,美科技強於蘇,而蘇人員裝備數量上強於美,美蘇軍事實力旗鼓相當。在意識形態的驅動下,美蘇進入冷戰,也就導致美國霸權還經歷了維護期。


這也意味著英國霸權僅存在於19世紀,而不是同時存在於18世紀和19世紀。前者的理論是沃倫斯坦的霸權與國際體系理論,後者的理論是莫德爾斯基的國際政治長週期理論。因此,我們對於英國霸權的劃分更傾向於沃倫斯坦的觀點


英國霸權的準備期即英國資本主義萌芽期,從14世紀中期到於1651年英國內戰結束;英國霸權的確立期對應英國與荷蘭和法國的四輪戰爭,從1652年的英荷戰爭開始到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英國霸權的拓展期對應英國的殖民擴張,從1815年到19世紀70年代英國大蕭條;英國霸權的衰弱期開始於19世紀80年代的布爾戰爭。


一、英國霸權的準備期(14世紀中期-1651年)


與美國類似,英國霸權的準備期也經歷了經濟實力的準備、指導思想的準備(即17世紀英國重商主義殖民思想的發展)、政治制度的準備(英國內戰確立了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統治地位)。以下進行詳細分析。


1、經濟實力的準備


由於處於資本主義萌芽期,因此英國經濟包括早期的封建經濟和後期的資本主義經濟


(1)封建經濟的發展


13-14世紀,隨著農業耕種技術改進、城市發展,英國封建經濟發展到極盛,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商品經濟的出現


商品經濟是指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經濟形式,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13-14世紀,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工商業的繁榮,許多地方出現了商品交易的市場,貨幣日益成為人們經濟生活中主要的流通手段。領主和貴族們紛紛將勞役折算成等價值的貨幣,僱傭農民在自己的自營地上耕種從而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使得莊園制(農奴勞役)經濟逐漸被具有市場性和開放性的貨幣經濟分解。當時,

英國農村已經成為尼德蘭南部的佛蘭德和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呢絨業的羊毛供給者


(2)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14世紀中期已經出現萌芽,在15世紀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並形成了鮮明的特色。英國城市中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是在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了集中的資本和自由受僱的勞動力的條件下,在手工業行會中產生的。[1]


到17世紀初,英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已經瓦解,農業越來越密切地與市場聯繫在一起;封建的土地經營已逐步轉化為資本主義經營;從封建貴族地主中分化出一個與資本主義有密切聯繫的新貴族,他們在大規模的土地轉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土地和財富,成為英國社會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在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工商業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除了原有的工業部門,如羊毛加工業、鍊鐵業、採礦業和造船業發展較快以外,一些新的工業部門,如紡織業、絲織業、肥皂業等也建立和發展起來。而工業的進步進一步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伴隨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的是人口的爆炸。黑死病之後(14世紀),英國人口觸底反彈,經歷了一次長時間的快速增長。1525年恢復到黑死病爆發前的230萬,16世紀中期增至280萬;之後人口增長進入加速階段,1600年達到了400萬,1700年達到了600萬。“在長期人口增長停滯不前的情況下,這給人一種人口爆炸的感覺。”[2]


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主要有三個原因——圈地運動、海外掠奪、手工工場

,這也是英國進行工業革命的三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1)圈地運動(15世紀70年代後期起)


由於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歐洲巨大的市場需求,從15世紀70年代後期起,開始了“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直到19世紀上半期,歷經300多年。


15世紀中期,領主普遍開始放棄自己的自營地,紛紛將自己的土地出租、轉讓和交易,在土地市場中,不僅是自有農民甚至農奴也可以通過私人的許可獲得自由的土地。


15世紀末16世紀初,羊毛的價格進一步上漲,更加刺激了養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貴族將農田改為牧場飼養羊群,以謀取更多的利潤,進一步演變成了以圈地運動為主的土地變革運動

。最初貴族地主只圈佔公有土地,後來又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此後一些貴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許多小農的土地被圈佔,農民不得不遠走他鄉到處流浪。


圈地運動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後果:第一,它加速了英國的封建農業向資本主義農業的轉變。隨著圈地運動的發展,英國農村中出現了許多資本主義農場。第二,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一無所有的無產者,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市場。第三,農村中出現了一批與資本主義市場有密切聯繫的新貴族,新貴族與資產階級有共同的利益,後來成為革命中的領導力量。


2)海外掠奪(16世紀開始)


英國的殖民擴張從16世紀開始到20世紀初,其中16世紀英國的海外活動主要是掠奪,包括一般性的商業活動、海盜式的搶劫和奴隸貿易。這與早期的重商主義思想有關,後面會有涉及。16世紀以後,英國陸續組織許多貿易公司,進行海盜掠奪,包括海盜J·霍金斯販運黑人,F·德雷克則在伊麗莎白一世贊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並於1577-1580年間進行了震驚歐洲的環球航行。


17世紀後英國的海外殖民活動有三大變化:政府特許成立殖民貿易公司,且在政府支持下進行壟斷性貿易;建立殖民地;積極爭奪殖民霸權。這與過去的海外掠奪有一定區別。


3)手工工場


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早期階段,勞動社會化的一種基本形式,它的出現,標誌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簡單協作沒有改變手工的勞動工具和操作方法,僅是在同一資本家指揮下協同勞動;工場手工業是以手工技術和僱傭工人的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大生產,它是手工業生產向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過渡的準備階段

。手工工場和手工作坊相比,不僅表現在生產規模、技術分工上的進步,關鍵是手工工場已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組織形式,這是與手工作坊的本質區別。


英國的手工工場大約出現在15世紀前後,而中國的手工工場大約出現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7月)。但明朝並沒能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主要原因是“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影響,同時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明朝的科技發明和應用。


2、指導思想的準備——17世紀英國重商主義殖民思想的發展[3]


正如美國霸權是在威爾遜的自由國際主義思想下推動的一樣,重商主義的貿易擴張和殖民帝國理論構成了英國殖民擴張和建立帝國的基本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並賦予了英第一帝國鮮明的重商主義特色。


17世紀來臨的英國正處社會的轉型期,面臨著社會的巨大變革。這種變革不僅表現為英國社會經濟的顯著發展和變動,使英國社會日益形成了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態勢,並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競爭實力;而且更重要地體現在國家和民族意識的復興和膨脹。當16世紀英國民主國家得以鞏固並發展之後,走出國門、參與世界競爭、力圖獲得民族優勢,便成為英吉利民族國家所追求的主要目標和民族意識發展的必然歸屬。於是,謀求現代意義的帝國即建立海外殖民地實現商業擴張的思潮、思想及理論便應運而生。其中,以重商主義思想最為獨樹一幟並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重商主義思想:作為特定歷史階段的商業資本意識形態,重商主義思想的發展經歷了早期和晚期的兩個階段。早、晚期重商主義都認為貨幣是財富的唯一形態,貨幣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尺度,增加貨幣是使國家致富的唯一手段。但是,它們在增加貨幣財富的手段和方法上卻有著相異的見解和主張。在早期重商主義那裡,貨幣完全被理解為寶藏,因而應將貨幣完全儲存起來。這種純粹的“貨幣主義”實際上嚴重限制了商業貿易的發展。……晚期重商主義雖也把貨幣與財富混為一談,但它主張加強貨幣的流動而不應儲存,要使貨幣加快週轉後而產生更多的貨幣。這裡的貨幣已不僅是寶藏,而是被看作可以增值的資本了。因此,從理論來看,晚期的重商主義才與商業資本的思想體系最相適應,晚期重商主義才是真正的重商主義,從而直接推動對外商業貿易的發展和資本的擴張。


重商主義殖民思想:17世紀英國重商主義殖民思想的發展進程表明,無論是托馬斯·孟,還是達維南特,他們都鮮明地揭示出貿易、殖民與國家之間的不可分割的關係。在他們看來,英國國家的強盛根本源於對外貿易的不斷擴張即建立貿易帝國,而貿易發展的基本途徑和基本目標在於獲取殖民地,形成以宗主國為核心的殖民貿易體系,並維護此體系的壟斷性和排外性,而要實現上述目標又離不開國家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重商主義者大多富有從事經濟貿易活動經驗,他們的理論完全是現實生活和英國曆史發展的經驗總結,具有很強的使用性和可操作性,並非空洞、抽象的理論論證;同時他們又大都身居朝臣,與國王、議會和政府的關係較為直接和密切,因而他們的主張和建議很容易對決策層產生各種影響,所以重商主義最終轉化為英國的基本政策,成為第一帝國的基本標籤並非偶然。


3、政治基礎的準備——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統治地位的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2-1651年)


英國內戰又稱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642年8月至1651年9月在英國議會派與保王派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通過戰爭,封建腐朽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專制王權被推翻,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確立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這個為英國霸權提供政治制度的基礎


(1)新貴族和資產階級: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包括城市中的工商業資本家、手工工場主、部分行會的行東和農村中從事資本主義經營的農場主)的力量進一步增強,他們對封建專制王權不滿,要求分享政治權利。他們通過成立新教反對封建統治的精神枷鎖,但清教徒一再遭到封建統治者的迫害;通過議會形成了與封建專制王權對立的反對派,但遭到封建統治者的解散


(2)封建統治階級: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去世,蘇格蘭的詹姆斯六世繼位為英王,稱詹姆斯一世,從此開始英國曆史上的斯圖亞特王朝時代(1603-1714年)。在詹姆斯一世(1603-1625年在位)和查理一世(1625-1649年在位)統治時期,國王加強了封建統治,提倡“王權神授說”,多次解散議會,大肆迫害清教徒,千方百計搜刮民財,激起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滿


(3)三次英國革命:1639年,由於查理一世的專制統治,並且修改英國國教祈禱書和祈禱儀式,引起蘇格蘭人起義,進一步引起國內矛盾,包括當年的“短期會議”,主要由於議會拒絕徵稅而被查理一世解散;1640年11月開始的“長期會議”,主要由於蘇格蘭人起義以及國內暴動逼迫查理一世重啟議會,而議會藉此猛烈抨擊國王的政策,從而導致英國革命(內戰)的開始。第一次內戰

以1642年8月國王離開倫敦後在約克城組織保王軍隊討伐議會叛亂分子為開始,以1647年3月議會軍攻佔王軍在威爾士的最後一個據點為結束。第二次內戰以1648年2月保王黨人在西南部發動叛亂為開始,以8月英國議會軍粉碎蘇格蘭軍和王軍的進攻而告結束。第三次內戰是1649-1651年期間英格蘭與蘇格蘭和愛爾蘭的戰爭,最終在伍斯特戰役中以議會軍的勝利而結束。


(4)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統治地位的確立:1649年2月,議會通過決議,廢除上院和王權。5月,英國宣佈為共和國。至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展到頂點,新貴族和資產階級確立了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統治地位。


(5)英國內戰的對英國海軍的意義:英國內戰在英國軍事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是英國近代正規陸軍創建之始。戰爭中創立的新模範軍是新型的資產階級軍隊,是英國曆史上第一支正規陸軍。新模範軍在許多方面具有近代正規軍的特色:軍費由國家預算撥款,保證了軍需物資的供應和官兵薪餉的支付;實行統一軍服,統一編制,統一紀律;由總司令對全軍實施統一的指揮,等等。議會頒佈的強制募兵制是近代徵兵制的雛形,它保證了新模範軍有充足的兵源。


二、霸權確立期(1652-1815年)


由於美國霸權的手段是建立新的國際秩序,因此美國通過建立國際組織、制定戰略計劃就可以很快確立霸權


而英國霸權的手段是殖民擴張,英國需要通過武力壓倒與之爭霸的對手,從而確立霸權。英國的殖民擴張經過了4輪戰爭,其中第一輪是與荷蘭的戰爭,後面三輪都是主要與法國的戰爭(1689-1815年間,英法為了爭奪世界貿易霸權和海上霸權,進行了100多年的殊死搏鬥)。經過這4輪戰爭後,在1674年三次英荷戰爭後,荷蘭的海洋霸主時代宣告落幕;在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英國取得了毫無爭議的海上力量霸權;到1763年七年戰爭後,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的霸主

;到1815年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並簽訂《巴黎條約》後,英國真正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英國霸權確立期的戰爭脈絡:(1)第一輪戰爭:三次英荷戰爭(荷蘭的海洋霸主時代宣告落幕);(2)第二輪戰爭:法荷戰爭(法國強大)、大同盟戰爭(法國開始衰弱)、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英國取得了毫無爭議的海上力量霸權);(3)第三輪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法國勝利,法國擴張)、七年戰爭(1763年七年戰爭後,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的霸主)、第四次英荷戰爭(倫敦取代成為金融中心);(4)第四輪戰爭: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建立,法國強大)、拿破崙戰爭(英國真正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1、第一輪戰爭(1652-1674年)


發生於17世紀的3次英國與荷蘭之間的戰爭,總體而言主要是為了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而當時荷蘭是海上霸主,英國海軍經過了怎樣的發展才有實力與荷蘭爭霸,下面先來介紹下。


(1)英國海軍的發展


根據歷史上的主要的節點,英國海軍經歷了武器的改良、作戰方式的升級、制度的改革,使得英國海軍的規模和實力不斷壯大,而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則是確立了英國的海上優勢。


16世紀上半葉,英國亨利八世發明了舷側火炮,使得遠距離作戰成為可能。


16世紀下半葉,伊麗莎白女王任命半海盜式人物霍金斯為海上司令,由於他的改革,英國海軍產生了新的作戰方式,用遠射程的炮戰取代了面對面的肉搏。雖然伊麗莎白時代(1558年11月-1603年3月在位)被認為是英國海上力量迅速擴張的時代,然而這個歷史時期英國的海外擴張大部分都是由一些私人進行的,而非政府行為。……(而且)伊麗莎白並沒有使英國的海洋事業繼續下去。[4]


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從而確立了英國的海上優勢,並積極加入海外殖民擴張活動。


17世紀初,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統治下,英國海上力量的發展並沒有得到足夠多的重視。……1607年威尼斯駐英國大使在給本國政府的報告中寫道:不列顛只有37艘戰艦,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非常殘破,不適合海上作戰。數十年之後,這個數量會降到27艘。[4]


17世紀40-70年代,海軍本身進行了一場“軍事革命”(見前面“英國內戰的對英國海軍的意義”),海軍在艦隊的構成以及軍艦本身的結構上經歷了一場革命性的變化,這些變化最終也提升了海軍的戰略地位,而英國海軍在此次革命浪潮中也走到了各國的前列。17世紀中葉英國內戰中,英國海軍站在議會這一邊,“他們打擊王室的艦隊,在海上阻擊任何歐洲大陸國家對於英國王室的支援。在內戰期間,英國海軍得到了更多的作戰艦隻,海軍的財政支持也得到了保證,同時海軍也湧現出了一大堆優秀的海軍將領。”英國內戰議會的勝利對英國海軍最大的影響在於,英國海軍從此成為國家性的力量,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戰略工具。[4]


(2)三次英荷戰爭


17世紀,荷蘭意識到英國崛起,開始處處排擠打壓英國。而英國則通過針對荷蘭的《航海條例》予以還擊,由此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結果,荷蘭因為元氣大傷而喪失了世界海洋霸權;英國雖然失敗兩次,但《海航條例》得到了嚴格的執行,英國的海外貿易、航運業和海外殖民事業都發展了起來,使得英國確立了海上優勢


1)英國的崛起和英荷的矛盾升級


英國內戰後,克倫威爾解散議會自任“護國公”。在軍隊方面,他將瑞典國王古斯塔夫的治軍理念引入陸軍,又籌措資金擴建海軍,將原有的不到40艘戰艦的英國海軍擴編到120艘,

英國海軍已然成為整個歐洲不可輕視的海上力量。同時英國的陸軍的規模也是空前的。


荷蘭意識到英國崛起後,開始處處排擠打壓英國,不僅宣佈大幅增加英國商人關稅,還在英國水域肆意捕撈海魚,並把水產品高價售賣到英國以牟取鉅額利潤。


這樣的行徑,使英國新興資產階級空前憤怒,身為資產階級代言人的克倫威爾不能容忍荷蘭人壟斷全球貿易,因此165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針對荷蘭的《航海條例》,規定一切輸入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載運,或由實際產地的船隻運到英國,這就是說不許其他有航運能力的國家插手。荷蘭一向以商船多、體積大、效率高、組織完善而成為貿易中介國、全世界商品集散的中心。英國的《航海條例》顯然是對付荷蘭的,打擊它在英國對其他國家貿易中的中介作用。這使得荷蘭與英國之間的鬥爭空前激化起來

,荷蘭反對英國的航海條例,英國拒絕廢除航海條例,這就導致了英荷海上大戰。


2)三次英荷戰爭


第一次:1652年5月爆發於多佛爾海峽;導火線是英國攻擊荷蘭商船;英國的戰略是控制多佛爾海峽和北海,切斷荷蘭與外界的一切聯繫;結果是荷蘭投降,1654年雙方簽訂《威斯敏斯特和約》,荷蘭認輸並承認《航海條例》,這使得英國的海外貿易、航運業和海外殖民事業逐漸發展了起來


第二次:1665年2月爆發於英吉利海峽和北海地區;導火線是英國佔領荷蘭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並將其重新命名為紐約,以及佔領荷蘭在非洲西岸的殖民地;英國受瘟疫(倫敦人口的1/4、約10萬人死於這場災難)、倫敦大火(導致倫敦城毀去2/3,經濟損失超過800-1000萬鎊,超過與荷蘭的兩次戰爭費用)以及荷蘭的奇襲(損失近20萬鎊)的影響,導致英國失敗並求和;1667年7月,兩國簽訂《佈雷達和約》,英國放寬航海條例,並讓出部分殖民利益給荷蘭。


第三次:法國為了清除在歐洲建立霸權的障礙,英國為了挽回第二次英荷戰爭的敗局,因此法國和英國達成秘密同盟。1672年,首先是法國對荷蘭宣戰,之後3月英國退出了與荷蘭、瑞典組成的三國同盟,援助法國對荷作戰。荷蘭則以決堤的方式防止法軍佔領阿姆斯特丹,阻止了法國的陸上進攻;同時率65艘主力戰艦向英國艦隊發起猛烈攻擊,打敗了英國的海軍。英國被迫停戰,後來英王在國會的壓力下,1674年與荷蘭簽訂和約,給予荷蘭20萬英鎊的補償。不過荷蘭在之前的大戰中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維持海外龐大的殖民地,逐漸喪失了世界海洋霸權,因此,荷蘭在合約上將新尼德蘭割讓給英國,“海上馬車伕”就此退出北美大陸,屬於荷蘭的海洋霸主時代宣告落幕。


2、第二輪戰爭(1672-1714年)


第二輪戰爭經歷了法荷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法國從一開始的霸權到後來霸權不復存在。期間還發生了光榮革命,使得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君主制。


(1)法荷戰爭(1672-1678年)


法荷戰爭與第三次英荷戰爭同時,前面我們已經介紹了,法國發起這次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清除在歐洲建立霸權的障礙,最終法國獲勝,開始稱霸歐洲(陸上稱霸),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被稱為“太陽王”,號稱路易大帝。


(2)光榮革命(1688-1689年)


1688年,英國輝格黨和託利黨發動光榮革命,廢黜詹姆斯二世,並迎接詹姆斯二世女兒瑪麗和女婿荷蘭執政威廉到英國來,尊為英國女王及國王,即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由於威廉三世也是荷蘭執政,意味著英荷兩國迎來“共主時代”,荷蘭將“海上馬車伕”的接力棒交到了英國人手裡;同時威廉三世接受了《權力法案》,意味著英國君主立憲君主制的確立,這使得英國始終走在時代潮流的前列,為走向強盛創造了條件。


1)英荷共主


在說英荷共主之前,需要提到1677年威廉三世與英國王位繼承第二順位的瑪麗公主結婚,這意味著英國正式加入反法同盟。而1688年英荷共主,則是英荷同盟的標誌,不過由於英荷共主的背景是“荷蘭已經失去海上霸主地位,同時荷蘭捲入歐陸爭霸的漩渦中,需要尋求保護;英國成為新的海上霸主,極力想對外擴張”,因此英荷同盟實質上使得荷蘭淪為英國的簇擁。因此,有觀點認為,英荷共主其實是荷蘭將“海上馬車伕”的接力棒交到了英國人手裡


2)君主立憲君主制的確立


在考察了英國霸權崛起的幾個要素後,可以看出,英國從一個歐洲強國崛起為一個世界強國並建立起世界霸權,最為關鍵的是,

英國始終走在時代潮流的前列,成為新時代的領頭羊。而英國之所以能夠引領時代潮流,就在於英國在不斷地進行“制度性的創新”。從(光榮革命後英國的)新型政治制度的創建、重商主義的殖民帝國、分化與整合中的社會結構、追求財富的新價值觀中,不難發現英國在改造舊制度、創造新制度方面所做的努力。[5]


君主立憲制確立之後,君主權力逐步被削弱,議會權力不斷上升,產生於議會的責任制政府也逐步確立起來。議會主權原則確立,對於此後英國向民主政治的過渡極為重要。英國所創建的這種新型政治制度,營造出一種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使英國能夠有充足的精力投身於經濟發展和海外擴張,為走向強盛創造了條件。


(3)大同盟戰爭(1688-1696年)


在此前第三次英荷戰爭,也就是法荷戰爭,路易重創了荷蘭,使得法國在陸上開始稱霸歐洲。正當法國的強鄰神聖羅馬帝國正在與奧斯曼土耳其作戰,路易十四決定

藉此時機,在德意志地區擴張其影響力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察覺到路易的意圖,於是在荷蘭執政威廉三世的號召與牽線下,於1686年7月9日組成奧格斯堡同盟(1689年英國加入後,改稱“大同盟”),希望能阻止路易在德意志擴張


可是路易十四卻在1688年9月,乘哈布斯堡王朝剛在東面戰勝土耳其,西面兵力薄弱之機,先發制人地侵略德意志,展開對哈布斯堡王朝的速戰計劃,“大同盟戰爭”正式開啟。


歐洲各國對路易十四的舉動感到大為震驚,深怕法國下一個目標會是自己,因此很快便站隊哈布斯堡王室的一方。1689年5月神聖羅馬帝國和荷蘭締約了維也納條約,其宣稱共同對抗法國擴張,並以恢復歐洲舊秩序為目的,在其後一年半的時間裡,英國、西班牙與德意志三個諸侯國——勃蘭登堡、薩克森、巴伐利亞相繼加入,結果組成了反法大同盟。因為

大同盟的結成,法國速戰取勝的計劃遇到阻礙,並且被迫在事前未做持久戰準備的情況下打了一場長達9年的大型戰爭。


因為交戰雙方都沒預期戰爭會持續這麼久,因此均欲停戰,所以當1695年路易十四開始單獨與奧格斯堡聯盟的成員之一——薩伏伊展開秘密的和平談判時,大同盟各成員國立即響應。1696年夏天,法國與薩伏伊單獨簽訂了杜林條約。1696年秋天,法國與大同盟各國簽訂賴斯韋克條約,承認威廉為英國國王,把洛林歸還給洛林公爵查理五世,把萊茵河邊的重要橋頭堡菲利普斯堡還給德意志。大同盟戰爭正式結束。


(4)西班牙王室繼承戰爭(1701—1714年)


大同盟戰爭後,法國與英國及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積怨並沒因此而化解,結果四年後雙方又爆發了另一場大戰,亦即法王路易十四在位時第四場重要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起因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沒有繼承人,引發法國波旁王室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爭奪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最終導致一場歐洲大部分國家參與的大戰。戰爭實質上是為遏制法國吞併西班牙而再次獨霸歐洲的局面。因而引發半個歐洲組成新大聯盟對抗法國


在戰爭之初法軍佔據主動。但在布倫漢姆戰役被馬爾博羅公爵遏制攻勢,戰爭陷入持久戰。後期,英奧兩國軍隊在兵力上雖佔明顯優勢(聯軍為16萬人,法軍為7.5萬人),但沒有對法採取積極行動。戰略不果斷的原因在於:當時俄國在北方戰爭(1700—1721年)中獲勝。英國為了竭力阻撓俄國在歐洲佔據主導地位,改變政治方針,不願將法國徹底擊敗,揹著自己的盟國開始與其和談,實際上停止了對法作戰。在英國的影響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棄了積極的戰鬥行動。1713年4月11日,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得勒支和約》。


由於英國政治方針的轉變,《烏得勒支和約》寫入“勢力均衡”這一概念,使得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恢復,奧地利保持大國地位;法國雖然霸權不復存在(菲力浦五世放棄對法國王位的繼承,法西兩國永遠不合並),但保住了大陸強國。同時,英國也在和約中受益最多,從西班牙取得直布羅陀戰略要地,並獲得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專賣黑奴的權利,從法國取得紐芬蘭、阿卡迪亞和哈德遜灣等北美屬地,保住了海上優勢,國際地位逐步上升。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英國取得了毫無爭議的海上力量霸權


3、第三輪戰爭(1740-1784年)


第三輪戰爭包括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法國勝利,法國擴張)、七年戰爭(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的霸主),另外還包括第四次英荷戰爭(倫敦取代荷蘭成為金融中心)。


(1)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


《烏特勒支條約》簽訂後,歐洲出現“長達近20年的英法緩和”。但不久,英法又捲入1740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的起因是由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無男嗣,歐洲以英法為首的兩大陣營為爭奪奧地利王位而引發的戰爭。


英國參戰的主要目標不僅在於遏制法國在歐洲的權勢,而且爭奪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從而樹立在全球範圍內的霸權,但這場戰爭讓法國戰勝了,奪取了今天大部分比利時和今天德國西部一些地區,只是路易十五不要“過多土地”(原話是:我是法國國王,不是開店鋪的),故意放棄今天比利時大部分地方。因此,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法國的霸權再次威脅到了英國


(2)七年戰爭(1756-1763年)


英法雙方通過戰場上的較量來一次“總的解決”已不可避免,這就導致了1756年七年戰爭的爆發。七年戰爭是英國走出歐洲、與法國爭奪世界霸權的一場決定性戰爭,戰爭的結果對於英法雙方來說都極為重要,誰能獲得勝利,誰就能建立世界上最龐大的殖民帝國,誰就能壟斷對殖民地的貿易,進而發展成為世界強國。


1763年戰爭結束,英國以勝利者的姿態坐到談判桌前,與法國簽訂《巴黎和約》。這場戰爭英國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和北美的大部分殖民地,法國再也無力與英國抗衡,英國決定性地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以及在海外殖民地方面的優勢地位,最終取代荷蘭成為海外殖民地的霸主


(3)第四次英荷戰爭(1780-1784年)


第四次英荷戰爭起因於英國以荷蘭支援美國獨立戰爭為理由,在1780年片面廢除當初威廉三世所主導英荷同盟的各種條約,並發動了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靠著優勢的海軍,把軍備廢弛的荷蘭徹底打垮,並掠奪荷蘭豐厚的商隊物資與殖民地。


1784年,戰爭隨著英國承認美國獨立而結束,而荷蘭因為國勢與信用一落千丈,被迫依賴盟友法國作調停,幫荷蘭向英國爭取較好的和平條約。戰敗的骨牌效應越滾越大,此前一直是全世界金融中心的阿姆斯特丹,戰後被倫敦取代其金融地位


4、第四輪戰爭(1789-1815年)


第四輪戰爭包括法國大革命(拿破崙帝國建立,法國強大)、拿破崙戰爭(英國真正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1)法國大革命(1789-1794年)


法國大革命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


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衝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


但一方面革命的理念使得對貴族特權的剝奪幾乎是一種必然,進而演變成全國性的迫害,導致全國性的大混亂,貴族們紛紛逃亡外國,

外國的各君主國結成反法聯盟;另一方面,為了應對戰爭,政府取消稅收福利,重新加稅,使得公眾不斷反抗,而政府則接連倒臺,無論是雅各賓,還是熱月黨,都無法解決問題。


1794年7月27日,法國爆發熱月政變,自此大革命宣告結束。法國大革命徹底地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法國大革命帶來了10年的混亂,進而擔負維持秩序的軍人勢力開始抬頭,使得大革命後法國變得更加專制。1799年11月拿破崙消滅大革命的所有派別後,作為法國唯一執政者登上舞臺;1804年12月拿破崙登基為帝,改共和國為帝國。拿破崙帝國的建立意味著法國再一次強大,並威脅著歐洲


(2)拿破崙戰爭(1803-1815年)


拿破崙帝國建立後,法國迅速崛起,雄霸歐洲。但在1812年侵俄慘敗後,國勢一落千丈。拿破崙建立的帝國最終戰敗,讓波旁王朝得於1814年和1815年兩度復辟。


隨著拿破崙在滑鐵盧敗北(1815年6月),各交戰國簽訂《巴黎條約》後,拿破崙戰爭於1815年11月結束。《巴黎和約》規定,在美洲,法國將加拿大、布雷頓角島、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全部土地(新奧爾良除外)讓給英國,西班牙將佛羅里達讓給英國,從法國手中得到路易斯安那、新奧爾良和部分金錢補償。《巴黎條約》的簽訂打擊了法國在海外的勢力,標誌著英國世界殖民霸權的確立


三、霸權擴張期(1815年-19世紀70年代)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

。1801年合併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19世紀中葉,英國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1876年,保守黨迪斯累裡,B.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


1850年前後,英國霸權達到了頂峰——工業產量佔資本主義世界的40%,海軍噸位幾乎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總和,當時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挑戰英國的霸主地位。


四、霸權衰弱期(19世紀70年代開始)


霸權衰弱期始於英國的大蕭條以及兩次布爾戰爭,前者使得英國經濟衰退,後者使得英國殖民帝國的解體。


1、英國的大蕭條


始於英國銀行業的金融危機,伴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鐵路建設債務鏈的崩潰,19世紀70年代初期,英國陷入了經濟大蕭條。1873-1896年,英國的名義物價一路下降至原來的50%,到處都是失業的人群。大蕭條給英國帶來了失業率的上升和工廠的倒閉。英國的大蕭條被看作是英國自由貿易政策的直接後果。在這個背景下,如何在迅速變化的世界中維持帝國的統治與權力,英國的精英分子就此問題展開了新一輪的爭論。


2、兩次布爾戰爭(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


布爾人是地理大發現、大航海探險時期,荷蘭和法國清教徒遷往南非逐漸形成的新的族群。布爾指農民、農場主的意思,代表了這個新民族的社會結構特徵和職業分佈。但由於歷史原因,布爾人與強烈的種族主義關聯,因此留存在南非的布爾人,如今的正式稱呼已經演變為依據其語言命名的阿非利卡人。

布爾戰爭被許多人認為是大英帝國衰退的起始。


第一次布爾戰爭,發生於1880年12月至1881年3月,是英國與南非布爾人之間的一次小規模戰爭,最終布爾人以極小的傷亡讓英軍遭受沉重打擊。第二次布爾戰爭,是指1899年10月至1902年5月布爾人建立的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為爭奪南非領土和資源而進行的一場戰爭。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英國人不論是兵力人數還是武器裝備都佔據優勢。但在戰爭的前期,英軍對布爾軍隊的戰損比例依舊處於一邊倒的情況,英軍損失慘重,但布爾人卻似乎並未損失多少人馬,如此慘敗讓世界大跌眼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布爾人廣泛運用了現代游擊戰術。雖然之後英國部署大量兵力最終吞併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但英軍消耗了大量軍費,也受到西方世界的政治壓力和抵抗,因此動搖了大英帝國的政治地位。布爾戰爭不僅重塑了大英帝國、重塑了整個國際地緣政治,同時也是世界外交史、政治史和軍事史的重大轉折點。


大蕭條和兩次布爾戰爭使得英國逐步喪失優勢。(1)英國對世界工業生產的壟斷地位,在“發達經濟體的趨同”、歷史現實與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激烈競爭下逐漸喪失。(2)技術優勢創新優勢地位的喪失。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英國一直領跑世界技術創新。但這些技術都是圍繞煤炭與蒸汽動力設計的。到19世紀70年代,隨著石油和電力成為人類開發利用的新能源新動力,英國便因固守傳統而落伍了。(3)長期的殖民爭奪與殖民帝國的最終解體,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2]


五、總結


從英國霸權發展歷程和上一篇分析的美國霸權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可以總結世界霸權的一些規律:一個國家要實現霸權,前提除了要有經濟上的優勢外,還要有自由主義的指導思想;霸權的手段決定霸權確立的時間和難度;霸權擴張後一般會引發由於過度自由而導致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霸權衰落一般伴隨著霸權方式的退步以及經濟危機。


當前,美國正在破壞現有的國際秩序,這與當年布爾戰爭後英國殖民帝國解體是類似的;加上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美國將逐步喪失優勢。因此當前美國所處階段類似於布爾戰爭後的英國


而中國人均GDP還落後,而且缺乏自由主義(特別是政治自由),因此中國還不具備稱霸的條件


[1]姚愛愛.十四、十五世紀英國城市資本主義萌芽的特點[J].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5):72-74.


[2]閔凡祥. 英國世界工業霸權興衰的宏觀分析及其歷史啟示[J]. 中國圖書評論, 2016, 000(001):27-37.


[3] 黃光耀.論17世紀英國重商主義殖民思想的發展[J].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026(001):72-77.


[4]許中東. 英國海上霸權的創建與“日不落帝國”的形成[D]. 2011.


[5]劉金源. 論近代英國霸權崛起的幾個要素[J]. 歷史教學, 2008, 000(007):P.11-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