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樂平:後進村變身“優等生” 第一書記助村“拔窮根”

在江西省樂平市接渡鎮湖濱村的千畝高標準農田裡,機械隆隆,數位農民工揮舞著手中的鋤頭務工,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說起該村的變化,村黨支部書記洪秀平直誇:“駐村的第一書記,做事兢兢業業,一門心思帶著全村人搞產業,現在村民腰包鼓了,幸福指數高了。”

帶領經濟薄弱村逐漸走向脫貧致富之路,讓村集體收入從無到有,洪秀平口中的“第一書記”就是邵金明——景德鎮市公安局政治處教育訓練科副科長,正是他讓這個後進村變身“優等生”。

下鄉 面對一堆“爛攤子”

2015年9月,邵金明任樂平市接渡鎮林裡村第一書記。2017年1月,他再次被選派到樂平,這一次,是任接渡鎮湖濱村第一書記。湖濱村是景德鎮市級貧困村,也是景德鎮市公安局“十三五”結對幫扶貧困村。“接到通知,我很興奮,我老家在樂平,又有農村工作經驗。”


一到湖濱村,邵金明心涼半截:當時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3戶80人,許多貧困家庭因傷殘失去勞動力。全村無任何集體經濟、無完整硬化道路、辦公大樓荒草沒膝,有的只是一堆外債。最大的自然村蓮湖村,連進村入戶的道路都沒有,三十多年來,村民都是借鄰村的山地出行。

“2017年7月份下至蓮湖村調研,車胎半路被凹凸不平的道路給扎破,因路途遙遠沒有師傅願來修車,足足在路邊等了一個多小時,喝了大半箱礦泉水。”邵金明說,每次去貧困戶家走訪,對方邊說眼淚就邊流。這讓他更加堅定:我要讓這個村富起來。

探路 找窮根尋出路

在這個遠近聞名的軟弱渙散村,邵金明一呆就是3年,他的辦公室和臥室僅一腳之隔,床就在辦公桌旁。進村後,邵金明上戶走訪調研,與村“兩委”幹部和農村老黨員座談,找窮根尋出路。

得到市局撥付的30萬元產業扶貧資金後,邵金明想著“這筆錢到底怎麼才能花到實處?”2017年底,村委會確定發展茅蔗糖產業來建設集體經濟,把自然村淚灘村東南角荒置多年的土地開墾出來,用於種植茅蔗帶動貧困戶增收。

從選土地開墾到蔗苗選植,從預算投入到人工計酬,每一步邵金明都用心用情。一得空,他還會和村民一起扛著鋤頭、拿起鐵鍬下地幹農活。

2018年初,建成的35畝茅蔗產業扶貧基地,年底產品實現銷售,做到了當年建成、當年投產、當年見效。為了拓寬產品銷路,邵金明等扶貧工作隊成員,還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做起了“微商”,他們也被大家戲稱為“微商糖叔”。


光靠“甜蜜”產業還不足以讓全村人嚐到甜頭。2019年,市公安局投資8萬餘元,建成50餘畝的油茶產業基地。因油茶基地實現收益要到三、四年後,為增加短期的產業收入,今年4月,再投資5萬元,完成油茶基地進行套種中草藥紫蘇,秋後可實現收益。

今年,採取合作投資的模式,還為湖濱村建成了存欄1萬羽的肉鴨養殖基地,持續為貧困戶分紅增收加碼。

近兩年,是湖濱村的“豐收年”。2018年村集體分紅5萬元,為23戶貧困戶每戶發放產業分紅1300元,2019年為24戶(新增1戶)貧困戶每戶發放產業分紅1500元,超出2018年度的15%,在由村集體自行建設的扶貧產業分紅當中,走在樂平市的前列。村領辦全體貧困戶參與的合作社,2018年農產品實現銷售收入491380元,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266450元。

脫貧 貧困戶有了新盼頭

“邵書記來了,快讓我看看。”“阿姨,最近身體怎麼樣?”4月26日,邵金明來到貧困戶何老仔家中,他進門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衝到廚房,看望何老仔86歲的母親高水嬌。

一見邵金明,老人的嘴角從未停止上揚,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條縫,她時不時用手拍拍邵金明的肩膀,彷彿見到自己的孩子一般高興。

邵金明稱,何老仔身患殘疾,一直和年邁的母親生活,全家無勞動收入來源,日子過得很拮据。得知情況後,政府幫助修繕危房,還為他提供公益性崗位,每年有3600元的收入,加上其他的經濟來源,現在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在69歲貧困戶何英煉的家中,新修繕的房屋和廁所也讓他和家人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我兒子今年39歲,患有重度癲癇,原來經濟來源少,房屋也破破爛爛,現在政府幫我修了房,還給我找工作,日子越過越好,是邵書記讓我們對生活有了新盼頭。”

何英煉是個勤勞能幹的人,目前通過簽約瑤山生態園金融+分紅,每年有3750元的收入,去年加入樂平市樂旺種植專業合作社,也能獲得產業基地分紅。

兩年裡,湖濱村的貧困戶和困難戶在合作社的勞務收入達到10萬餘元,代為貧困戶和困難戶銷售活禽及禽蛋類3.5萬餘元。


記者瞭解到,截止到目前,景德鎮市公安局調協項目資金近200萬元完成了全村7個自然村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為其安裝太陽能路燈400餘盞;協調省交通廳資金30餘萬元,完成蓮湖村“村村通”建設,結束了130餘戶村民30多年借山路出行的歷史;協調項目資金40餘萬元,對村民的日常生活用水進行整治改造。

今年4月24日,啟動袁茅公路村轄區內全段的重修工程,項目全長3.5公里,投入資金約150餘萬元,五月下旬建成。


記者手記:

跟隨邵金明走訪的四個小時裡,給記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與高水嬌老人之間的互動,如果不是用心用情,又怎會與當地貧困戶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扶貧,扶得不僅是貧,更是心,不僅僅是村裡的泥路變瀝青,荒山變綠地,更重要的是村裡的貧困群眾對生活有了新盼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