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疫情,國家還有豬肉這個“爛攤子”要收拾

豬肉帶來的難題,簡直讓國家焦頭爛額!去年年底開始的豬肉價格飆漲,讓去年十月份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直接跳漲至3.8%,創下七年來的新高。可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再加上此次疫情影響,CPI在後來一路上漲至一月份的最高點5.1%後,如今一直維持在4%,

對國家的3%控制目標帶來嚴峻挑戰。

除了疫情,國家還有豬肉這個“爛攤子”要收拾

豬肉日常消費變成豬肉偶爾消費

央行在相關報告中稱:因食品價格指數同比漲幅較大,我們需要擔心未來一段時間通脹預期發散。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錢不值錢,可對國家來說,問題遠比面對通脹預期來得更加複雜。

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需要放水,可豬肉漲價原本就有通脹預期,再放水,通脹風險更大了。國內的經濟形勢原本就不樂觀,同期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一直是持續下跌,從去年7月份至今年三月份,除了一月份基本持平,其餘月份均為下跌。而此次疫情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可物價的上漲卻又給國家的貨幣政策制定帶來了制約,貨幣政策到底該不該放鬆,是極具爭議的。想給企業放水,卻又怕錢更不值錢。

除了疫情,國家還有豬肉這個“爛攤子”要收拾

貨幣政策居然受到一隻豬的壓制

豬肉養殖行業,有巨大的大豆需求,用來作為養殖飼料。可國內的大豆產量根本無法覆蓋這部分需求,每年只能通過進口來解決。去年我國的大豆產量為1810萬噸,進口量卻是8851.1萬噸,缺口不是一般大。之前主要是靠美國進口,因為貿易糾紛,又轉投巴西。去年在海上轉了兩個月的美國飛馬峰號大豆船很多人都還記得,最後不還是中儲糧自己掏腰包支付了額外關稅。被別人牽著鼻子的感覺真是別提了。為了穩定國內的豬肉價格,國家的儲備肉也早已動用,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這還不算豬肉養殖業帶來的環境汙染問題。因為一頭豬帶來的難題,國家實在是操碎了心。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除了疫情,國家還有豬肉這個“爛攤子”要收拾

餵飽了人,卻喂不飽豬

我們為什麼喜歡吃豬肉?

往歷史和文化方面找原因的話,就必須要搬出“一言九鼎”這個成語,從我國周朝開始,食物也被分成三六九等。這九鼎就代表了九種官方認定的上得了檯面的食物,而這前三甲:牛、羊、豬(豕)自然就是所謂的高級食材。牛因為用來耕地,是不可或缺的勞動力,官方很早就禁止民間私自宰殺販售,所以就剩下豬和羊。除了特殊的宋代,以羊肉為尊,其他各個朝代基本還是推崇豬肉的。

除了疫情,國家還有豬肉這個“爛攤子”要收拾

分完肉的等級,接著分人。在古代人也分等級貴賤。往簡單了分,無非就是:士農工商。士也就是官僚和貴族,著名吃貨蘇軾的那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暴露了士大夫階級在飲食方面的標配:吃飯必須要有肉!雖然蘇軾指的肉,大概率是羊肉,可東坡肉還是被民間摁在了他身上。

除了疫情,國家還有豬肉這個“爛攤子”要收拾

東坡肉到底是誰發明的已不再重要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能過上士族階級的日子,當然是他們最期盼的,所以民間對肉的期盼同樣是熾熱的。在這一方面,印度跟我們的情況又不太一樣,這個國家崇尚吃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僧侶起的帶頭作用。不像我們國家,僧侶的地位不高,印度的僧侶在種姓制度中是排在第一等級的,所以他們吃素,民間當然也會爭相效仿。

豬肉好吃,豬又好養

其實,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好吃才吃肉啊!豬肉實在是太容易烹飪了,而且怎麼整吃起來都香。因為是紅肉,富含的血紅素(Heme)中含有大量的鐵元素,能夠促進在烹飪時發生的美拉德反應,也就是產生鮮味物質的反應,自然比白肉好吃很多。豬肉又富含脂肪,而脂肪是肉類口感的保證。脂肪又富含熱量,對於勞動人民來說,非常抗餓。作為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以澱粉類食物為主食的普通民眾,自然很早就知道,多吃肉對身體好的道理。

除了疫情,國家還有豬肉這個“爛攤子”要收拾

誰能抗住三月不知肉味?

國人自古喜食豬肉,除了口味和營養方面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豬肉的產量有保證。家豬繁殖率高,兩年五胎,每胎10只左右;出欄週期短:5-6個月就能出欄;肉料比高:也就是相同的飼料,長出的肉多(牛:10:1、豬:5:1、雞:2.4:1。為啥不吃雞,下文再展開)。關鍵是飼養門檻低,家家戶戶都能飼養,而且動物疫病少,啥都吃,非常好養活。所以在任何朝代,豬圈基本成了很多普家庭的標配,捨不得吃還能賣錢貼補家用,真可謂是居家好幫手。

吃雞能不能取代吃豬?

豬肉盡給國家出難題,就不想想辦法尋找可替代的肉類?可國人喜歡吃豬肉畢竟是市場行為,國家當然不能過多幹預,最多隻能稍加引導。說到替代,其實還真有一個非常合適的選項,那就是雞肉。雞的肉料比簡直了,2.4:1,可以說是現今畜牧業中最低。如果把養豬都換成養雞的話,獲得相同的肉,可以省下差不多一半的飼料,而且更加環保。

除了疫情,國家還有豬肉這個“爛攤子”要收拾

雞肉也不是太難吃

除了肉料比高,雞的出欄週期更短。參考美國養雞行業的數據,1957年時,美國養雞場養一隻雞,養到56天時,雞的平均體重增加0.9公斤,到1978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8公斤,2005年,這個數字又翻了一倍還多,達到4.2公斤,那是因為科學家培養出來更加適應養殖環境的速生雞。也就是說,雞的出欄週期不超過兩個月,而且雞的脂肪含量更低,作為白肉,似乎對人的心血管更為友好。怎麼看,雞都比豬肉更加優秀,卻為何始終沒有動搖豬肉在國內的地位?

在古代,這個可能很容易解釋。畢竟,雞的還有一個特殊的功能——下蛋。一般人家是不會為了吃雞而放棄雞蛋的,一般也只有到了重大節假日或者祭祀需要才會殺雞來吃。而且過去雞的出欄週期也不像現在這麼短,自然無法像豬肉一樣,有巨大的供應量。可到了現代社會,產量將不再是問題。

除了疫情,國家還有豬肉這個“爛攤子”要收拾

殺雞取卵古人一般做不來

大吉大利的吃雞,還是鬥不過吃豬

根據公開數據,1990年-2000年間,我國雞肉消費量確實有明顯的提升,年複合增速達到了14.59%。2000年-2010年間,增速明顯放緩,年複合增長率下降到2.86%。因為2012年的“速生雞”事件,和禽流感,2010-2018年間,我國的雞肉消費量開始在1100萬噸-1400萬噸之間震盪,增長陷入瓶頸。2018年,中國肉製品消費分佈,豬肉佔比最高,為63.4%,禽類佔23.4%。雞跟豬肉比,一半還不到。

除了疫情,國家還有豬肉這個“爛攤子”要收拾

2018年全國肉類消費佔比 來源公開數據

阻擋雞肉取代豬肉,速生雞事件和禽流感只能算是部分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飲食習慣方面。可以說豬肉比雞肉更加好吃,也可以說豬肉比雞肉更好加工,加工方式也更加多樣。紅肉比白肉好吃,前文已經提及,食用白肉可能更加健康,

但對於喜歡享受即刻快感的人類來說,口味才是最關鍵的因素。一碗紅燒肉,百吃不厭,白斬雞隻適合偶爾體驗。

除了疫情,國家還有豬肉這個“爛攤子”要收拾

吃雞還是美國人厲害

豬肉比雞肉更容易加工也花樣更多,這個就更加好理解了。從兩種肉類相關的菜品數量上就能一較高下。跟雞肉相關的菜,除了宮保雞丁、白切雞、雞湯、鹽焗雞等幾個叫得響的,一個手就能打發了,可豬肉的吃法就不一樣了,估計得說上個三天三夜吧。從一般的消費者角度出發,豬肉買回來基本不用額外處理,就可以進行各種花式操作,可雞肉因為有骨頭,就至少多了一道斬切的工序。所以只能說,雞肉在理論上很美好,可要真取代豬肉,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小龍蝦和人造肉

也會有人提到小龍蝦。如今已是貴為夜宵一哥的小龍蝦,群眾基礎是越來越好,可要挑戰豬肉的地位,那就真不止是差了十條街的距離。龍蝦雖好,卻只適合社交性的消費,想要當飯吃,那就是想太多了。對於最近非常火爆的人造肉,概念是好的,可畢竟是新生事物,光看這價格就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都快接近盒裝牛排的了,口味就更別說了,炒概念還行,拿來對付豬肉,還是太早。

除了疫情,國家還有豬肉這個“爛攤子”要收拾

龍蝦雖好,卻不能當飯吃

根據最近農業農村部檢測到的數據,最近養豬業的各項指標均朝著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生豬的出欄價格連續下降7周,也就是批發價每公斤降了6塊錢。雖然只是暫時的,最終的價格還得看在欄的仔豬能不能安全出欄,至少釋放了積極的信號。因為非洲豬瘟,以中小養殖戶為主的中國養豬業真可謂是如履薄冰。如何在極端的環境下找到合適自身發展的改革路子,是擺這些中小養殖戶們面前的難題。而對於我們這些消費者來說,如何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和口味喜好,調整肉類消費比例,也是個艱難的抉擇。對於國家而言,穩定的局面永遠都是最好的局面。

參考:

1、《未來的蛋白質》,袁越;

2、《豬肉開始降價了》,謝九;

3、《豬從何來:非洲豬瘟陰影下的復產困境》,劉暢;

4、《“南豬北養”的紙上談兵?》,邢海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