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三國演義-第五回-下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先鋒破關兵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看這回目好像主要是寫曹、劉,三國群雄正式登場,怎能不帶東吳一筆?!三方勢力正是在此回同時登場,且彼此照面,並大放光彩。

但“破關兵”一般認為是“戰呂布”的前奏——溫酒斬華雄,還是劉關張的事。《三國演義》不是“擁劉反曹”而是“擁劉抑吳”!“擁劉”都好理解,什麼叫“反曹”?好多事曹操都沒幹,小說家愣是編排人家,這才叫反。問題是,在羅貫中之前,曹操的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就已經是那樣了,羅貫中等於是照“實”寫啊。挖歷史形象,重新編寫,或對前人的創作進行刪減,那是擁曹;如果在前人的基礎上再潑髒水,那才是反曹,這樣看下來,羅貫中對“曹操”算還是挺客觀的。相比之下對孫吳就太貶低了,華雄明明是孫堅殺的。即便仍讓關公斬華雄,這回應是“發矯詔先鋒破關兵,斬華雄三英戰呂布”。


「讀書札記」三國演義-第五回-下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如果把“破關兵”意指孫文臺,這場大戲應是:曹操發矯詔,打響討賊第一槍,是為“開鑼”;諸鎮會盟,是為“早軸”;孫堅破虜,是為“中軸”;溫酒斬華雄,是為“壓軸”;三英戰呂布,是為“大軸”。

關於“壓軸”這個詞……

「讀書札記」三國演義-第五回-下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不管怎麼理解,好歹斬華雄和戰呂布都是很精彩的,關二爺給他們自己三兄弟“壓軸”也說得過去。

紹曰:“吾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無使有缺。更須一人為先鋒,直抵汜水關挑戰。餘各據險要,以為接應。”長沙太守孫堅出曰:“堅願為前部。”紹曰:“文臺勇烈,可當此任。”堅遂引本部人馬,殺奔汜水關來。

《三國志》說孫堅“勇摯剛毅”,袁紹贊之“勇烈”是很中肯的,也能代表時人眼中的孫堅。而且“勇摯剛毅”、“勇烈”之評,也很適配江東子弟。

《史記·項羽本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所謂“江東子弟八千人”肯定是指嫡系,滅秦對漢,不可能只帶著八千人打天下。】

先鋒的意思,約等於炮灰,就是個“四捨五入”的活,全看將領怎麼打,打得好就“進1”搶頭功,打不好就舍掉全歸〇。孫堅帶了多少人?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書裡明確說的,袁紹三萬,公孫瓚一萬五。孫堅估計也就一萬多,華雄可是五萬人。炮灰的活為什麼搶著幹?沒辦法,“孤微發跡”,自己不努力,沒人替你奮鬥!曹操有好爹,劉備是皇叔,政治資本在孫堅這,只能靠軍功打出來。

眾諸侯內有濟北相鮑信,尋思孫堅既為前部,怕他奪了頭功,暗撥其弟鮑忠,先將馬步軍三千,徑抄小路,直到關下搦戰。

孫堅引兵回至梁東屯住,使人於袁紹處報捷,就於袁術處催糧。或說術曰:“孫堅乃江東猛虎,若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與糧,彼軍必散。”

堅為折了祖茂,傷感不已,星夜遣人報知袁紹。紹大驚曰:“不想孫文臺敗於華雄之手!”

世人都能看出來,孫堅這個“古惑仔”,不早制他,將來肯定是要做“話事人”的。


溫酒斬華雄

如果重新拍一部《三國志》,不叫《三國》也不叫《三國演義》,就叫《三國志》,這段怎麼拍,關公斬華雄還是孫堅斬華雄。

你要何人斬華雄 (單選)
0人
0%
關羽
0人
0%
孫堅
<button>投票/<button>

想必還是會選關羽。自己設題,竟也不自覺把關羽放到第一個選項……

「讀書札記」三國演義-第五回-下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如果曹操挑頭唱大戲,孫堅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回結構就很平衡,可偏偏三家登臺,唯獨孫吳不佔戲。而且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孫堅討董,先是為徐榮所敗,後又組織反攻,結果戲劇性大反轉,重創董軍,梟首華雄。演義裡不但戲少,還讓袁術給坑了一道,反而敗在華雄手裡。

“歷史是掛小說的釘子”,但是沒想到能這麼掛。你又不能說羅貫中不會寫小說,溫酒斬華雄實在寫得太精彩了。

“小說家們”總有這麼一種毛病,憑一己好惡,或審世俗喜怒,編排人物亂扣帽子。比如李道宗之於薛仁貴,潘(仁)美之於楊家將。所謂稗官野史文人末流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又不能一杆子打死,《三國演義》畢竟還是很偉大的,楊家將裡對頭換潘美還算可以接受。【但於“溫酒斬華雄”,關羽還是孫堅,仍持保留意見。】

別人看三國,是品人看戲,甚或考據作學問,我看三國,只是想了解名著何以為名著,學習文本創作。這個看脂批的《石頭記》是最好的,白紙黑字帶紅批,完全就是教你該怎麼寫小說。但是“少不看紅樓,老不看三國”,重讀經典,還是從三國讀起吧。

但是讀三國帶學習,真的好難,《三國演義》你得看,《三國志》要看一下吧,《後漢書》要不要看一看,天下第一奇書《讀史方輿紀要》要不要看一看。“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有志於文,初中讀完金、梁、古武俠小說,高中細讀四大名著,大學於二十四史紀傳觀其大略足矣。三十而立,徒竟一半。

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品三國者無不誇此段,幼時讀此,“鸞鈴響處,馬到中軍”,於這八字拍案叫絕。書中情景,歷年數過,如在眼前,但原文記憶,只能想起這八字。

“蟬噪林逾靜”,此便是第一句之畫意;“鳥鳴山更幽”,此便是下一句之畫意。“其酒尚溫”,撣書拍案,浮一大白,唯妙哉而已。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在座諸公所思所想唯一“幽”字,別無它語可狀。兩句入詩,正應“黃絹少婦”,堪稱絕妙。

羅貫中當時有沒有這麼想,不知道,但他肯定讀過《入若耶溪》,正如金庸先生寫《倚天屠龍記》時作何想,不知道,但先生肯定讀過《雙城記》。要說狄更斯對金庸的影響有多大,武俠迷應該都知道。


三英戰呂布


「讀書札記」三國演義-第五回-下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諸侯並皆不語。紹舉目遍視,見公孫瓚背後立著三人,容貌異常,都在那裡冷笑。紹問曰:“公孫太守背後何人?”瓚呼玄德出曰:“此吾自幼同舍兄弟,平原令劉備是也。”曹操曰:“莫非破黃巾劉玄德乎?”瓚曰:“然。”即令劉玄德拜見。瓚將玄德功勞,並其出身,細說一遍。紹曰:“既是漢室宗派,取坐來。”命坐。備遜謝。紹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冑耳。”

破黃巾劉玄德,曹操還記得,想起後來劉備那句“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兩處合看,曹孟德知世間有劉備矣!幸也不幸,這便伏下青梅煮酒故事。

與曹操這句對照的還有文中袁紹這句話,“吾敬汝是帝室之冑耳”,曹操務實,袁紹務虛,孟德識英雄,本初惜俗名。

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巨鍾,立於帳前。……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

又於曹操視角寫來,伏下土山誓約故事。《三國》電視劇裡的這段曹操可稱經典。


「讀書札記」三國演義-第五回-下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劉備,喜怒不形於色,文中明筆點出冷笑,就是對關羽作了暗示,適時表現一下。試想,如無劉備首肯或默許,關羽自薦,或有不妥。【於此,可以小人之心度之,俞涉、潘鳳接連被斬,華雄必損氣力,而袁紹言顏良、文丑不在,正是激將之語,劉備利導,令關羽戰,大功可成。】

文中讚詞明寫:“梟雄玄德掣雙鋒,抖擻天威施勇烈。”此一冷笑,便是梟雄難掩之狀。

見呂布出陣,頭戴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繫勒甲玲瓏獅蠻帶。弓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還是之前筆記裡提的那句,如此扎眼,那得多大能耐,雖是現成套路,不要隨便拿來。

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鬚,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

張飛描寫最少,點出形象,湊齊三英,亦是正筆。書中別有一處關巧:

”張飛曰:“當時若容我殺了此賊,免有今日之事。”【出場第一句】

三人直趕呂布到關下,看見關上西風飄動青羅傘蓋。張飛大叫:“此必董卓!追呂布有甚強處?不如先拿董賊,便是斬草除根!”拍馬上關,來擒董卓。【出場最後一句】

第一句是處閒筆,可寫可不寫,寫了能突出人物性格,也很好;更好的是能跟結尾照應上,這就更好了。

關鍵的還有中間的一句:

只見玄德背後,轉出張飛,高聲大叫:“俺哥哥斬了華雄,不就這裡殺入關去活拿董卓,更待何時!”

然後袁術就吵起來了,曹操勸架,最後,“眾官皆散。曹操暗使人齋牛酒,撫慰三人。”

這還沒完,後邊接著袁家的事:

儒曰:“今失了上將華雄,賊勢浩大。袁紹為盟主,紹叔袁隗,現為太傅。倘或裡應外合,深為不便,可先除之。請丞相親領大軍分撥剿捕。”卓然其說,喚李催、郭汜領兵五百,圍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盡皆誅絕。先將袁隗首級去關前號令。

毛批文後說:袁紹外不能治其弟,內不能蔽其叔,為盟主何益。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識得三英者,唯有曹公。對劉備,曹操猶豫過殺或用,對關羽似乎沒起過殺心。當年“華容道”,關羽都能放過一次曹操,千百年後,為何世人總咬著一聲“奸雄”不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