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人生卻不同,原因是什麼?

引言

在明代中後期出現了很多功績卓越的將領,而在這其中有兩個人是最為出名的,一個是戚繼光,另一個是俞大猷。兩個人之所以會成名,都是因為抗倭寇的戰爭。但是隨著歷史的流轉,人們經常聽到的卻是戚繼光的名聲,在大多數人的心目當中,他可是一位抗倭寇名將。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官方,他都成為了一位婦孺皆知的英雄,相比較之下,另一位俞大猷就有些遜色了,甚至可以說更悲催一些。

同是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人生卻不同,原因是什麼?

△俞大猷


一、戚繼光被委以重任,俞大猷被彈劾

其實從歷史的資料當中來看,在明朝中期所發生的抗倭寇戰爭當中,他的功績是要比戚繼光要大一些的。從嘉慶二年一直到嘉慶四十五年,在這一期間他幾乎都奮戰在抗倭寇的第一線,無論是從殺敵的數量,還是從作戰的次數來看,他都是第一名。可以說在那期間立下了很多的功勞。

而人們所知道的戚繼光,就是這位家喻戶曉的人,是在嘉慶三十四年的時候才開始他的作戰的。也是從這之後便展露了頭角,而在後期的抗倭寇戰爭當中,他已經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那也是抗倭最艱難的一段時期,他算是度過了那一段時期。身在相同時代的將領所處的背景也是一樣的,但是二者是各自的統帥一方,一個轉戰了南北,保衛了大明朝,兩個人有著相同的平臺,又有著類似的經歷,為什麼戚繼光就會比他的名聲要大一些呢?

其實還是因為成功的人是有過人之處的,這句話在戚繼光身上是特別適合的。所謂時勢造英雄,在嘉慶三十四年的時候,戚繼光便走馬上任了,直接調到了浙江,成為了指揮使抗擊倭寇,從這以後,他便開始了自己一個新的軍旅生涯。在元朝末年,明朝初的時候,倭寇就已經開始騷擾中國的沿海地區,只不過那時候相比較之下人是比較少的,而且民國初期的時候正處於國力比較強盛,而且重視海軍方面的建設,那時倭寇並沒有形成很大的氣候。

而到了嘉慶中後期的時候,中日的貿易是完全斷絕了,這時倭寇侵擾的情況是變得非常嚴重了。北邊從山東開始一直到南邊的福建,幾乎到處都有他們的身影,不斷的掠奪。甚至是已經有百人能夠超越北邊的新關,總而言之,還能夠在南京兜一圈兒,進入中國的領土,就像是沒有人守著一樣。

同是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人生卻不同,原因是什麼?

△戚繼光

在這種情況之下,明朝的文官們是比較害怕了,便開始重視海上的防禦。而明朝也不斷的在往東南沿海方向調兵鎮壓,而戚繼光便是這其中之一。在他還沒有上任之前,俞大猷就一直在東南沿海地區抗擊倭寇了,而且已經有很多年了。

在多次戰役當中都將倭寇擊敗了,後來又在海上擊敗了他們,大概焚燒了倭寇的船隻有五十多條,威名早已經在外了。而等到戚繼光到任以後,他便從浙江等地招募了很多的農民,為他組成了一支新的隊伍,也就是後來家喻戶曉的戚家軍。對於這支軍隊它是非常上心的,平時抓軍事方面的訓練,不僅僅是訓練,還要求他們要有紀律性,有一個良好的保障,這致使3000人的隊伍很快就形成了,而且成為了歷史上倭寇最大的剋星。

從嘉慶三十年開始,戚繼光就帶領著他這支7家軍隊屢次迎戰追擊,又不斷地解圍,在每一場戰爭當中都取得了勝利。在仙遊之戰後,抗倭寇的形勢便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面對戚繼光等人的嚴防死守,他們幾乎沒有佔到一點兒便宜,慢慢地也就散去了,這也就意味著明朝抗倭寇的事情算是大功告成了。

同是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人生卻不同,原因是什麼?

△戚繼光雕像

而在抗倭寇的戰爭當中,最有名的便是這兩位英雄將領了,可謂是時勢造英雄。但是這場戰爭過後,兩個人的人生卻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戚繼光繼續擔任光督師薊北,繼續在那邊提升戰力加強防守,而且還勸服了蒙古,直接就被朝廷封為太子少保,可謂是功績卓越。而反觀另一個人俞大猷就沒有那麼好了,直接就被彈劾了,雖然說後來他又重新的被啟用了,但是再也沒有那時候的輝煌了。


二、戚繼光為現實派,俞大猷為理想派

其實兩個人相比較之下,最大的不同就是處事的態度。選擇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向現實妥協,這兩種不同的模式當然會導致不同的人生,這種選擇也就導致了兩個人的人生軌跡是全然不同的。俞大猷一直都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也就是因為這種政治導致他對於任何事情都比較理想化,成為了一個較為理想的將領。他一生的追求就是不會去迎合權貴,同時也不會討好上司,堅持自己的原則,而堅持原則這種最大的缺點就是做任何事情不懂變通。看看他的一生,四次成為將領,六次當上總兵,兩次成為都督,他的這一生當中試圖可謂是非常坎坷的,經常都是有功沒有賞的,而且很多次都被彈劾。如果不是因為所面對的局勢比較緊張,他很有可能已經命喪黃泉了。

同是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人生卻不同,原因是什麼?

△俞大猷雕像

而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之下,戚繼光的做法就不一樣了。他更能夠認清現實的狀況,他太清楚現在是文官治理的明朝,對於武將是不算太歡迎,即使是立下了很多的戰功,也不可能做到並駕齊驅。所以也想要生存,那麼就要適應環境,只是建立工業也要和文官處理好關係,這一定是必須的,因為環境是不能夠很快去改變的。


三、脫離現實,只能是不好的結果

在建軍的思想方面最能夠體現出兩者的不同,明朝最大的問題就是軍隊的成就,還有衛所和軍護的制度,這兩個人都曾經提出過意見。戚繼光所提出的方案是更為現實的,就拿他所建立的戚家軍來說,是沒有觸動明朝的體制的,因為兵員所不同,傳承的體制也是有另一套的,有新的傳承,但是又沒有脫離真正的傳統,文化當然也不會阻礙,所以取得了成功。

同是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人生卻不同,原因是什麼?

△戚家軍

而俞大猷所考慮的就是不一樣,他所提出的是比較現代化的海軍方面的建議,目的就是想統一以後保證後勤,皇帝和文武百官當然不想進行如此大的改革,如果要建立精銳部隊的話,那麼肯定就會有很多的軍餉支出,這是不能夠解決一定的社會問題的,反倒會引起更多新的問題。

這也就是兩個人的不同造成的兩個人後來命運的不同。人們對一句話是特別熟悉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而戚繼光就遇到了兩個人可以稱之為伯樂,一個是張居正,另一個是譚綸。對於戚繼光和張居正是怎樣的關係,後世對歷史爭議也是比較大的。有很多人認為,戚繼光太過於現實,因為品行不端,又主動去攀附錢櫃,早已經喪失了他屬於武將的名節。

其實在明朝這種文官治理之下的政府武將的下場是不會太好的,很多的武將下場都比較慘,差不多都是戰死沙場或者是被拘禁的。而戚繼光能夠成功地留下來,是離不開朝廷當中一些文官的支持,也就是因為有了張居正的保駕護航,才能夠使他施展才華。

同是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人生卻不同,原因是什麼?

△張居正


結語:

再後來也就是有了張居正和譚綸兩人的支持之下,他才能夠順利的成為了人們家喻戶曉的抗倭寇名將,也使得明朝的北方沒有受到戰亂的侵擾。戚家軍是他一手創立的,即使在最後他離職了,戚家軍的戰鬥力依然是非常強悍的。戚家軍所留下的兵種在後期的時候一直都是明朝國防的主力軍。

總而言之,兩個人為人處事的態度不同,造成了不一樣的人生軌跡。戚繼光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懂得怎樣去面對現實。

參考文獻:

《明史·卷一百一十二·列傳一百》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

《萬曆十五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