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這家上市公司會是下一個“瑞幸咖啡”嗎?

廈門這家上市公司會是下一個“瑞幸咖啡”嗎?

瑞幸咖啡的大雷過去還沒多久,又一家廈門企業深陷造假旋渦。

如果說有這麼一家公司,自上市以來,股價3年翻10倍,年年營收淨利潤高增長,年年高分紅,同時公司賬上還躺著近40億的銀行理財產品,問你完不完美?

如果單從財務報表上分析,研究上一晚上也看不出公司有什麼問題,相反,還會得出一個結論:這簡直是一家業績白馬股。

用網上的話講:沒有貴州茅臺的稀缺資源壟斷,卻擁有匹敵茅臺的靚麗財務指標;不具備蘋果公司的高研發投入,卻有媲美蘋果公司的上下游雙向話語權。

這家創業板市值前20的上市公司億聯網絡的商業模式,可謂是一騎絕塵,令一眾同行驚歎不已。

01

這是億聯網絡2012年至2019年的營收、淨利潤數據:連續六年保持在30%以上高速增長。


廈門這家上市公司會是下一個“瑞幸咖啡”嗎?

要知道這個營收和利潤是指數增長,非常恐怖的。“說句不好聽的,這個淨利率堪比販賣毒品。”

從年報上看,今年一季度億聯網絡的毛利率為67.83%,淨利潤率高達56.28%。

2017年至2019年這三年,億聯網絡的營業收入從13.88億元增加至24.8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33%;淨利潤從5.91億元增加至12.3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44%。

億聯網絡在2017年和2018年都進行了分紅,分紅比例在40%左右,此外,億聯網絡的股權質押率接近0,這些數字向投資者們描繪出一隻大白馬的樣子:利潤高、增長快、現金流靚麗、分紅多、股東質押率為零……這種股票在資本市場可以說是投資者心中夢寐以求的。

拿華為、茅臺這樣超級好公司來比的話,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廈門這家上市公司會是下一個“瑞幸咖啡”嗎?


再和同行業對比,億聯網絡的數據與全球一體化協作通信的領導者美國的寶利通(Polycom)對比,2013年至2016年上半年銷售綜合毛利上雙方相差無幾,但在銷售淨利率上卻有天壤之別。

廈門這家上市公司會是下一個“瑞幸咖啡”嗎?

02


完美背後有哪些不合常理?關於億聯網絡的質疑非常多。

公司是如何在這樣一個小眾市場裡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速?


三年兩換財務總監,IPO兩位經辦簽字注會全換,審計機構也變更了?


廈門這家上市公司會是下一個“瑞幸咖啡”嗎?


一家銷售主要依託經銷商,研發投入低,也不靠投資擴張,卻還保持著遠高行業的盈利指標,並做到行業第一,是怎麼做到躺賺的?

人均賺錢與薪酬匹配不合理,馬克思說過資本都是逐利的,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得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有人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

億聯網絡一共1137名員工,其中大部分是生產、銷售人員。2019年能做到24.89億營收,12.35億淨利潤,人均淨賺108萬。


反觀互聯網企鵝帝國騰訊,2019財報顯示全年營業收入為3772.89億元人民幣,年度盈利958.88億元。集團員工人數62885名。人均給騰訊公司賺152萬元。

億聯網絡人均賺錢接近騰訊,但人均薪酬比騰訊低。騰訊員工平均年薪高達84萬元,而億聯網絡的應付職工薪酬7000多萬,人均年薪還不到10萬?

那請問億聯網絡是怎麼做到比騰訊還牛的低薪酬,高產出的呢?

此外,公司賬上躺著1.06億現金和近34.9億的理財產品,2020年一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餘額竟增加至約2.01億元,還發布公告擬向銀行申請不超過8億元的綜合授信。

億聯網絡在對理財款項的解釋上似乎要“豪橫”很多,不僅承認了這些年公司做了很多筆理財,還悉數貼出了一些機構出具的購買理財產品的單據憑證。

沒錯,不缺錢還借錢,難道是玩套利?公司這麼賺錢了應該不差這點利差吧,況且現在市場低利率也沒多少的套利空間。

億聯網絡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海外,創造了高毛利率以及遠高於同行的淨利率指標,並拿下了全球SIP話機業務市佔率第一的霸主地位,是本次市場和交易所關注的重點之一。

然而就是這麼一家完美企業的產品,卻並未出現在另一家IT權威諮詢機構Gartner的會議解決企業產品榜單上。


03

公司營收中接近95%是來自海外市場,而海外的東西最沒辦法核實,問題也恰恰在這裡,要麼從海關方面的數據去核實,要麼從B端用戶去調查,而這些方法都是困難重重,甚至有些東西死無對證。

一個重要突破口就是調查其海外的主要經銷商,深交所在這次問詢函中,關於經銷商事項也是非常詳盡。


包括選擇經銷商的標準、公司是否對經銷商壓貨或經銷商未實際對外銷售產品等調節收入、上市以來前十大經銷商的具體細則,以及公司與經銷商合作過程中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往來或經濟、法律等糾紛等等。


廈門這家上市公司會是下一個“瑞幸咖啡”嗎?

從公司的十大經銷商佔比看,相對比較分散,前5家佔比大約只有30%營業收入,再具體分析其中的一些經銷商也會發現疑點頗多。

第一家是美國科技企業,American Technologies, LLC。公司不僅僅只代理yealink產品,據世界領先的商業信息服務機構鄧白氏集團披露,這公司註冊在紐約,公司一共才26個員工,去年產生了1350萬美元的銷售額。


廈門這家上市公司會是下一個“瑞幸咖啡”嗎?


它代理了非常多的產品,而yealink一家在2019年上半年就賣給了他們1億元的產品。全年銷售額基本上被億聯網絡一家給包了,顯然很不正常。

除了銷售額的蹊蹺外,還有存在時間。紐約州的官網企業信息顯示,這個公司直到2015年11月27日才在州政府裡面登記。但億聯網絡披露的這個公司的註冊時間是2006年。就在同年的2015年,LLC還被行政解散超5個月,卻仍貢獻5700多萬元利潤。這就更加令人疑惑不解。

其次是第二大經銷商Jenne, Inc,代理了180多家品牌,年度銷售額為2190萬美金,有200個僱員。換算成人民幣,大概是1億多元。而億聯網絡一家公司在2019年上半年就賣給了他們9700萬的產品。和第一大經銷商的情況類似,對此表示大大的問號。


再次是:NETXUSA Inc,2016年12月被天津的海航科技收購。後者是個上市公司,但並沒有詳細披露Ingram micro的信息。鄧白氏報告顯示,這個公司的年度營收是320億美金,即2300億人民幣,這跟海航科技披露的472億美元還是有一些差距的。


廈門這家上市公司會是下一個“瑞幸咖啡”嗎?

此外,據相關媒體報道,2016年英國獨家經銷商YEALINK (UK) LTD.銷售收入6844萬元,但工作人員不到10名,不僅2017年出現虧損,還四處借錢。


僅列舉了佔比靠前的幾個海外經銷商,問題已經發現不少。其他的會不會也有類似問題,真不好說。

04


廈門這家上市公司會是下一個“瑞幸咖啡”嗎?


網上關於理財產品無質押的猜測,某TMT公司CEO李先生給記者描繪了一個資金鍊條,他這麼說的:如果可以用理財產品做質押拿到貸款進入關聯公司,再拿去放款或者按照現在的二級市場的環境用大額資金坐莊,晃一圈再出來基本就是暴利,然後再通過關聯公司賺的錢轉到海外所謂的一些客戶,通過客戶購買產品的方式迴流回來就能做到年年增長,營收淨利潤和現金流都會無懈可擊,如果再配合大比例的現金分紅就更加完美。並且永遠不需要掏一分錢的真金白銀,但是銀行存款會越來越高,理財餘額也會越來越大。


李先生總結了一下這類公司的共性:一、實際控制人控股比例高;二、理財餘額連年攀升;三、經銷商多在海外;四、理財產品大量質押;五、高比例分紅。


除了第4點,億聯網絡全佔。然而,億聯網絡對深交所針對理財產品問題的回覆是十分審慎而重視的,並且理論上完全不存在所有銀行配合他造假幫他出具回函的可能性,那麼是否可以證明億聯網絡的理財流向十分單純呢?


廈門這家上市公司會是下一個“瑞幸咖啡”嗎?


有記者走訪調查了十幾家國有銀行和城商行的總行及分支行的高管及理財經理。發現政策上不允許銀行接收其他家銀行理財產品做抵押物,因無法掌控對方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控制,如果做信用貸的話別家理財產品可以視為有利條件。但兩位受訪者也坦承:“地方支行業績壓力大,政策相對靈活,在綜合衡量企業的償債能力下能做出何種選擇無從判斷。”


受訪的城商行分支機構的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如果客戶本身是上市公司,又是本行大客戶,議價能力強,不排除可以做別家銀行理財產品的質押;或者在同一地區內跟其他銀行勾兌聯合承擔風險又或者行長層面直接授權可接受如此操作。


而以上銀行相關負責人均表示,只要本行的理財產品沒有在本銀行做質押,就可以出具理財產品無受限無質押的回函。

那麼分析至此,相信大家心中的天平已經漸漸有了傾斜,這個公司目前爭議還是挺大,雖然種種跡象違背常識,但或許是我們大家對它的偏見和自身知識體系的缺失,不管怎樣,資本市場不需要這樣爆雷來滿足吃瓜群眾的茶餘飯後。


我們更多站在投資者的立場,畢竟市場上還有那麼多人覺得自己在做價值投資,畢竟真金白銀的損失對誰都是沉重打擊,當然市場上有些公司如果敢膽大妄為,視監管於無形,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在法律面前鋌而走險,傷害投資者,那市場自然會嚴懲它,給投資一個滿意的答覆。


這個市場需要出清垃圾公司,而不是讓弄虛作假的人賺得盆滿缽滿,而真正埋頭苦幹的企業家們卻被資本旁落。


對於我們投資者而言,在投資上要時刻保持警惕,要儘可能瞭解透徹一家公司後投資,切勿盲目,避免踩雷,投資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謹慎駕駛不翻車才是保證收益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