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出門做頭髮,2歲寶寶31樓墜亡!不是心大是不懂這件事

又發生了墜樓慘劇!

2歲半寶寶在家午睡,媽媽出去買菜做頭髮。2小時後回家,寶寶已從31樓家中墜亡!

網友@開心果1538675說:“只因為媽媽大意造成孩子傷亡,無語了。”

@遇我得福認為:“心可真大!也放心孩子一個人在家,悲劇啊!”

幼兒墜樓事件不是第一次發生了,為什麼還沒驚醒媽媽們提高警惕呢?

其實不是媽媽心大,也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不懂孩子正處在空間敏感期。

空間敏感期的孩子,喜歡爬窗臺、爬桌子、爬欄杆,也喜歡從高處往下跳躍。把這個時期的寶寶單獨留在家中,是非常危險的!

寶媽出門做頭髮,2歲寶寶31樓墜亡!不是心大是不懂這件事

什麼是空間敏感期?

寶寶在媽媽子宮裡狹小又安全。從出生摔落到一個大空間開始,他就在體驗空間了。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認為:孩子使用自己的身體體驗空間,然後透過自己的身體,探索這個物質世界的空間。這樣,才能夠把自己跟現有的物質世界,完好的結合在一起。

孩子用身體體驗空間,探索空間的過程,從0歲持續到6歲,這一階段被稱為空間敏感期。

寶寶的空間敏感期,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1、扔東西與爬高跳躍,孩子對高與低的垂直探索。

6個月以後的寶寶,喜歡把碰到的東西扒拉到地上去。給他撿起來還會再扔,並表現的很開心。

被大人抱著的寶寶,會把剛吃完的奶瓶、手裡玩著的玩具扔到地上。通過投擲物體,探索垂直空間。

自由爬行的寶寶,對於爬窗臺、爬桌子、爬樓梯、爬欄杆,都非常感興趣。運用自己的身體,對外部空間進行探索。

行走的寶寶,喜歡雙腳跳起,從高處往下跳躍,來感受空間多高、多大、多遠。

寶媽出門做頭髮,2歲寶寶31樓墜亡!不是心大是不懂這件事

2、喜歡搬運物品,孩子對前後左右的平行探索。

孩子在1歲左右,開始關注物體的平行運動和擺放。

坐著玩兒的小寶寶,喜歡把玩具放到一個地方,拿回來看看,再放到另一個地方,來回挪動。體會物品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

會走了以後,寶寶開始喜歡搬運物品。把凳子在屋裡推來推去,把沙發墊放到地上,把房間裡的玩具搬運到廚房。總之,這個階段家裡一定是凌亂的。

寶媽出門做頭髮,2歲寶寶31樓墜亡!不是心大是不懂這件事

3、壘高,推到,再壘高,孩子對立體空間的探索。

常聽到寶媽吐槽:平常和孩子出去玩兒,堆沙堡或用積木蓋高樓,旁邊不認識的小孩跑過來,一下子就給推倒了。

這樣的小孩兒是不是特沒禮貌?特別討厭?

其實,這是孩子處在空間敏感期,對壘高和推倒情有獨鍾。

這個時期的寶寶,喜歡把帽子帶到頭頂,喜歡被高高的舉起來,還喜歡把物品一個個碼起來,再推倒,感知立體空間的發展變化。

4、塞洞洞,鑽櫃子,躲貓貓,寶寶對狹小空間的探索。

小寶寶喜歡把玩具藏進被子裡,藏進盒子裡,再驚喜地把它找出來。

找到個縫隙或洞洞,就要用手去摳一摳,或者把小東西塞進去。

喜歡在桌子底下、櫃子裡玩兒,也喜歡躲貓貓。還喜歡鑽進傢俱或欄杆縫隙裡,很多寶寶因為縫隙小被卡住了頭。

寶媽出門做頭髮,2歲寶寶31樓墜亡!不是心大是不懂這件事

空間敏感期的探索,對孩子身心發展有什麼好處?

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經歷敏感期的小孩,其無助身體正受到一種神聖命令的指揮,其心靈也受到鼓舞。

空間敏感期是幼兒發展空間觀念的關鍵期,對孩子心靈與品格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

1、促進寶寶空間智能的發展。

寶寶喜歡爬上爬下,鑽進狹小空間,塞小洞洞。通過視覺、觸覺等感官刺激,對上下、內外、方圓、空曠、狹小等空間狀態,形成自己的理解。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思維處理模式。

寶寶的空間智能,是在身體器官的感知探索中形成的,而不是依靠想象完成的。

據研究發現,在空間敏感期,幼兒通過身體對周圍空間進行探索,對空間形成了直觀的認識,奠定了空間想象力的基礎。為孩子學習平面幾何、立體幾何、機械工程、三維設計等學科形成有效助力。

寶媽出門做頭髮,2歲寶寶31樓墜亡!不是心大是不懂這件事

2、鍛鍊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對未來世界的探索能力。

寶寶對外部空間的感知和探索,是逐漸擴展的。

對爬行的寶寶來說,一道矮矮的門檻,也會成為他前進阻礙,嘗試著翻過去了,才能爬的更遠。

行走跳躍的寶寶,會先跳一級臺階,覺得心裡能夠承受了,才嘗試著去跳兩級,三級臺階。

孫瑞雪認為:寶寶對更高、更大、更遠空間的把握,完全取決於心靈上的承受力是多少。

從感知空間,發展到承受更大的空間,是心理承受力的發展,也是孩子對未知世界探索能力的發展。

3、讓孩子保持好奇心。

孩子有天然的好奇心,並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去感知周圍的空間環境。

對未知空間的探索,讓孩子充滿新鮮與愉悅感。這種感受促使孩子更加主動地去探索,滿足自己強烈的好奇心。

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特別的才能,只有強烈的好奇心。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人。

寶媽出門做頭髮,2歲寶寶31樓墜亡!不是心大是不懂這件事

讓人又愛又怕的空間敏感期。

空間敏感期有利於寶寶的身心發展,也為寶寶增加了很多未知的危險。

他們喜歡手腳並用地爬上爬下,喜歡從高處往下跳躍。樓梯、欄杆、桌子、櫃子、窗臺,都是他們喜歡玩耍的地方。

家長一個不留神,孩子就會從高處掉下來摔傷,一旦從護欄、陽臺窗戶掉下去,就容易發生墜樓的危險。

《世界預防兒童傷害報告》顯示:墜樓是兒童危險行為傷害的主要形式,死亡人數佔危險行為傷害總比例的64.6%。

為了孩子的安全,家長會對孩子的危險行為進行粗暴的喝止。甚至為了怕摔怕磕碰,把孩子侷限在固定的空間裡,人為地把孩子變成了“乖寶寶”。

無法順利度過空間敏感期,孩子就會喪失獨立探索世界的樂趣與好奇,長大後就會變成一個循規蹈矩,只知道埋頭苦幹的人。

寶媽出門做頭髮,2歲寶寶31樓墜亡!不是心大是不懂這件事

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空間敏感期?

1、不要阻止孩子對空間的探索。

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一生,也決定他一生。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要給孩子自由,鼓勵他對空間進行探索。

比如說孩子喜歡鑽到桌子底下玩兒,我們不要覺得不衛生或者不舒服,強行喝止孩子。

也不要因為孩子亂扔玩具,亂翻抽屜裡的東西,就批評孩子,企圖規範孩子的行為。

在我們看來毫無意義,甚至是搞破壞的行為,其實是寶寶通過看、聽、觸摸,反覆瞭解物體與空間的關係。

如果我們失去耐心,就會剝奪孩子探索的樂趣,影響孩子空間智能的發展。做好防護措施的同時,我們要給孩子自由,儘量配合孩子的探索行為。

寶媽出門做頭髮,2歲寶寶31樓墜亡!不是心大是不懂這件事

2、為寶寶營造安全的探索環境。

為了寶寶的安全,我們要排除環境中的安全隱患。

  • 撤掉窗臺邊的櫃子、沙發,讓寶寶不能爬上去。
  • 為窗戶安裝緊密的護欄。有些護欄縫隙比較大,寶寶的頭容易鑽進去卡住,甚至小身子也能鑽過去,這樣的話就一定要換加密的護欄。
  • 調整傢俱的間隙,不要有剛好卡到寶寶的距離。
  • 收起家中的剪刀、暖水瓶之類的危險物品。防止寶寶被扎到或者燙傷。
  • 不能有寶寶夠到的電源插排,避免寶寶拿鑰匙等物插洞洞,造成觸電。
  • 換掉櫃門和箱子上的自動鎖釦。以免孩子鑽進去躲貓貓時自動上鎖,發生窒息危險。
  • 最重要的是:不要留寶寶一個人單獨在家!

你的家裡還有哪些安全隱患嗎?不妨仔細看一看,把他們全都找出來吧!

寶媽出門做頭髮,2歲寶寶31樓墜亡!不是心大是不懂這件事

3、把空間探索變成有趣的遊戲。

  • 準備安全柔軟的道具,陪寶寶感知空間。

多準備一些橡膠玩具,塑料玩具,皮球等,讓寶寶盡情的投擲。

多準備一些枕頭、沙發墊子、絨布玩具,讓寶寶自由的壘高,排列,攀爬。

陪伴寶寶,讓他在自由玩耍中感知空間,既培養了空間智能又安全。

  • 利用大大小小的紙箱,讓寶寶盡情的探索。

大的洗衣機空調箱子,小的快遞箱子,都可以廢物利用。

用大箱子做神秘小屋,讓寶寶躲進去玩耍。

箱子兩頭鏤空做成隧道,寶寶也喜歡在裡邊鑽來鑽去。

拿一些小快遞箱子,把玩具裝進去,讓寶寶來尋找。

小小的紙箱,父母的愛心陪伴,在探索空間的同時,一定會為孩子帶來無窮的歡樂。

寶媽出門做頭髮,2歲寶寶31樓墜亡!不是心大是不懂這件事

  • 回家遊戲,幫寶寶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垃圾的家在垃圾桶裡。書本的家在書架上。玩具的家在收納箱。鞋子的家在鞋架裡。

還有什麼也是有家的呢?

教給寶寶幫這些東西回家吧!讓寶寶探索空間的同時,又幫媽媽整理了家居,增進了親子感情。

4、最後,建議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空間環境。

除了在家中玩耍,我們還可以利用戶外環境,小區花園,鞦韆滑梯蹦蹦床。多樣化的刺激,能充份促進孩子空間智能的發展。

相比室內,戶外環境對家長的要求更高。我們不要因為玩手機或朋友聊天,忽視了寶寶的安全哦!

寶媽出門做頭髮,2歲寶寶31樓墜亡!不是心大是不懂這件事

空間敏感期有利於寶寶的身心發展,也為寶寶帶來了一定的危險。我們不要一味地阻止孩子,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同時,鼓勵孩子對空間進行探索,發展孩子的空間智能、心理承受能力、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我是 。分享育兒經驗,推送育兒理念,喜歡我的內容就關注我吧!個人原創內容,歡迎大家轉發,留言,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