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四大奇案之刺馬案:曾國藩與慈禧太后政治博弈下的犧牲品

太平天國被剿滅以後,湘軍將領曾國藩兄弟的勢力如日中天。慈禧太后為防止湘軍曾國藩稱霸一方,不聽朝廷號令。決定逐步削弱湘軍的勢力。因此將曾國藩調離了老巢,由兩江總督改任直隸總督。而由不屬湘軍勢力的馬欣怡出任兩江總督。然而誰也想不到新任不到兩年的兩江總督馬新貽會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殺。消息傳出,舉國震驚。誰也沒想到刺客下手的地方,居然就在兩江總督的閱兵場。當時士兵眾多,可是刺客行刺的時候卻如入無人之境,沒有一個人上前阻攔,就讓刺客刺死了馬總督,事情似乎有點頗不尋常。

那麼多的士兵就在當場,竟然讓一個刺客輕易地就奔向兩江總督,這說得過去嗎?可更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刺客行刺完後好像並不急於逃走。而是走向那些來抓他的士兵,宣佈他們總督的罪行,並且還有條不紊的慢慢陳述。這下在朝廷可炸開了鍋,有人說,朝廷調曾國藩去做直隸總督,是用的調虎離山之計。用個新人馬新貽來接他的兩江總督,與他平起平坐,是朝廷在湘軍的地盤裡拱卒。拿馬來試一試湘軍的反映,果然湘軍就給予了回擊。慈禧的糾結可想而知,因為這次曾和馬的職位調動,正是出於慈禧之手。行刺,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如果一個處理不當,湘軍發生兵變也是有可能的。據說,慈禧讓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時領了密旨,她要馬在湘軍裡面搞破壞,降低湘軍的影響力。第二,順便查找太平天國在天京城陷落時的財寶去向。當然,慈禧自己不敢去捅這個馬蜂窩,但又很想摸一下湘軍的底。如果恰好抓到把柄在手裡,以後也好駕馭曾國藩,真是好一條妙計!

但是得找個試刀的,誰去?聽說馬新貽在地方上可謂是個能吏,而且常懷青雲之志,最要緊的是在曾國藩帳下任過事,對湘軍的情形還算熟悉。好吧,可憐的馬新貽就是你了。但是沒曾想,湘軍竟然來了這麼一手,真是出乎朝廷意料。這一手,並非博弈,而是挑戰。光天化日下就在閱兵場上,刺客一出手便將總督殺了。不是用槍,而是匕首;不是躲在人群裡遠距離射擊,而是向總督衝過去貼身行刺,真是膽大包天。

既然如此,那就審犯人吧!刺客被關押在監獄裡,沒人敢對他用刑,只是被審訊。為什麼?因為他是朝廷要犯,怕有人以用刑為由,殺人滅口。有一天,刺客突然承認,他刺殺馬賊除了復仇,還兼有為國除奸的使命,因為“馬賊通回”。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因為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是平捻。跟著就是左宗棠西征,西征讓“通回”在政治上是個極為敏感的詞。

由於馬新貽是回人,難免與回人有往來,將案情引向西征,這案子還怎麼審?須知左宗棠西征帶的可是湘軍,打仗在西北,而錢糧方面卻要靠東南支撐,恰好東南也是湘軍的地盤。現在朝廷將東南幾省交給馬新貽這個回人手裡,湘軍將士不放心。這樣的案情牽涉甚廣,沒人敢審,只能靠朝廷派人審問。慈禧知道事情的嚴重性,為了平息事態,也只好請回曾大人了。

曾國藩受命,卻不急著起程,他向朝廷稱病,並且還要等李鴻章來直隸辦交接。這原因也說得過去,但他的真實意圖在於還要觀察一下朝廷風向,確認慈禧的意思。如果還要追查,他便繼續推辭。如果要了結,他就去。他已知此案的了結,並非要將案情的幕後查清楚,而是要維持大局。

朝廷讓馬新貽入主兩江,這下可謂是自討苦吃。馬一死,如一個巴掌打在朝廷臉上。若不反擊,朝廷的面子往哪擱?俗話說“打狗也要看主人”,可殺了狗給主人看,才發現此狗也不過是一隻棄犬,一條喪家犬。這些,曾國藩都看在眼裡,所以他不急,可慈禧急了。又將他召進宮去,問他究竟何時動身,他說:“明日進內隨班行禮,禮畢後三兩日即起程。”慈禧很不滿意,加重了催促的語氣,說:“江南的事要緊,望你早些兒去!”他知道,慈禧一急,此案就該了結。該出手時便出手,到了斷時就了斷。你想一下,如果慈禧要追查,還會讓他去嗎?如果慈禧不怕兵變,還會那麼著急的催他去嗎?

讓曾大人去,便是要儘快了斷,勿起兵變。慈禧心虛,她好不容易打入湘軍地盤的釘子,就這麼給人拔了,下一步還會出什麼事,她心裡其實沒底。馬新貽一死,她權當棄子,可朝廷的面子還要維持,所以還要高調追查,派了最高級別的刑部尚書鄭敦謹去追查。

鄭有“青天”名聲,是個依法辦事的人。在他手裡,就辦過湘軍將領,但這一次,要法治,還是要講政治,他沒有拎清。一到江寧,就提審犯人,曾氏聽審,一言不發,連訊了十幾天,越扯越亂,曾國藩開口說了一句:看來只好仍照原審奏結。這時,鄭才知道,原來自己只是擺設,朝廷讓他高調出馬,是要借他的名聲來結案。於是,鄭、曾聯銜上奏依原審結案,曾還附了一個夾片,陳明“實無主使別情”,然後,將刺客凌遲,摘心獻祭,給馬新貽辦了祭禮。

馬欣怡的死是朝廷與湘軍,兩股政治勢力相互較量的犧牲品。只不過這場較量以曾國藩完勝慈禧而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