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是他們一生的驕傲

本刊記者 鄭可

魯迅先生在《故鄉》中有一句名言:“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核動力研究院的49-3堆的建設同樣如此,49-3堆是中國第一個高通量工程試驗堆,無前人經驗可循,無外國技術支持,全憑很多默默無聞、普普通通的中國核工業人,本著一個信念,篳路藍縷,鍥而不捨,從而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獨特之路。如今,這條路已經走過了40年。

49-3是他們一生的驕傲

幽生活一默

1971年夏天,30歲出頭的林繼森離開了工作生活長達13年的北京,單槍匹馬踏上祖國大三線的建設之路。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當時夾江基地的條件與北京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林繼森先是與設計隊的同伴住在庫房裡,一間屋子裡住著60個人。後來住的是油氈房、木板房。由於當地氣候溼潤多雨,路面經常一片泥濘,這時高筒雨靴就成了必備之物。林繼森和同事們並不介意物質生活的艱辛。他說:“生活雖然苦一些,但我們能在苦中作樂,是樂天派。”年輕人甚至幽默地將下雨天的泥巴路稱為“水泥路”,晴天時的路面稱為“揚灰(洋灰)路”。“現在想想,那也算是‘一級路面’啊。”林繼森回憶起當年依然不忘幽默一把。


49-3是他們一生的驕傲

高通量試驗堆外景

從大坑中拔地而起的“堆”

經過8年的艱苦奮鬥,林繼森和同事們親眼看著49-3堆從6.5米深的大坑中一步步拔地而起。時隔40多年,已經80多歲的林繼森提起往事依然充滿感情。作為當時的大廳組組長,林繼森深知控制棒傳動裝置是保證堆運行的安全重要物項,必須萬無一失。林繼森和同事們連續做了上千次掉棒試驗,徹底杜絕卡棒現象後才放心。這個過程絕不是一帆風順的。在試驗過程中,林繼森和同事們曾先後發現吸收體內包殼發生鼓泡、導輪軸和導輪磨損等諸多問題。他和同事們組織攻關,生生把一根根“硬骨頭”一點一點“啃”了下去。

螺絲、螺帽和焊點,都牢記在心

堆芯是整個反應堆的心臟,它關係著整個堆的命運,而且有些部件安裝後就是一錘定音,投入運行後就不可修復、不可更換,是重中之重。在堆內構件安裝的日子裡,安裝現場就成了林繼森的辦公室。林繼森回憶:“我在堆上爬上爬下不下200次,哪裡有多少螺釘、多少螺帽,哪個焊點還未焊接我都牢記在心裡,反覆檢查核對,絕不允許自己有半點疏忽。”

李覺部長與我一起爬“老鼠洞”

在49-3堆建設後期,時任二機部副部長李覺來基地視察49-3堆建設情況,組織上安排林繼森負責介紹情況。據林繼森回憶,李部長對工作非常嚴謹,為了更直觀地瞭解反應堆的構造,他要求林繼森帶他到堆芯內部去看一看。“我們知道李部長身體不好,但是他堅持要去。”為了保證安全,進入工作區需要換工作服,林繼森臨時把自己的一套工作服借給李覺穿。林繼森笑著回憶說:“我們倆身材差不多,李部長穿上還挺合適的。”

進入反應堆內部不是件容易事,必須從進水管道爬進去,林繼森在前面爬,李覺跟在後面。“管道里面黑漆漆的,簡直就像是在爬老鼠洞。”回憶到這裡,林繼森忍不住又笑了起來。李覺跟隨林繼森把整個堆芯構造都視察了一遍。林繼森說:“李部長對反應堆控制棒傳動機構特別重視,問了很多問題,他對工作那種認真忘我的精神讓我至今難忘。”

獨有的小情趣

曾經擔任49-3堆運行研究室主任的曹俊如,從1968年來到基地工作算起,大學熱工儀表專業的他為49-3堆整整服務了40年。在他的印象裡,當年在基地工作生活的年輕人雖然物質匱乏,卻一樣把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還營造了那個時代核工業人獨有的小情趣、小浪漫。

當年一個普通的夏日,各家各戶剛吃完晚飯,基地家屬區8號宿舍樓裡就有人開始張羅牌局。同事們在樓道里支起了小桌子,四人一桌玩起了撲克牌。曹俊如回憶說:“我家是上世紀70年代末才買的電視機,那臺電視機是黑白的,屏幕很小,也搜不到幾個頻道,所以我們更愛打撲克。”

49-3是他們一生的驕傲

夾江基地周邊村落

那時基地周邊的田野裡種滿油菜,每年春節一過,黃澄澄的油菜花怒放在田野裡山崗上,給基地帶來一抹亮色。在油菜田邊和青衣江畔,都曾留下曹俊如夫婦和同事們的身影。“我們茶餘飯後很喜歡在江邊散步的,抬頭就能望見金黃的油菜花田。江邊還有很多漂亮的石頭。”曹俊如和老伴對那段經歷記憶猶新。除了在田間江邊散步,曹俊如夫婦和朋友們還偶爾在週末去爬大旗山,“如果晚了就在老鄉家裡借住一宿。”

回首往事,白髮老夫婦依然忍不住嘴角上翹,這是專屬於那一代核工業人的暖暖回憶。

喝水、吃飯、上廁所都成問題

夏光華回憶,1975~1976年,49-3堆進入組裝階段。當時的一所所長呂光全用大慶“鐵人”王進喜那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話激勵大家,向全所發出了戰鬥動員。為檢查反應堆一回路工作狀態需要進行短路管試車,當時試車地點在野外,喝水、吃飯和上廁所都成了問題。為了不耽誤工程進度,大家拎著暖水瓶和軍用水壺,從食堂打完飯菜後用飯盒裝好帶到試驗現場。至於上廁所,幸好老鄉在田裡搭建有茅廁。

饕餮大餐

當49-3堆進入綜合調試攻堅階段,為了確保工程進度,工作人員三天三夜都吃住在現場。有一天,食堂給每一個現場調試人員送來了一份“饕餮大餐”:一大桶稀飯、每人一個饅頭和一份鹹菜。原來,這是為了慶祝調試取得階段性成果,經過所領導特批給大家的“慰問餐”。就這樣的一頓飯,時隔幾十年夏光華仍然記憶猶新。他說:“說心裡話,當年的條件確實很艱苦,但實事求是地講,第一代49-3堆人不求待遇,沒有物質上的要求。也許現在的年輕人不能理解,但當時我們心中真的只有一個信念:為祖國的核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切。”

49-3是他們一生的驕傲

科技人員工作現場

樸素安全法則

除了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外,夏光華自豪地說:“49-3堆從建設伊始就貫徹了‘全員安全意識’,這是49-3堆得以走過40年輝煌的保障。”49-3堆於1971年正式破土動工,當時正值動盪時期。夏光華說:“雖然那個年代還沒有《核安全法》這樣明確的法律條文,但我們在實踐中發明總結了很多樸素而有效的安全工作制度,比如‘檢修故障歸零’制度,即如果操縱員在運行中發現某個專業出現問題,就會將其反映到技術管理組。技術管理組將問題收集後再反饋給一線檢修班組。檢修班組必須對暴露出的問題進行處理,直到設備合格為止。同時,從操縱人員到檢修人員會聚在一起對設備缺陷進行交流,總結經驗。我們就是靠這些‘土辦法’,為49-3堆安全平穩走過40年奠定了基礎。”

“你看看,這是我珍藏的茶杯。”還沒等坐穩,當年擔任49-3堆運行研究室副主任的夏光華迫不及待地從裡屋拿出了一個杯子,杯子上赫然印著“HFETR十週年”。49-3堆是這位老人一生的驕傲。

一晃40多年過去,當年青衣江畔風華正茂的青年如今已白了少年頭,當年創業時的艱辛,都已成了老人們嘴裡引以為傲的往事。在大旗山下傲然矗立的49-3堆已成為他們青春歲月的見證。40年悠悠歲月,49-3堆傲然矗立,青衣江依然流淌,江邊笑聲依舊。


策劃:楊金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