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需謹慎,中醫師介紹兩個方法,當天就見效!

小兒厭食屬中醫“納呆”“不思飲食”範疇,在中醫醫院兒科,醫生通過“刺四縫+捏脊”療法,治療當天小孩子就會有食慾。

“小兒厭食”需謹慎,中醫師介紹兩個方法,當天就見效!

4歲的丫丫(化名),平時胃口很好,近3個月來食慾減退,厭進食物,甚至不吃飯,並且消瘦,精神不好,家人為此非常擔心。在中醫醫院兒科,醫生通過辨證,確認為小兒厭食(脾虛積食型),通過“刺四縫+捏脊”療法,治療當天丫丫就有食慾,在持續治療1個星期後,丫丫吃飯恢復正常。

小兒厭食屬中醫“納呆”“不思食”範疇,以長期食慾不振,甚至拒食為特徵,是一種慢性消化功能紊亂綜合徵。餵養不當、先天稟賦不足、病後失調或精神、環境因素都可引起。該病以1~6 歲小兒多見,在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在及時治療後,小兒厭食一般預後良好,但遷延日久,因氣血生化乏源,患兒則可出現營養不良、貧血、免疫力低下等相關性疾病,並且體格甚至智力發育都會受到影響。

“小兒厭食”需謹慎,中醫師介紹兩個方法,當天就見效!

小兒厭食的原因

1、飲食無規律,無固定進食時間,進食時間延長或縮短,正常的胃腸消化規律被打亂。

2、片面追求高營養,肉蛋奶無節制地填喂,損傷胃腸,引起消化不良。

3、零食不斷,嘴不停,胃不閒,導致胃腸道蠕動和分泌紊亂。

4、飲料、雪糕、巧克力等高熱量,使血糖總是處於較高水平而不覺飢餓。

5、進食環境差,邊吃邊玩,或進食時家長逗弄、訓斥,使大腦皮層的食物中樞不能形成優勢的興奮灶。

6、家長過分關注孩子進食,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進而以拒食作為提條件的籌碼。

7、運動不足,代謝減少,胃腸道消化功能得不到強化。

8、服藥太多或濫用保健補品,增加胃腸消化吸收的負擔。

“小兒厭食”需謹慎,中醫師介紹兩個方法,當天就見效!

四縫穴,屬經外奇穴。

民間所謂“扎食氣”,即是刺四縫,是點刺四縫穴以治療的一種中醫方法。四縫穴位於第2~5指掌面,第1、2節橫紋中央,是治療厭食症的特定穴;

“小兒厭食”需謹慎,中醫師介紹兩個方法,當天就見效!

捏脊療法

屬於小兒推拿的一種,又稱為提背、捏背。施治時,根據臟腑辨證,在相應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挾提,連續刺激脊柱部肌膚(3--5次即可),達到治病的目的。

“小兒厭食”需謹慎,中醫師介紹兩個方法,當天就見效!

專家介紹,西藥在治療小兒厭食上,服藥困難,治標不治本,易復發。而中醫在該病上積累了較多的經驗,治療厭食“以和為貴,以運為健”。脾失健運者治以運脾和胃;脾胃氣虛者,治以健脾益氣;脾胃陰虛者,治以養胃育陰。

“小兒厭食”需謹慎,中醫師介紹兩個方法,當天就見效!

中醫兒科在治療厭食上,根據患兒特點,採用操作便捷、效果好、副反應小,更有利於患兒接受的中醫外治法“刺四縫+捏脊”。

針刺四縫穴,能激活經絡,調理脾胃,使運化受納功能恢復,益氣健脾、助運消食,並可改善胃腸血液循環,加快胃腸蠕動,刺激胃液分泌,使腸中胰蛋白酶、胰澱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加,促進腸吸收等作用;捏脊療法作用於背部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而督脈“總督諸陽”,足太陽膀胱分佈區又為臟腑背俞穴所在,均與體內臟腑功能活動密切相關。捏脊能促使督脈興奮,振奮陽氣,可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同時,捏脊能改善大腦皮層植物神經活動功能,增進小腸吸收功能,使食慾好轉,脾胃功能增強,有效改善厭食症狀。

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疏通作用體表經絡俞穴,調整人體機能,促進氣血運行,加強了補益脾胃、改善厭食的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