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汪涵對它讚不絕口,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漢服,它是穿在身上的歷史...

10月27日,西塘漢服文化周開幕,漢服愛好者迎來了一場盛宴。

平日裡乖巧的學生、安分的上班族,在這裡搖身變成了飄逸灑脫的遊俠、氣若幽蘭的少女、金戈鐵馬的將軍。

300多年的沉淪之後,漢服又一次華麗的出現在了我們面前。

10月27日那天,古鎮西塘做了場悠久的夢,恍惚間溯著時光長河而上。

只看見了一群男女款款走來,他們身上有先秦的渾厚,兩漢的大氣,兩晉的風流,六朝的風采,唐風的傾國,宋明的流韻。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圖片源自微博用戶@松間月

豁然夢醒,眼前的一切都已經散去。

無邊風光的夢,好像跟眼前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

而那些金戈鐵馬、衣袂翻飛的古人,早已經變成了畫卷書冊中一個個音容難辨的模樣,有些熟悉帶點陌生。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漢服愛好者 方文山 徐嬌參與西塘漢服文化周開幕

9月23日中秋,

天天向上也曾迎來了一批奇怪的客人。

“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不正是曹子建詩詞中所描述的模樣。

他們風姿清逸,好像是在繪畫、塑像、戲曲上展現的古人或神仙。

人們不禁疑惑,這群穿越時光而來的人到底是誰?

其實他們是漢服界大名鼎鼎的“中國裝束復原團隊”。

他們中多為80後、90後,大多有自己的職業,這群年輕人不哈韓、不哈日、不哈歐美潮流,卻都迷戀中國古代傳統服飾和文化。

他們都具有一定的專業背景,有的擅研究考證,有的擅復原實踐。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中國裝束復原團隊部分成員

他們時常念念不忘屬於過去時代的風雅。

面對傳統文化凋零的現狀,他們不想看著它消失在公眾的視野,就親自投身到這場傳承中來。

創立11年,他們已經堅持使用手工復原了200多套漢服,貫穿中華文明史。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穿在身上的文明

寫在身上的歷史

時間倒轉回到2010年10月16日的成都,孫婷(化名)身著漢服曲裾和友人在餐廳就餐,本是安靜的等候,卻遇到了一群氣勢洶洶的大學生。

參加“反日遊行”大學生們誤認為孫婷(化名)所穿的漢服是和服,強行要求其脫下。這群人拿到衣服後,將漢服舉出來公開示眾,並在公共場合下將漢服焚燒。

火焰燃燒了衣裙,透過火光,看到的是一張張帶著微笑的臉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成都大學生焚燒漢服 圖片源自於網絡

一個以服章之美、禮儀之大而命名的民族,卻有一群不識民族服裝、不懂基本禮儀的“人才”,真的是諷刺!

可是仔細一想,曾經被譽為是

穿在身上的文明、寫在身上的歷史的漢服,也已經消失了三百多年。

有些人遺忘了過去,甚至認不出先祖的衣著,可是還是有許多人在堅持。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中國裝束復原團隊創始人劉帥,

本是學美術出身,

在接觸到古代裝束之後,

卻喜歡上這些別人眼中的奇裝異服,

又跑去學了服裝設計。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中國裝束復原團隊創始人劉帥

2007年,21歲的他和幾個同學、朋友,寥寥幾人在上海閔行成立了這個團隊,工作室位置很偏僻,但是租金低廉、地方又大。

當時的漢服還很難被人接受,都21世紀了,還有人喜歡這種老掉牙的東西?

在外人異樣的目光下,這些年輕人也自得其樂,平時忙於自己的工作,抽空了就來工作室幫忙,漸漸的,志同道合的人越來越多。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要完整復原一套古代服飾,並不容易。

而當時的漢服領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摸索。

博物館、圖書館、各種文物的展覽......只要對漢服的研究有幫助,就有他們的孜孜不倦的身影,古籍、書畫、壁畫、陶俑都成了他們的老師。

整個團隊的願景就是還原華夏真正風貌,從朝堂貴人到江湖庶人,不管你是皇室貴胄還是山野農夫,亦或者是士卒歌伎......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上海博物館 圖片源自於網絡

著名修復師陸宗潤先生說過:“發展不是偷工減料,而是如何尋找我們失去的東西。”

整個團隊秉承著一絲不苟的精神,從古書以及前人的研究中,考據服飾,從配色、材質、花樣,再參考各種文物,反覆證實,力求還原歷史的原貌。

對於一個復原項目,更多的人看到的只是最後的結果,但是過程的艱辛和曲折卻是無人知曉。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北朝 武士裝束以及參考陶俑、壁畫

首先是顏色復原,

服飾的色彩多源自壁畫與文物,

可是由於時間的流逝以及人為的破壞,

它們損壞非常嚴重。

而色彩復原還需要通過非常繁瑣手工技藝,

比如“絞纈”,

他們要通過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

讓工序反覆操作。

才能讓布料呈現豐富暈色變化的效果。

而且由於時代的變遷,技藝的失傳,

很多色彩都無法還原了。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劉帥團隊翻閱古籍,參考古畫,

再一遍一遍的嘗試,

才有瞭如千年前的陶俑復活的帷帽仕女。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帷帽仕女 以及 參考陶俑

然後是面料的尋找,

由於資金和技術的限制,復原極其困難,

整個團隊只能儘可能的尋找。

他們也直言,因為早期服飾資料有限,

這是一個試錯的過程,

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他們也一直在改進。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面料難尋,上面的圖案更難複製。漢服的紋樣多從自然界中事物取材,在提煉、概括後並加以排列組合的基礎上加工而成。

而每個朝代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紋樣修復極其繁瑣。

因為現代的機織圖案紋樣和古代的手織圖騰紋樣有一定區別,劉帥團隊堅持純手工製作,雖然費時費力,還是追求盡善盡美。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唐代花綾復原

漢服的紋樣花色多樣,製作工藝精湛,材料來源廣泛。

具有鮮明的特徵而又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一般都寄予著古人對生活美好的寓意。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不單單只是製作出衣服,

整個團隊更是追求全貌還原,

首飾,鞋帽巾冠,髮型妝容配件等等,

都要一一的復原,幾近苛求。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端莊豐腴的婦人,

戴著華麗的頭飾,

就像是剛從壁畫中走出,

還帶著唐代的貴氣。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唐昭宗時期貴婦裝束 以及 參考壁畫

每一處髮髻頭飾也要精準還原。

古人的妝容,眉眼唇妝都不能遺漏。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髮髻示意圖 以及 出土實物

每一次上臺表演之前,

團隊成員都會花大量時間整理髮型,

每一縷髮絲也不會放過。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從醞釀創意到成衣,經歷了無數次修改和反覆調整,還要經過織、染、印、搗練、刺繡、製版、剪裁、縫紉等複雜的工序,每一步都不能馬虎。

你眼中一件普通的衣物,常常需要十幾名團隊成員的通力合作,前前後後可能還得花費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不僅需要可靠的設計功底,更需要對不同歷史時期紋飾藝術及審美情趣的深入瞭解。

這是將文物及妝容復原結合的大膽嘗試,將華夏審美表現到極致。

在天天向上的舞臺上,

團隊成員驕傲地說,

參加展覽時,

專家對他們的模特都讚不絕口。

而正是背後無數的汗水付出,

撐起了整個團隊的榮耀。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正是憑著苛刻嚴謹的敬業態度,

中國裝束復原團隊從默默無聞小工作室,

發展成了漢服界的中流砥柱。

伴隨著200多套華服的誕生,

外界的認可也越來越多。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團隊的精心製作的漢服,出現在了英國雄獅電視公司的節目中。

漢服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符號的象徵,飄揚過海。它也將悠久、深邃的傳統古典文化,燦爛的民俗文化,以及東方韻味的審美帶向海外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日版節目截圖

今年7月份,

中國裝束復原團隊將漢服帶入了大學校園。

新時代的青年與舊時代的服飾,

擦除了不一樣的火花,

在西安上演了一出最美畢業季。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身著漢服的大學生

身著華服的男子深情款款的看著心愛之人,

不就是古書中才子佳人的真實寫照。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身著漢服的大學生

膚色各異的留學生,

也對這些華服愛不釋手。

看著身著漢服卻金髮碧眼的外國人,

恍然間,夢迴長安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整個團隊也是想通過漢服帶入校園,

將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知曉,

希望不識祖宗衣裳的鬧劇,

再也不會發生

也希望當代年輕人,

能夠認識到漢服之美。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整個團隊通過多年的服飾研究,以及實際製作,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也出版了兩本學術畫冊《中國妝束》和《魏晉衣裳》。

那些在殘存在文獻壁畫中不可觸及的模糊模樣,也可以在我們眼前栩栩如生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書籍漢晉衣裳

冕 服 華 章 曰 華

大 國曰夏

《朱子童蒙須知》中記載: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衣冠也是學習一切禮儀的開始。

漢服體現了中華民族崇尚的高雅端莊之美,也蘊含著極為深廣的文化內涵和民族風尚。

就像中國裝束復原團隊所說:“服飾史是一部看在眼裡、穿在身上的歷史,是一面折射社會歷史最直觀的鏡子。”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美不是事物所天生的,而是欣賞者賦予的,再美的事物如果無人欣賞,那也只是一場空談。

而漢服對於現代社會中,更是屬於文化的獨特之美。

儘管如今實用價值有所削弱,但其實與和服、韓服一樣,更多的是一種民族情感的寄託,是傳統文化遺留下來的精髓。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漢服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文化復興,衣著先行。在堅持漢服創作的過程中,中國裝束復原團隊也開始著手嘗試復原古代樂舞,以及其他傳統技藝。

就像團隊創始人劉帥所說,“服飾、音樂、舞蹈,乃至茶藝、花藝等,都是歷朝歷代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串聯成一個整體

。我們希望繼續復原之路,更多地向人們展示傳統文化的精粹。”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漢服愛好者出現,也有更多將現代設計與傳統審美結合的改良型漢服出現。

青年演員徐嬌便是忠實的漢服愛好者,更是身體力行宣揚著傳統古典文化。

徐嬌在節目中身著漢服

小編也希望有一天,存在於影視、戲劇、古籍、壁畫中音偶容難辨的樣貌,可以清晰的出現在我們身邊。

也希望有更多人的去嘗試瞭解傳統文化中優秀的一面,辯證的看待它,它不是舊時代留下的糟粕,而是我們先祖在幾千年歷史中給我們存留下來的瑰寶。

電影繡春刀中身著飛魚服的錦衣衛

都說對過去視而不見的人,

對未來也是盲目的。

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

已經被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但還有人試圖在將其打撈

方文山、徐嬌為它痴迷,80後小夥帶領團隊11年修復200多套

圖片來源於:微博 裝束復原 、帥寅帥- 、桑纈 、

《漢服的審美意蘊與創新設計》趙琛 2016.12

《漢服之“美”的建構實踐與再生產》 周星 2012.3

《基於亞文化視角的青年“漢服文化”透視 》 李春麗 朱 峰 崔佩紅 2015.1

《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中國裝束復原團隊:十年匠心,再現羅衣飄飄的時代》上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