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在漢字中,形聲字佔到90%以上的概率,使得“秀才識字讀半邊”成為一種普遍且“靈驗”的現象,另外的10%,除了音義不同,還有些常用於地名或古風,有的還因此成為畫的名字,比如——

中國最早的田園詩:《豳風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南宋 馬和之《豳風·狼跋》

豳(bīn)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為先秦時代豳地華夏族民歌。

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如同現在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指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

豳,是周族部落的發祥地,在今陝西旬邑、彬縣一帶,豳風多描寫豳地的農家生活和辛勤勞作的情景。

《豳風》共有七首,分別是《七月》《鴟鴞》《東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南宋 馬和之《豳風·七月》局部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南宋 馬和之《豳風·七月》局部

其中《七月》是《詩經》中最受古代畫家所熱衷的題材,《豳風·七月》以時令為序敘述了農人一年間的耕織勞作情況。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歷代統治者視農業為王業之始,無不重視農事,因此《豳風·七月》常被統治者藉以傳達重農、勸農、恤農的意志,此詩也因此成為建設王業的典型教材。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明 文徵明題跋馬和之《豳風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明 文徵明《豳風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清 沈源、唐岱《豳風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清 吳求《豳風圖》

歷代《豳風圖》實際上只選繪《七月》一詩的詩意,如元代趙孟頫、塔失不花、陳琳、盛懋、王振鵬、陳子奐,明代文徵明,清代郎世寧、沈源、唐岱、周鯤及乾隆所畫的《豳風圖》莫不是如此。也有取《豳風》七詩作詩意圖的,如宋代馬和之所作《豳風圖》,但人們所看重的依然是《七月》的政教意旨。

斫與不斫,並不重要:《六祖斫竹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南宋 梁楷《六祖斫竹圖》

六祖即禪宗的創始人惠能。

六祖之前,禪宗把“坐禪”當作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方式,惠能反對這種僵化的意識,他認為心即是佛,行住坐臥都是在修禪,喝水擔柴,都能悟道,不必拘泥於一種固定的形式。

南宋畫家梁楷不拘法度,放浪形骸,與妙峰、智愚和尚交往甚密,雖非僧,卻擅禪畫。在《六祖斫zhuó竹圖》中,梁楷通過描繪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砍竹的情景,不著痕跡地表達了惠能“揮刀砍竹也是修行”的觀點。惠能在劈竹的過程中“無物於物,故能齊於物;無智於智,故能運於智”。

梁楷發揮了他的減筆畫特長,畫的筆墨極為粗率,卻有一種意念貫穿其中,此念意深澹遠,故能平復筆墨的運動變化,使畫中筆筆見形,筆路起倒,峰迴路轉,點染遊戲,欲樹即樹,欲石即石,梁楷參禪入畫,也就視畫非畫了。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六祖斫竹圖》局部

梁楷是位深通禪理的畫家,他的高明之處是沒有畫出六祖的容貌,六祖舉著刀,那柄刀卻與竹子並行,這一刀下去能砍中竹子嗎?砍中與否並不重要,六祖明白“應無所往而生其心”,如此才能不離自性。只有對世俗物質無所留戀,才能深刻領悟佛性。如果執著砍竹,就會失去自性。這與“空即是色”是一個道理——不論處於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心若有所執著,猶如生根不動,則無法有效掌握一切。故不論於何處,心都不可存有絲毫執著,才能隨時任運自在,而如實體悟真理。

畫中六祖砍竹,砍倒好,不砍倒也好,這才是無所執著。

三月三,來修禊:《蘭亭修禊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明 錢榖《蘭亭修禊圖》局部

修禊(xì)是古代傳統民俗。

古代以三月初三為修禊日,每年這個時候,人們都會到水邊進行消災祈福儀式,後來演變成中國古代文人雅聚的經典範式,最著名的莫過於晉唐會稽郡山陰城(今紹興越城區)的蘭亭修禊。

公元353年的這一天,四十多位全國軍政高官應會稽內史王羲之的邀請,雲集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借修禊之機,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比試才藝。後來東道主王羲之將各人的詩文編成集子,並乘興作序,其文采燦爛,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書法更是遒媚勁健,氣勢飄逸,《蘭亭集序》由此被後世推為“天下第一行書”。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北宋 李公麟《蘭亭修禊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南宋 趙伯駒(款)《蘭亭修禊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元 趙孟頫(款)《蘭亭修禊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明 文徵明《蘭亭修禊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明 仇英《蘭亭修禊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明 崔子忠《蘭亭修禊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明 唐寅《蘭亭修禊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明 杜堇《蘭亭修禊圖》

“曲水流觴”是蘭亭修禊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即在地面上鑿出彎彎曲曲的溝槽,並將溪水引入渠中,眾人坐在水渠兩側,把盛滿酒的酒杯從上游放下,任其飄流,杯停到誰那裡,即飲酒賦詩。此舉引來後代雅士紛紛效仿,往往在園林中建有流杯亭,更成為歷代畫家熱衷表現的題材。

那一場圯上的邂逅:《圯上授書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明 李在《圯上授書圖》

《圯yí上授書圖》是明代畫家李在的人物畫代表作,描繪了張良得黃石公傳授兵法的故事。

秦朝末年,韓國青年張良試圖刺殺秦始皇未果,於是更名換姓逃到下邳(今江蘇邳縣)避難。某天,他在當地的圯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將鞋子甩到橋下,讓張良撿來給他穿上,張良很生氣,但念及他年歲已高,還是忍住不快照辦了。老人說了句孺子可教,約他五天後破曉時分來此見面。

前兩次張良都比老人晚到,第三次,張良不到半夜便等在橋上,老人大喜,確認他堅忍守信,送給他一冊《素書》,告訴他熟讀此書就可做帝王的老師。再過十年,天下會有戰亂,過十三年之後,張良會在濟北谷城山下見到一塊黃石,這塊石頭就是老人的化身。

張良認真研讀《素書》,後來果真輔佐劉邦成其滅秦興漢的開國霸業,被封留侯。功成名就後,張良想功成身退,漢高祖不放。又過了三年,張良隨漢高祖路過濟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見到一塊黃石,便派人把黃石取回家如珍寶般供奉起來。張良死後,與黃石合葬一處,這就是著名的張良與黃石公的故事。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明 李在《圯上授書圖》

這些畫的名字,你都讀對了嗎?

▲嘉慶皇帝御題《圯上授書圖》

明宣宗朱瞻基是位能文能武的明君,作為宣德時期最傑出的宮廷畫家之一,李在做這幅《圯上授書圖》,既有勸諫也有頌揚其修為成就大業之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當神秘的文字與傳統的筆墨相遇,註定留下一幅幅意味更加深長的不朽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