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疫情局部趨緩 德、西等國醞釀解封救經濟

歐洲疫情局部趨緩 德、西等國醞釀解封救經濟

包括德國、西班牙在內的歐洲國家近期疫情數據顯示,歐洲局部的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似乎得到了控制,增速初現“拐點”,這讓一些國家醞釀逐步放寬此前“嚴格”的封鎖禁令,以讓停滯的經濟恢復運轉。

西班牙政府在4月13日宣佈,允許製造業和建築業的工人重返工作崗位,但公司必須為員工提供防護設備,並確保員工之間保持建議的2米的間距。

西班牙總理桑切斯在4月12日亦表示,大流行不僅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同時也對經濟和社會造成威脅。“因此,應對措施要多樣化,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讓我們醫療衛生系統恢復的同時,要防止經濟癱瘓、崩潰,以及對就業的有害影響”,桑切斯說。

對疫情控制力較強的德國也在考慮如何逐步恢復經濟的運轉。德國總理默克爾將於4月15日與各州政府官員進行磋商,討論能夠放寬目前限制措施的具體時間。

在停工以控制疫情與長期停工可能造成經濟的深度衰退之間,歐洲的各國政府開始衡量利弊,渴望安全地恢復經濟活動,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失業和破產。

解封就像是走鋼絲

奧地利於3月16日起開始宣佈限制性措施,但不到一個月後,便開始逐步放寬封禁措施,成為歐盟第一個放鬆封閉措施的國家。

從4月14日起,奧地利面積不超過400平方米的“非必要商店”可開始恢復營業,而商場、大型購物中心和美髮店則被允許從5月1日起開業,但像飯店等人員密集的場所則被要求至少等到5月中旬才能夠重新開業。

維也納醫科大學公共衛生中心副主任漢斯表示,重新開放這些場所的同時還需遵守良好的衛生習慣,否則可能重新陷入四周前同樣的情景當中,整個社會的問題也將重新開始。

“這不是‘萬歲’,已經過去了。必須非常清楚的是,要重新營業伴隨著我們必須要做某些事情”,漢斯稱,人們應該繼續保持定期洗手的衛生習慣和一定的社會隔離距離等。

丹麥總理弗雷德裡克森(Mette Frederiksen)則在4月初宣佈,將於4月15日讓孩子們重返課堂。

“這可能有點像走鋼絲。如果我們站著不動,我們可能會跌倒。如果我們走得太快,可能很快就會出錯。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次站穩腳跟。”弗雷德裡克森說。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疫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4月13日16時,奧地利總共確診人數為13962人,死亡人數為350例,丹麥確診人數共6369人,死亡273人。相比歐洲其他國家,奧地利、丹麥的疫情防控壓力較小,隨著疫情數據的逐步好轉,放寬限制逐步恢復正常的生產活動成為當地政府的選擇。

而西班牙這個歐元區的第四大經濟體則是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幾個國家之一。數據顯示,截至4月13日16時,西班牙感染人數為166831例,死亡17489人。

桑切斯表示,在諮詢了科學專家委員會後,政府決定重啟經濟的某些部分,而是否會進一步減少封禁措施,則取決於疫情的下一步發展。

“我們都渴望回到街頭,但我們的願望是在戰勝病毒疫情與防止復發方面取得更大成果”,桑切斯說。

西班牙衛生大臣薩爾瓦多也在近日表示,所有的決定都建立在專家共識的基礎上,目前西班牙採取的仍然是非常非常嚴格的限制措施,並且會積極地追蹤疫情的變化,相對應地做出一些應對措施。

但這些歐洲國家的逐步解封措施也遭到一些專家的反對。在4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指出,在過去的一週裡,很欣慰地看到一些受衝擊最嚴重的歐洲國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德國和法國,出現疫情放緩跡象。

譚德塞強調,過快解除限制可能會導致疫情急劇惡化。

而歐盟委員會原本定於3月底出臺的“退出Covid-19大流行的歐洲路線圖”,也因受到一些專家、政府等人士的反對而一再推遲,並計劃修改後於本週推出。

“路線圖”旨在以科學為指導,以協調的方式解除歐洲的因疫情產生的封鎖措施。文件亦警告稱,任何程度的逐步放鬆封禁,都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新病例的相應增加。

歐洲第二季度仍將負增長

正如弗雷德裡克森所說,對封禁措施的放鬆就如同“走鋼絲”。但歐洲本已羸弱的經濟環境,使得歐元區不可能持續長時間地採取過於嚴格的封禁措施。

歐洲央行副行長Luis de Guindos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歐元區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將從第三季度開始看到一些增長跡象,但必須等到2021年才能看到經濟活動真正復甦。

德國伊福經濟研究所(Ifo)研究員斯特凡(Stefan Lautenbacher)在4月13日發給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郵件當中表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歐元區將陷入衰退,其中第一個季度的GDP增長將為-2.3%,而第二季度則進一步縮水至-10.5%。

“病毒的大流行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斯特凡指出,歐洲的工業在第一季度可能下降幅度為4.4%,第二季度則會下降18%。儘管研究人員預計歐洲工業第三季度會恢復19%的增長,同時GDP增長為8.7%,但這些預測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大流行比預期更早減弱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可能大規模爆發的歐洲債務危機對預測的數據有著巨大的風險”,斯特凡說。

以已經採取逐步解封措施的國家的數據來看,奧地利公共就業服務機構(AMS)在4月初的報告顯示,奧地利3月份的失業人數升至50.4萬人,同比上升52.5%,為194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尤其是自封禁令起的半個月時間內,奧地利失業人數飆升了20萬人。對於不到890萬人的奧地利而言,失業率的攀升帶來的壓力巨大。

另根據奧地利勞工部的聲明,失業人群目前主要來自旅遊業,此外,建築業、運輸和倉儲業等的登記失業人數也在大幅攀升。

伊福經濟研究所預測中心主管Timo Wollmersh?user則預計,德國的失業率可能在巔峰時期飆升至5.9%,短期工人的失業人數則可能同比增長25%至250萬人左右。

Timo稱,預測結果的下行風險非常大,大流行的減弱速度可能比預期要緩慢得多,努力重啟經濟的措施可能並不如人意,並且引發新一波的感染。

“在疫情第二波感染的情況下,政府則會出臺其他的控制措施,從而可能導致更長時間經濟的停擺。由於無法由國家支持而解決的企業破產增加,這將增加金融體系扭曲的可能性”,Timo說。

意大利國家衛生院流行病學家弗拉維亞(Flavia Riccardo)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尚不能確定新型冠狀病毒是否會和麻疹一樣成為地方性疾病,隨著對病毒的進一步研究,歐洲可能會進入一個“新常態”——對遊客人數進行限制、增加醫療設施的投入、一些大型活動將受限制。

“要有更好、更廣泛的測試方式,才能夠監控疫情,採取更好的隔離機制”,弗拉維亞說。

但對於歐洲人來說,受封禁的生活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德國醫生協會主席克勞斯(Klaus Reinhardt)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即便德國逐漸恢復正常的生活,某些邊境管制措施仍舊可能實施,比如說入境德國必須隔離14天,而意大利、西班牙或者法國等德國人喜愛的度假勝地也可能仍然受疫情的持續影響。

“這意味著德國人今年的夏天不太可能去度假,‘德國今年沒有暑假’”,克勞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