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 我国旅游产业有望迎来春暖花开

本报记者 李梦云报道

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全面遏制疫情蔓延。

1月23日,湖北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的第2天,我国文化旅游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暂停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等旅游产品。这意味着预计4.5亿人次的游客出行被叫停,5139亿元的预测收入“化为泡影”,旅游产业链条迅速“急冻”进入“冰封期”。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随着我国扩大基建投资和拉动内需提振经济的政策不断出台,我国旅游业也有望迎来冰雪消融、百花盛开的春天。

疫情对旅游业短期有影响

后疫情时代 我国旅游产业有望迎来春暖花开

统计资料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期间旅游总人次的估计值为1.45亿人次,比2019年同期减少65.06%,反事实估计值为4.23亿人次;2020年春节期间旅游总收入的估计值为516.65亿元,比2019年同期减少89.95%,反事实估计值为5254.38亿元。从绝对值角度看,2020年春节期间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的估计值与反事实估计值的差值(可理解为损失)分别为2.78亿人次和4737.73亿元。从相对值角度看,2020年春节期间旅游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的估计值与反事实估计值的差值相当于反事实估计值的比例(可理解为损失)分别为65.72%和90.17%。

有机构预计,“五一”期间由于疫情尚未彻底结束,尽管补偿性需求具有一定的释放空间,但旅游业复苏的心理基础尚不牢固,市场反弹的正向影响与谨慎心理的负向影响相互作用。2020年度“五一”期间旅游总人次的预测值为1.5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的预测值为954.77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减少18.46%和18.86%。按照反事实标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旅游总人次的潜在下降规模为0.69亿人次、潜在下降比例为30.26%,造成旅游总收入的潜在损失规模为458.74亿元、潜在损失比例为32.45%。

“十一”期间若疫情完全消退,但补偿性旅游需求已在更早前释放,因此预测结果与反事实情形相同。2020年度“十一”期间旅游总人次的预测值为8.5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的预测值为7126.02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8.95%和9.68%。“十一”期间若疫情消退,补偿性需求释放与反事实基本面的增长趋势正向叠加的情况下,2020年度“十一”期间旅游总人次的预测值为8.6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的预测值为7469.81亿元,分别会较上年同期增长10.61%和14.97%。

另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显示,去年上半年全国旅游人数预计为30.8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8万亿元。假日旅游消费也成为新民俗,分别集中在了春节、清明、五一、端午期间。去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旅游稳步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的上升趋势进一步稳固。预计入境旅游人数7269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649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约8129万人次。

“疫情发生后,全国2万多家旅行社的40万至50万名从业人员,超过10万家酒店,接近100万间的住宿设施,受到普遍波及。酒店、景区商户、航空公司等超过1000万的从业人员,在未来三四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工作。”同程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吴志祥如是说。

中青旅首席品牌官徐晓磊表示,尽管旅游订单的退订潮已在2月趋于平稳,但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和控制,运力的减少或暂停,不只是切断了人们出游的可能性,还叠加人们对未来旅行安全的疑惑和担忧,以及经济波动对收入的影响,都会对年内的旅游消费产生抑制。“乌镇东栅等部分景区2月26日已经开放,但目前客流恢复还很不理想。正常状态下,乌镇景区正常的客流量可达1000万人次,平均每天二三十万人次的流量,现在一天能有5000人就不错了。”徐晓磊说。

放眼未来静等春暖花开

后疫情时代 我国旅游产业有望迎来春暖花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影响,高度市场化且主要依托人群集聚消费的旅游业是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国内旅游行业进入复苏初期,但受疫情全球扩散影响,涉及我国出、入境游等相关旅游业务恢复步伐将有所放缓。如何精准推动疫后产业复苏,最终转危为机,2月26日,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发布关于《2020旅游行业抗疫防控政策汇编(一)》的通知。

通知提到,面对突发疫情,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相继出台了针对文化和旅游行业的扶持政策,各地方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纷纷响应,主动作为,出台相应举措,为各会员及相关单位及时传递旅游产业信息,共克时艰,为尽快恢复运营助力。

“报复性增长”会到来吗?是否能重复后“非典“时期的市场复苏奇迹?这也许是当前每一位旅游从业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研究室主任刘斌说,尽管全球疫情比预计中漫长,但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文旅、商务等多部门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的相关政策的刺激下,从业者坚信,疫情的冲击是阶段性的,国人的旅游需求并没有消失。

“疫情没有破坏中国旅游市场的健康基础,它将加速行业整合以及低线城市的在线渗透率。对于国际市场,国人依然存在庞大的潜在旅行需求。一旦疫情结束,复苏即将展现。”携程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说。

徐晓磊认为:“旅游业韧劲儿强,旅游消费是信心消费,可以说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即使遭受了疫情期间的巨大影响,但国人消费能力和需求没有消失,企业只要做到“队伍在、标准在、品牌在”,市场恢复后,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消费补偿,较快地恢复高位。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认为,如果疫情在上半年结束,2020年下半年国内旅游将出现恢复性增长,2021年下半年将超过2019年同期规模水平,旅游业的复苏时间大约需要1年左右。

吴志祥深有感触地说,现金流就是企业的生命线。“企业一帆风顺的时候,1000万你觉得不是钱,一笔就划出去了。真正过难关的时候,可能30万就能把你压死。所以服务型企业一定把财务盘点清楚,保住现金流。”

同样不容忽视的还有旅游行业的人才队伍。多数接受记者采访的企业创始人表示,现金流的困难是阶段性的,如何保住旅游人才队伍为日后蓄力,是关乎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

修炼内功时,也正是研究创新的机遇期。对于疫情过后的旅游业,想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是恢复还远远不够,更需要观念、产品、模式、制度的全方位创新。

“危机中孕育转机,转机产生商机。”业内人士认为,此时正是低成本并购的时机,接下来行业将优化市场总体结构,提升产品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成熟度,各企业也将进一步细分市场、挖掘需求,创新产品,寻找业务新的突破点。

专业人士建议,在适当时机,正确疏导群众规避恐慌心理,鼓励疫情稳定的旅游目的地“摘口罩”,释放积极信号,以加快市场回暖。

旅游产业前景可期

后疫情时代 我国旅游产业有望迎来春暖花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和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均超过1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旅游经济继续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较快增长,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近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上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运行相对景气,发展方式加速转变。2018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型产业,我国旅游业加快推动旅游要素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民间资本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主力。我国旅游业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等新业态正在成为引领旅游消费增长的重要领域。

疫情暴发至今,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各种援企稳岗政策,从金融、减税、减租金、延迟缴纳社保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文化和旅游部也暂退旅行社旅游质量保证金80%,为期2年。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企业压力。

3月1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旅游部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指出,文旅等聚集性消费是此次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领域,在疫情结束后帮助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效应对疫情、渡过难关、有序恢复营业,十分重要。应主要从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改善入境旅游与购物环境、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模式三个方面发力:主要包括构建文旅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规范演出票务市场;鼓励地方运用手机APP等方式整合旅游产品、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智慧景区”服务水平;优化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及退税操作流程;编制前瞻性入境旅游营销战略规划等。

有业内权威人士向记者表示,到2020年底,预计全国游客人数下降至50.74亿人次,全国旅游收入降至4.55万亿元。不过随着疫情形势缓和,大家开始关注旅游业中长期的复苏。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增长,旅游不再只是特定阶层和少数人的享受,逐步成为国民大众日常生活常态。国民旅游消费需求大,疫情过后被压抑的旅游需求将迅速释放,旅游业会迎来“报复性”增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