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我國旅遊產業有望迎來春暖花開

本報記者 李夢雲報道

2020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時間採取有效措施全面遏制疫情蔓延。

1月23日,湖北武漢關閉離漢通道的第2天,我國文化旅遊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全國旅行社及在線旅遊企業,暫停經營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等旅遊產品。這意味著預計4.5億人次的遊客出行被叫停,5139億元的預測收入“化為泡影”,旅遊產業鏈條迅速“急凍”進入“冰封期”。

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隨著我國擴大基建投資和拉動內需提振經濟的政策不斷出臺,我國旅遊業也有望迎來冰雪消融、百花盛開的春天。

疫情對旅遊業短期有影響

後疫情時代 我國旅遊產業有望迎來春暖花開

統計資料顯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春節期間旅遊總人次的估計值為1.45億人次,比2019年同期減少65.06%,反事實估計值為4.23億人次;2020年春節期間旅遊總收入的估計值為516.65億元,比2019年同期減少89.95%,反事實估計值為5254.38億元。從絕對值角度看,2020年春節期間旅遊總人次和旅遊總收入的估計值與反事實估計值的差值(可理解為損失)分別為2.78億人次和4737.73億元。從相對值角度看,2020年春節期間旅遊總人次和旅遊總收入的估計值與反事實估計值的差值相當於反事實估計值的比例(可理解為損失)分別為65.72%和90.17%。

有機構預計,“五一”期間由於疫情尚未徹底結束,儘管補償性需求具有一定的釋放空間,但旅遊業復甦的心理基礎尚不牢固,市場反彈的正向影響與謹慎心理的負向影響相互作用。2020年度“五一”期間旅遊總人次的預測值為1.59億人次,旅遊總收入的預測值為954.77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減少18.46%和18.86%。按照反事實標準,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旅遊總人次的潛在下降規模為0.69億人次、潛在下降比例為30.26%,造成旅遊總收入的潛在損失規模為458.74億元、潛在損失比例為32.45%。

“十一”期間若疫情完全消退,但補償性旅遊需求已在更早前釋放,因此預測結果與反事實情形相同。2020年度“十一”期間旅遊總人次的預測值為8.52億人次,旅遊總收入的預測值為7126.02億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8.95%和9.68%。“十一”期間若疫情消退,補償性需求釋放與反事實基本面的增長趨勢正向疊加的情況下,2020年度“十一”期間旅遊總人次的預測值為8.65億人次,旅遊總收入的預測值為7469.81億元,分別會較上年同期增長10.61%和14.97%。

另據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顯示,去年上半年全國旅遊人數預計為30.8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2.78萬億元。假日旅遊消費也成為新民俗,分別集中在了春節、清明、五一、端午期間。去年上半年,我國出境旅遊穩步增長,入境旅遊市場的上升趨勢進一步穩固。預計入境旅遊人數7269萬人次,國際旅遊收入649億美元;出境旅遊人數約8129萬人次。

“疫情發生後,全國2萬多家旅行社的40萬至50萬名從業人員,超過10萬家酒店,接近100萬間的住宿設施,受到普遍波及。酒店、景區商戶、航空公司等超過1000萬的從業人員,在未來三四個月的時間裡沒有工作。”同程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吳志祥如是說。

中青旅首席品牌官徐曉磊表示,儘管旅遊訂單的退訂潮已在2月趨於平穩,但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的流行和控制,運力的減少或暫停,不只是切斷了人們出遊的可能性,還疊加人們對未來旅行安全的疑惑和擔憂,以及經濟波動對收入的影響,都會對年內的旅遊消費產生抑制。“烏鎮東柵等部分景區2月26日已經開放,但目前客流恢復還很不理想。正常狀態下,烏鎮景區正常的客流量可達1000萬人次,平均每天二三十萬人次的流量,現在一天能有5000人就不錯了。”徐曉磊說。

放眼未來靜等春暖花開

後疫情時代 我國旅遊產業有望迎來春暖花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都產生了影響,高度市場化且主要依託人群集聚消費的旅遊業是衝擊最大的行業之一。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國內旅遊行業進入復甦初期,但受疫情全球擴散影響,涉及我國出、入境遊等相關旅遊業務恢復步伐將有所放緩。如何精準推動疫後產業復甦,最終轉危為機,2月26日,中國旅遊景區協會發布關於《2020旅遊行業抗疫防控政策彙編(一)》的通知。

通知提到,面對突發疫情,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稅務總局相繼出臺了針對文化和旅遊行業的扶持政策,各地方政府、旅遊主管部門紛紛響應,主動作為,出臺相應舉措,為各會員及相關單位及時傳遞旅遊產業信息,共克時艱,為儘快恢復運營助力。

“報復性增長”會到來嗎?是否能重複後“非典“時期的市場復甦奇蹟?這也許是當前每一位旅遊從業者都在思考的問題。

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研究室主任劉斌說,儘管全球疫情比預計中漫長,但在國家和地方財政、文旅、商務等多部門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的相關政策的刺激下,從業者堅信,疫情的衝擊是階段性的,國人的旅遊需求並沒有消失。

“疫情沒有破壞中國旅遊市場的健康基礎,它將加速行業整合以及低線城市的在線滲透率。對於國際市場,國人依然存在龐大的潛在旅行需求。一旦疫情結束,復甦即將展現。”攜程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說。

徐曉磊認為:“旅遊業韌勁兒強,旅遊消費是信心消費,可以說是‘給點陽光就燦爛’。”即使遭受了疫情期間的巨大影響,但國人消費能力和需求沒有消失,企業只要做到“隊伍在、標準在、品牌在”,市場恢復後,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消費補償,較快地恢復高位。

中山大學旅遊學院教授保繼剛認為,如果疫情在上半年結束,2020年下半年國內旅遊將出現恢復性增長,2021年下半年將超過2019年同期規模水平,旅遊業的復甦時間大約需要1年左右。

吳志祥深有感觸地說,現金流就是企業的生命線。“企業一帆風順的時候,1000萬你覺得不是錢,一筆就劃出去了。真正過難關的時候,可能30萬就能把你壓死。所以服務型企業一定把財務盤點清楚,保住現金流。”

同樣不容忽視的還有旅遊行業的人才隊伍。多數接受記者採訪的企業創始人表示,現金流的困難是階段性的,如何保住旅遊人才隊伍為日後蓄力,是關乎企業長遠發展的根本。

修煉內功時,也正是研究創新的機遇期。對於疫情過後的旅遊業,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只是恢復還遠遠不夠,更需要觀念、產品、模式、制度的全方位創新。

“危機中孕育轉機,轉機產生商機。”業內人士認為,此時正是低成本併購的時機,接下來行業將優化市場總體結構,提升產品體系和市場體系的成熟度,各企業也將進一步細分市場、挖掘需求,創新產品,尋找業務新的突破點。

專業人士建議,在適當時機,正確疏導群眾規避恐慌心理,鼓勵疫情穩定的旅遊目的地“摘口罩”,釋放積極信號,以加快市場回暖。

旅遊產業前景可期

後疫情時代 我國旅遊產業有望迎來春暖花開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中國旅遊產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和社會就業綜合貢獻均超過10%,高於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旅遊經濟繼續保持高於GDP增速的較快增長,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5%。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87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31%。

近年我國旅遊經濟總體上平穩運行,消費需求旺盛,投資持續增長,產業運行相對景氣,發展方式加速轉變。2018年全年,國內旅遊人數55.3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8%;2019年,國內旅遊人數60.0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6.63萬億元,同比增長11%。

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先導型產業,我國旅遊業加快推動旅遊要素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民間資本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主力。我國旅遊業新產品、新業態層出不窮,生態旅遊、紅色旅遊、文化旅遊、海洋旅遊等新業態正在成為引領旅遊消費增長的重要領域。

疫情暴發至今,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先後出臺各種援企穩崗政策,從金融、減稅、減租金、延遲繳納社保等方面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文化和旅遊部也暫退旅行社旅遊質量保證金80%,為期2年。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旅遊企業壓力。

3月13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旅遊部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該文件指出,文旅等聚集性消費是此次疫情衝擊最為嚴重的領域,在疫情結束後幫助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有效應對疫情、渡過難關、有序恢復營業,十分重要。應主要從豐富特色文化旅遊產品、改善入境旅遊與購物環境、創新文化旅遊宣傳推廣模式三個方面發力:主要包括構建文旅多產業多領域融合互通的休閒消費體系;發展集合多種業態的消費集聚區;規範演出票務市場;鼓勵地方運用手機APP等方式整合旅遊產品、優化服務環境;提升“智慧景區”服務水平;優化購物離境退稅服務及退稅操作流程;編制前瞻性入境旅遊營銷戰略規劃等。

有業內權威人士向記者表示,到2020年底,預計全國遊客人數下降至50.74億人次,全國旅遊收入降至4.55萬億元。不過隨著疫情形勢緩和,大家開始關注旅遊業中長期的復甦。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與國民收入的增長,旅遊不再只是特定階層和少數人的享受,逐步成為國民大眾日常生活常態。國民旅遊消費需求大,疫情過後被壓抑的旅遊需求將迅速釋放,旅遊業會迎來“報復性”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