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園”與烏魯木齊八一中學

“說園”漫筆

“說園”與烏魯木齊八一中學

烏魯木齊八一中學鳥瞰

“說園”,原稱“農林試驗場”,故址在今烏魯木齊青年路,現為八一中學校址。原來的“說園”是烏魯木齊的園林勝地,園內亭閣軒昂,花木妍豔,遊覽人群,絡繹不絕。

新疆建省後,地方當局為發展省會地區的建設事業,由當時的新疆財政官員——藩司王樹楠倡議,於一九〇七年興建農林試驗場。當時由省庫撥付紋銀八萬兩,由熱心地方建設的社會名流人士捐助五萬兩,選定原東門外林區為場址,開工修建。經過四年時間的整地、施工和房屋建設,於一九一O年建成,佔地相當於現在八一中學和東風電影院面積的總合。

王樹楠等人倡建試驗場不是偶然的,正如他自己為試驗場所寫的楹聯中所說:“萃天山南北異果奇花,重編塞國群芳譜;教絕域人民男耕女編,三複豳風七月詩。”(“群芳譜”即花木彙輯。“絕域”指邊疆。“三複”是再三複習。“豳風”是指豳國(今陝西省邠縣)人民勤於耕種的風尚。“七月詩”是《詩經》中倡導勞動生產的一章。)顯然,修建農林試驗場的目的,是為了鼓勵人民勤於勞動生產,促進地方經濟建設。清朝詩人蕭雄,在任職新疆期間,寫了不少記載地方風土的詩篇,他在《蠶桑》一詩的註釋中說:“左文襄公(即左宗棠)於肅清新疆後,大勸農桑,以培根本。各城設局派員專辦蠶務”。左宗棠雖然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代理人,但他蕩平了阿古柏武裝侵略勢力是有功的,之後又大力倡導地方經濟建設,也是不可抹煞的歷史事實。左宗棠“大勸農桑”和王樹楠倡建農林試驗場,雖然中間相隔二十年,但是他們前呼後應,都想為地方人民做點好事。為了把話題講得更深遠一些,還可以追溯到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魯明善是元朝時期著名的維吾爾族農學家,他總結了我國西域地區和中原地區的農事經驗,根據各個地區的氣象、水利、畜收、耕作、園藝、蠶桑等各方面的不同條件,寫成了一部《農桑衣食撮要》。這部農書於公元一三一四年刊行以後,引起了元、明、清三朝政府的重視,清朝政府還把它列入“官書”,責成各地推廣。因此,王樹楠等人以官辦民助的方式,建造新疆農林試驗場,確實有其歷史根源的。

當時所建造的農林試驗場,不僅植桑栽槐,培花育果,還從內地請來能工巧匠,修建了富麗堂皇的“不繫山房”(用作集會和陳展的樓閣)、“夢魚軒”(管理魚塘的庭堂)、“醉月亭”(看守花圃的六角亭)等亭臺樓閣,供遊人觀賞休憩。試驗場建成後,清廷貴族載瀾謫戍烏魯木齊,此人對這裡的景色甚為欣賞。當時,載瀾雖然是個負罪的犯人,但因為他是光緒皇帝的叔叔,又是朝廷誥封的“鎮國公”,地方官員自然要投其所好,於是那些高官顯宦經常在“不繫山房”奉陪載瀾吃喝玩樂。不久,載瀾就把培育農林良種的試驗場,霸為個人別墅,並改名“說園”,還由當時在烏魯木齊的書法名流為之題寫園名,精工刻石,鑲築在園門楣首。因為載瀾愛好花卉,地方當局特意從內地引來芍藥、牡丹,選派專人精心栽植。並特建一座“花神祠”,以借“神威”,讓奇花異木茂盛生長。從此以後,試驗場由造福地方人民的場所,變成了封建貴族階級的個人樂園。

辛亥革命後,“民國督軍”楊增新為籠絡人心,允許人民群眾入園遊覽,並栽桑養蠶,植棉種瓜,用以標示試驗場的本旨。試驗場由楊增新經營了十幾年,它雖然對“男耕女織”沒有發揮多大的示範作用,但是試驗場卻成了當時很好的城市園林。

楊增新死後,由於軍閥爭權,戰火紛飛,這座美麗的城市園林,時而當作軍營,時而收容難民,以致橫遭摧殘,使之千瘡百孔,面目全非。一九三三年盛世才上臺後,因為試驗場和當時的軍官學校毗連,名義上把試驗場劃歸軍校作校園,實際上由他的嫡親、軍校教育長汪鴻藻所霸居。從此,經歷了二十多年的農林試驗場,連同它的別稱“說園”,在烏魯木齊消失了。(來源:《烏魯木齊史話》)

資料鏈接:烏魯木齊八一中學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直屬的一所省級重點中學,1947年5月由原國家副主席王震將軍親手創建於山西省離石縣楊家會村的一座破廟裡,原名“賀龍子弟學校”,1948年三五九旅擴編為第二軍,學校也隨之改名為“二軍子弟學校”。在戰火紛飛的解放戰爭年代,隨軍遷徙,逐步成長壯大。1949年底學校隨軍進疆後,校名始為“新疆軍區子弟學校”,後改名為“新疆軍區子女學校”,1964年10月學校由新疆軍區移交地方,隸屬於自治區教育廳,定名為“烏魯木齊八一中學”。學校地址為烏魯木齊市青年路15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