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酒店業70年變遷史:從招待所到跨界IP酒店

“還記得以前的旅遊目的地遠沒有現在這麼多,大多都是團隊遊,很少有自由行,出境旅遊的手續也很繁瑣。我們帶團的模式比較單一化。現在幾十年過去了,旅遊線路和產品越來越多,個性化消費和自由行也崛起了,IP酒店和民宿等豐富多彩的住宿產品也湧現。”從事旅遊業約20年的資深導遊瞿佳向第一財經記者描述。

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和產業的發展,70年以來,旅遊酒店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單一化到豐富化,從幾大旅行社到OTA大整合,住宿業從標準化的賓館到個性化甚至智能化各類細分酒店,旅遊酒店業正在飛速發展和升級。

旅遊酒店業70年變遷史:從招待所到跨界IP酒店

圖片來源於網絡

旅遊產業大升級

說起往昔的旅遊,一些中老年消費者至今記憶猶新——幾十年前大交通條件遠不如現在發達,可去的旅遊地點也不多,在上世紀50年代,很多人的願望就是去一趟天安門廣場,這是每一箇中國人最初的旅行夙願;遊河、看江景、騎馬採花或是看看松花江是當時年輕人熱衷的出遊方式;到上世紀70、80年代,遊故宮和登長城成為熱潮,隨著綠皮火車開啟一趟旅行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旅遊目的地和景區開始多樣化,出境遊產品也豐富起來;如今自由行、高鐵遊、主題遊甚至定製化旅遊產品紛紛湧現。

公開資料顯示,1952年~2018年,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從195億元擴大到469575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年均增速達8.4%,比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高出0.3個百分點。作為經濟產業定位得到完全認可是在199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旅遊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真正實現了旅遊業從外交事業到經濟產業定位的轉變。到2001年,《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通知》中提出要樹立大旅遊的觀念,這標誌著旅遊業從經濟產業定位又上升為綜合性產業。

梳理公開信息可見,到2017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2017年,文旅及相關產業、體育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71932億元、78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8%(未扣除價格因素,後同)、20.6%,佔當年GDP比重分別達到8.76%、0.95%。到2017年,旅遊直接就業2825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7990萬人,佔全國就業總人口10.28%。截至2017年,我國已擁有旅行社2.79萬個,景區景點3萬多個,其中A級景區10340個,包括5A級249個、4A級3034個,世界遺產52項,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506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00個。

為增強和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將文化部、國家旅遊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2018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批准設立。

酒店業的細分化和智能化

在錦江酒店從業幾十年,如今擔任華美酒店顧問機構首席知識官的趙煥焱見證了中國酒店業數十年的發展。

“在我的記憶中,1949年以後,一些老飯店進行整頓和改造,積極籌建新型飯店。老飯店進行整頓和改造的包括北京飯店、國際飯店、上海大廈、天津利順德大飯店、武漢璇宮飯店、廣州愛群大廈等。印象深刻的包括1956年上海和平飯店重新開業。1978年我國飯店137家,15539間客房,其中絕大多數是國有賓館和招待所。”趙煥焱向第一財經記者回憶道。

上世紀80年代,一批外資酒店企業進軍中國市場。1984年2月,由洲際酒店集團管理的北京麗都飯店開業,並在之後正式冠名為北京麗都假日飯店。而之後,希爾頓、萬豪、喜達屋、雅高等國際酒店業者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佈局。

“1984年,當時的國家旅遊局在全國分兩批選定102家飯店進行試點。試點的主要內容是:第一,推行總經理負責制及部門經理逐步負責制;第二,推行崗位責任制,抓好職工培訓;第三,推廣嚴格獎懲制度,調動員工積極性,保證服務質量穩步提高;第四,推行充分利用經濟手段,開展多種經營,增收節支,提高經濟效益的辦法。1985年,國家提出發展旅遊服務基礎設施,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從而使飯店業發展勢頭蓬勃高漲。同年,上海錦江集團、東湖集團、華亭集團、新亞集團設立。”趙煥焱向第一財經記者描述。

隨著本土酒店的發展和外資同業者的進入,住宿業開始升級和多樣化,比如上世紀90年代,錦江系推出錦江之星,成為經濟型酒店的標杆,隨後,如家、漢庭、7天等經濟型酒店湧現。

相比千篇一律的標準化住宿業,為滿足消費者日益升級的需求,如今的酒店業開始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從經濟型酒店、中端酒店、高端酒店、商務酒店、智能酒店到跨界IP合作酒店等逐步細分化。

“我們目前在全國有4000多家酒店,其中定位標準經濟型的漢庭是規模最大的,而中端定位的全季則是性價比最高的產品,另外還有新推出的城家CitiGO和城市漫心酒店等。在市場強大需求的推動下,產品差異化、服務多元化和智能化將成為酒店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華住酒店集團CEO張敏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透露。

近幾年,市場還出現了大量的個性化民宿。華東師範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馮學鋼認為,旅遊大發展格局已經形成,民宿更是因其數量多、覆蓋面廣、投資者從業者多、調動的民間資本多而成為備受矚目的新興業態。越來越多的民宿投資者開始尋找專業的民宿託管機構或酒店管理集團並交由其運營團隊統一管理。

資本與全產業鏈整合

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人均出遊已達4次,國內旅遊人數超過55億人次,是1994年的11倍,年均增長10.3%;國內旅遊收入超過5萬億元,是1994年的50倍,年均增長17.7%。據測算,2017年全國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37210億元,比上年增長12.8%,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1.9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為4.5%,比上年提高約0.1個百分點。分行業數據來看,旅遊出行服務、旅遊餐飲服務、旅遊娛樂服務增長較快,增加值增速分別為15.3%、15.1%和17.2%。

旅遊產品豐富度不斷提升,涵蓋了“吃、住、行、遊、購、娛”,也衍生了更多細分企業和資本投入。從最初的國旅系、中旅系、青旅繫到之後春秋這類民營旅行社的崛起,再到攜程、藝龍、同程、途牛和驢媽媽等在線旅遊業者出現,旅遊和酒店企業在這數十年內發生巨大變化,新業態不斷產生,而資本與產業鏈的整合也在加速。

而在線旅遊平臺的資本與整合更為頻繁。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攜程系併購整合藝龍、去哪兒;同程與藝龍合併上市;途牛和驢媽媽等先後登陸資本市場;錦江系收編鉑濤、維也納等酒店同業……就在近期,同程生活完成新一輪1億美元融資,由君聯資本領投,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BAI)、亦聯資本、同程資本、廣發信德、真格基金、金沙江創投超額追投。部分業者甚至還啟動了海外市場的佈局,比如攜程收購英國航班搜索網站天巡、錦江系收購整合法國盧浮酒店集團等。

業界認為,隨著各類主題、定製化旅遊和細分酒店業的發展,大交通的升級和出境遊手續的簡化等,從經濟功能來看,旅遊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之一。

來源:第一財經

編輯整理:上美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