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去過韓國旅遊的朋友,肯定對韓國的地名有很深的印象,例如街道邊隨處可見的用韓語和漢語雙語標註的地名,以及各式各樣

和中國重名的地名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韓國古城城門上的用漢字書寫的“光化門”

隨便舉幾個例子:漢江、襄陽、漢陽、丹陽、江陵、廣州、咸陽、楊州、泰安、東海、海南、河南......一箇中國人在韓國的地圖上看到這些地名,你覺得會是怎樣的心情?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韓國地圖上的“中國地名”

不要想太多,這些韓國的漢語地名並不是為了方便中國遊客而特意“翻譯”的,而是韓國的諺文表音不表意,為了準確表達地名的含義,所以形成了用漢語標註地名的傳統,這才有了那些和中國重名的地名。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韓國人要用漢語標註地名,又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先來簡單梳理一下朝鮮半島的歷史,方便大家理解古代朝鮮對中國的“崇拜”。

在中國商周時期,朝鮮半島還只是一塊被中國人視為“蠻夷”的荒蕪之地。周武王滅商之後,殷商宗室箕子逃到朝鮮半島並在那裡建立了政權,史稱箕子朝鮮。由於地處偏遠,人畜無害的箕子朝鮮一直傳承到西漢,最後被燕人衛滿所滅,衛滿建立的新政權被稱為衛滿朝鮮

,而箕子朝鮮的宗室則跑到了南邊的三韓部落,將這些部落民聯合起來,建立辰國。

衛滿朝鮮沒存續多久就被“雖遠必誅”的漢武帝給滅了。漢武帝征服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上設立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簡稱漢四郡。漢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其制度、文化、習俗等對朝鮮半島的文明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關於韓國的地名文化,我們也將從漢朝對朝鮮的影響說起。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漢四郡

古朝鮮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自己的文字,人們之間的書面交流只能採用原始的“刻木為書”,可以理解為進階版的結繩記事。直到漢武帝征服朝鮮並將傳入漢字後,這才解決了朝鮮人無字可用的尷尬處境。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漢字都是古代朝鮮唯一承認的官方文字,直到1446年世宗大王創制諺文,朝鮮才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字,而諺文全面取代漢字還是近幾十年的事,因此朝鮮古代的地名基本都是用漢語地名,這難免就會和中國的一些地名重複。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韓國影視劇中,世宗大王創制文字的場景

我們接著聊朝鮮的歷史。

到了西漢末年,生活在玄菟郡的一個名叫高句麗的部落,趁著漢室衰微脫離漢朝獨立建國。由於長期受漢文化薰陶,高句麗人在建立政權後,照搬了漢朝的制度,在自己的國家內也搞起了郡縣制,例如漢山州、唐城郡、羽谷縣等,七七八八攏共設置了160多個州郡縣。

到了公元4-5世紀,朝鮮半島南部逐漸從部落聯盟發展成為國家政權,並先後成立為新羅、百濟兩個國家,與北邊的高句麗呈三國鼎立之勢,此後的兩百多年也被稱為朝鮮的前三國時代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朝鮮半島的前三國時代

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中,建國最早又繼承兩漢衣缽的高句麗實力最強,拳打新羅、百濟,腳踢扶余、靺鞨,有時候膨脹起來還敢和中國比劃比劃,然後高句麗就被中國給滅了。

654年,三國中的最弱的新羅被高句麗和百濟輪番入侵,堅持不住的新羅王趕忙派遣使者,向唐朝乞援。這時候的唐朝皇帝是唐高宗李治,李治不願意高句麗、百濟做大,破壞唐朝在東北地區的宗藩秩序,同時也為了替父親李世民完成三徵高麗而不下的遺願,於是派遣水路數十萬大軍幫助新羅滅了高句麗。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白袍小將薛仁貴就是唐徵高句麗過程中崛起的大唐名將

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很快統一了朝鮮半島,但就像暴發戶一樣,新羅並沒有管理“大公司”的經驗,設置什麼“部門”,取什麼“職稱”都是一頭霧水。本著“原創不如白嫖”的原則,新羅索性直接照搬中國的行政制度和地名文化,有模有樣的學了起來。

到757年景德王時期,新羅參照中國的九州,在朝鮮半島上劃分了自己的九州,即漢州、朔州、溟州、熊州、尚州、全州、康州、良州、武州。在州之下設郡,郡之下設縣,行政區的通名完全向中國看齊,儼然一副小中國的模樣。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朝鮮九州

而由於朝鮮半島在此前並沒有形成特定的地名文化,這給了景德王很大的發揮空間,比如滿足他的強迫症:所有的州名都是一個字的,所有的郡縣名都是兩個字的。當然,原創是不可能原創的,只能從中國“偷”一些地名,勉強過日子。

通過複製拷貝搞定了地名後,為了彰顯自己的“文化人”的身份,新羅還設置了自己的五嶽:東嶽土含山、西嶽雞龍山、南嶽地理山、北嶽太伯山、中嶽八公山,可這五嶽的名字怎麼聽著有股“土味”?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雖然新羅通過派遣留學生從唐朝那裡學來了不少東西,但這些度過金的“海歸”留學生越看新羅越覺得腐朽落後,於是決定“全面西化”改造國家(這段歷史有沒有很熟悉?)。然後,挺了一百多年的新羅就分裂了,進入高麗、百濟、新羅並立的後三國時代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940年,高麗滅百濟和新羅再次統一了朝鮮半島,這個高麗也被稱為王氏高麗。經過新羅一百年多的改造,接盤的高麗儼然一副文明國家的樣子,在“地名學”上也大有精進。

他們在“抄”中國地名的基礎上學會了避諱!宋仁宗時期,為避皇室的名諱,將通州(今江蘇南通)改為崇州。高麗聽到這個消息後,也將自己境內的通州改為宣州,避宋朝皇室的名諱。此後,但凡自己的地名犯了中土王朝某位大佬的名諱,都很自覺的改個地名,恪守藩國的本分。

除了避宋朝的名諱,高麗也學起了那一時期非常流行的陪都制。例如北宋有四個都城,分別為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北邊的遼國也有五個都城。不甘落後的高麗也在境內設置了四個都城,分別為西京平壤、開京開城、南京楊州(今首爾)、東京浦項。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高麗四京

高麗在“州”這個行政通名的設置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套標準。某某地誕生了一位王子或皇后,設一個州紀念一下;國王出巡在某個地方待了幾日,設一個州紀念一下;某個權臣覺得自己牛叉了,在自己老家設一個州紀念一下......凡此種種,導致朝鮮半島上的州從最初的九州變成十幾州、幾十州。

再後來,玩壞了的州級區劃和王氏高麗被一同掃進了歷史垃圾堆,新羅貴族李成桂通過兵變接管了朝鮮半島。

作為朝鮮最大明粉頭子的李成桂,選了“朝鮮”與“和寧”兩個國號,叫使者送去明朝,請朱元璋為朝鮮御賜國號。朱元璋答覆道:“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於是朝鮮的名字就這麼定了下來,李成桂建立的政權也被稱為李氏朝鮮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鑑於州制被高麗玩壞了,李成桂搬來唐宋時期的道路制,改原來的九州為朝鮮八道,即京畿道、忠清道、慶尚道、全羅道、黃海道、江原道、咸鏡道、平安道,而道制也沿用至今。現在的韓國共有九道,分別為京畿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全羅南道、全羅北道、江原道和濟州道。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朝鮮八道

在廢州設道的同時,李成桂也廢除了高麗時期的四京制度,將都城從開京遷往漢陽,並改名為漢城,而漢城這個地名一直沿用到2005年才正式更名為如今的首爾。

由於韓國和中國重名的地名非常多,下面重點講講首爾舊稱漢城以及韓國最大的河流漢江,他們為何取名為“漢”。

根據《朝鮮世宗實錄·地理志》記載:“百濟始祖溫祚王,漢成帝鴻嘉三年癸卯(公元前18年),建國都於慰禮城。至十三年乙卯(公元前6年),王謂群臣曰: “予觀漢水之南,土壤膏腴,宜都於此,以圖久安之計。”遂就漢山下立柵,移慰禮城民戶,立宮闕。”

由這段記載可知,韓國的漢江(漢水)之名早在西漢末年就已經出現,那麼為什麼古朝鮮人要給這條河流取一箇中國大河的名稱呢?《朝鮮世宗實錄·地理志》給出的理由是:“於筒水,在府西一百五十里五臺山西西臺之下,有泉湧出,即漢水之源......西流數百里為漢江。漢雖受眾流之聚而於筒為中冷,色味不變,

若中國之有揚子江,漢之得名以此也。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韓國主要河流

簡單解釋一下,《世宗實錄》說漢江水質優良,就像中國的長江一樣,因此以“漢”(漢地,即中國)命名,由此可見漢朝對朝鮮半島的影響。有趣的是,漢朝“漢”的名號來源於高祖劉邦漢中王的封號,而漢中就是因漢水而得名,因此以“漢”為名的韓國漢江和中國的漢江就這樣撞名了

高句麗建國後,在漢江南北分別設立北漢山郡和南漢山郡。王氏高麗興起後,“偷用”中國的地名,將北漢山郡改為楊州(“揚”通“楊”)、南漢山郡改為廣州。為什麼是楊州和廣州中槍?因為唐朝時期,新羅派遣了大量遣唐使通過海陸留學中國或是開展海洋貿易,而揚州和廣州作為沿海大港,自然給朝鮮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麗史·地理志》中稱“楊州,別號廣陵”,而廣陵正是中國揚州在唐朝之前的古稱,可以說是高麗“偷”中國地名的石錘。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韓國京畿道地區主要市、郡

宋徽宗崇寧三年,高麗仁宗出巡楊州,將楊州升為南京,此後的諸位高麗國王都不時駐蹕南京。高麗忠烈王三十四年,忠烈王將楊州改為漢陽府,置府尹判官,這時的漢陽府已經具備了成為國都的基礎,於是李成桂在建立李氏朝鮮後,便將國都從開京遷到漢陽,並改名為漢城。而高麗忠烈王改楊州為漢陽,實際上是受中國“山南水北為陽”思想的影響,不過要說朝鮮人不知道中國也有一個漢陽(隋大業年間初設漢陽縣,北宋時為漢陽軍)我是不信的。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1402朝鮮繪製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除了首爾多箇舊稱與中國的地名重名外,還有襄陽、丹陽、江陵、咸陽、泰安等許多“抄襲”中國的地名。事實上,由於古代朝鮮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用漢語交流並標註地名,所以才會出現和中國地名重名的問題,就好比中國內部也有很多重名的地名,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韓國南部的“中國風”地名

總的來說,韓國的漢語地名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直接從中國搬運過來的,例如楊州、廣州、江陵、順天、安東、太白;二是運用中國的地名命名規則,結合自身情況命名的地名,例如丹陽、漢陽、河東、河南、海南、東海、南海;三是利用漢字美化、音譯等方式改造的古韓語地名,例如忠州、榮州、慶州、全州等。

韓國有多少地名是從中國“偷”來的?

韓國行政區劃地圖

1446年,此朝鮮世宗大王終於創制了自己的文字,但當時的朝鮮人,尤其是官僚貴族群體卻認為諺文是“螗螂之丸”,而漢字則是“蘇合之香”,導致諺文只是在朝鮮底層百姓之間傳播。直到近代中國沒落之後,漢文化開始被朝鮮逐漸拋棄。但是,由於諺文是以漢字為基礎的表音文字,因此一個讀音往往對應好幾個漢字,這在書面寫作中會造成表達不準確的情況,因此在地名、人名等專有名詞上,朝鮮人不得不採用諺文和漢字並用的方法,這也使得韓國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地名的去漢化

二戰結束後,尤其是韓國在七八十年代的“漢江奇蹟”中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後,韓國的民族自尊心空前膨脹,“去漢化運動”也達到高潮,而韓國民眾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漢語地名就成了首要打擊對象。可很多漢語地名由來已久,幾乎整個朝鮮半島的文物古蹟、歷史建築上都是漢語地名,改名就是破壞文化,不改名就是傷害民族自尊,韓國就在這改名與不改名的尷尬處境中反覆橫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