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之後

天京事變,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公開分裂,給革命事業帶來無可挽回的損失。那時,朝中無人,軍中無將,太平天國出現了空前嚴重的危機。事變前,東王楊秀清掌握軍政實權,是一箇中心人物。北、翼、燕、豫諸王也是太平天國的最高領袖,核心人物。

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之後

事變後,高層領導全部喪失,使太平天國頓失棟樑之才。經過火併與屠殺,東、北、翼等王府所屬中級文武官員也損失殆盡。石達開出走後,軍政大權完全落到了安、福二王手中。此二人愚鈍不識大體,不諳軍政,只會貪賄枉法。沒過多久,由於合朝文武的一致反對,洪秀全只得削去他們的王爵。罷去安、福二王,洪秀全又把蒙得恩提拔起來,加以重用,封為正掌率,總理國事。這時朝中已無王爵。

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之後

按當時官制,正掌率為二千歲,與王相等,是當時最高官階。蒙得恩受此殊封,得此高位,並不是由於他對革命有功,或才智出眾,而是由於他善於逢迎,唯唯諾諾。洪仁發、洪仁達雖退出政務,卻在幕後操縱。蒙得恩怕獲罪於天王,對洪仁發、洪仁達只得曲意順從,因此引起人們普遍的不滿。自石達開出走大約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太平天國始終未能形成一個領導核心,中央政府的工作一片混亂。太平天國內部極為渙散政事不一,各有一心”(《李秀成自述》)。前期那種指揮統一、令出如山的團結戰鬥的情況不見了。天京事變,使廣大群眾對太平天國革命事業產生了憂慮,對洪秀全所宣傳的理論產生了懷疑。

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之後

經過韋昌輝的大屠殺與石達開的率軍出走,太平天國元氣大傷,軍隊人數銳減,戰鬥力也大為削弱。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在軍事上嚴重失利,戰爭形勢急轉直下。在東線,敵人在天京事變期間得到了喘息。清政府以和春為欽差大臣,張國樑為幫辦大臣,重建江南大營;以德興阿為欽差大臣,重建江北大營。由於當時太平軍在東線的兵力空虛,清軍步步進逼,句容、溧水、淳化等地相繼陷於敵手。至1857年底,鎮江、瓜洲也相繼被攻佔,天京東面屏蔽盡失。1858年初,江南大營已迫近天京近郊,挖掘長壌,修築高壘,與江北大營遙相呼應,再度圍困天京。在西線,軍事形勢更加惡化。

太平天國天京事變之後

武昌自從石達開於1856年10月調兵討伐韋昌輝後,更加勢單力孤。而官文、胡林翼等卻乘勢加緊圍攻。太平軍駐武昌守將韋俊堅守到年底,糧盡援絕,被迫撤出。此後,西線軍事形勢急劇惡化。至1858年5月,天京上游三大據點僅剩安慶一處,且危在旦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