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羅永浩直播帶貨:潮水退去時,沙裡有多少貝殼裡有“珍珠”呢

播帶貨是大趨勢,畢竟電商已經發展好幾年了,大多數人互聯網營銷的意識不斷的加強,還有近幾年短視頻媒體平臺用戶與活躍用戶的不斷飆升,更是使得很多企業越來越注重移動互聯網營銷,越來越認識到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再加上2019年我國5G技術的加持,在未來一兩年5G全面普及之後,直播帶貨更是未來的大趨勢,這無可厚非,但是真的做得好的又有多少人呢?比如李佳奇、薇婭、羅永浩這幾個人,每場直播上千萬,上億的銷售額,他們真有像網絡上炒作的那樣厲害嗎?

最近關於直播帶貨,吵得最熱的就是羅永浩了,他上一場直播的時候,有280萬“人”在觀看,第二次直播時觀看人數一下子跳崖式下降到80萬人,然後途中降至40萬人,只有上一場的一個零頭。也許從平臺引流到有效流量的邏輯來說,這個數據比例是屬於正常的。我們姑且這種數據是真實的,單一場直播賣幾千萬,那真有那麼多人為情懷而買單的嗎?真有那麼多人為交朋友而買單嗎?是不是表面看上去很漂亮的貝殼裡都有“珍珠”呢?

反觀羅永浩直播帶貨:潮水退去時,沙裡有多少貝殼裡有“珍珠”呢

但縱觀國內幾個網紅在做直播的時候,幾個小時看其直播的人數好像都被框在一個數值期間內,好像每天都有那麼多人閒得D疼守著看他們直播,更別說其他沒有關注的用戶了,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可能有人會說鐵粉就是有情懷,羅永浩販賣情懷,粉絲們為所謂的情懷買單,真有這麼理想嗎?正視這種理想化才反應出直播行業表象背後的真實!也有人可能會說,很多人觀看直播是會了學習大咖怎麼直播帶貨,但我想說的是想羅永浩這種直播帶貨跟十幾年前的電視購貨的效果差很多,再說了即使你學習其他更優秀的網紅直播帶貨的套路和方法技巧也未必就能有效果,因為你不是被包裝炒作出來的“網紅”,你沒有他們最先被包裝出來的人設和“光環”,有幾個人會買你的賬呢?所以現象背後的本質和邏輯值得推敲!

反觀羅永浩直播帶貨:潮水退去時,沙裡有多少貝殼裡有“珍珠”呢

潮水退去,大片的沙子裡有多少是真的貝殼呢?

如果這一切都是真實的,那請問那麼多品牌商家真的傻嗎?幹嘛每年還要燒那麼多錢做廣告,每年燒那麼多錢做SEM優化引流?某寶上的商家還花那麼多錢去爭搶直通車流量幹嘛呢?

那些說什麼幾分鐘,或幾個小時賣了幾千萬或幾個億的,那那麼多商家還花高昂的廣告費去做電視或網絡廣告幹嘛呢?那麼多商家還每天在百度、搜狗、360、神馬上燒那麼多錢引流乾嘛呢?而且商家做了廣告還不一定帶來直接有效的收益。商家在搜索引擎上每天燒錢還不一定帶來精準流量,用戶在網頁上搜索點擊一次高流量的關鍵詞,商家要花掉六七十塊到一兩百塊不等的費用,而且大多數的點擊都是無效流量。商家一年在這些搜索引擎上燒幾十萬到幾百萬的廣告資金,還要養那麼多銷售人員和SEM團隊,這麼多的成本 ,辛苦一年下來還不一定能完成銷售目標,那還不如請那些直播帶貨的網紅做一兩場直播來得快,來得更直接有效呢,對吧?這樣就不用養那麼多人,燒那麼多錢,還不如直接把人工工資,銷售提成和獎金都給主播呢,讓主播賺得盆滿缽滿,商家也不用那麼心力憔悴的辛苦,還能超額完成年產值目標,獲得該有的利潤。所以一場直播賣多少億,那這樣的主播不得被眾多品牌商家瘋搶呀?一年365天都檔期滿滿的,一年365天的時間都不夠用,都排不過來,因此從邏輯上是說不通的。除了包裝炒作,沒有什麼邏輯可言。數據是可以做出來的,粉絲也可以是機器粉的;直播間氣氛是可以“裝扮”的,比如刷禮物也是可以分發數據包刷流水數據的;某些網紅也是可以租豪車和別墅來包裝自己的,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為了包裝炒作自己,真相是可以被“炮製”出來的。

也別忘了當洶湧澎湃的潮水退去時,luo露的沙灘上大多都是沙子和石頭,貝殼沒有多少,而且漂亮的貝殼不一定都有珍珠。

反觀羅永浩直播帶貨:潮水退去時,沙裡有多少貝殼裡有“珍珠”呢

當你在傻乎乎的相信羨慕這些所謂的驚人傳奇或傻乎乎的在某些人圈好的地理裡當韭菜時,別忘了有一種東西叫水軍,水軍是用來製造轟動效應的,是可以用來掩蓋真相的,最終都是“網紅”用來吸粉的手段和平臺用來擴大影響的一種炒作行為。

回到傳統行業,這樣的手段司空見慣了,我們古代人早就知道在路邊賣東西時需要找幾個託來營造圍觀購買的氣氛,製造哄搶購買的假象。這是一種古老的營銷手段,但幾千年後的今天照樣還是有韭菜可以割。這就是我們幾千年的固有思維,愛湊個熱鬧,喜歡圍觀,喜歡隨風攪動,總是覺得門庭若市,熱鬧鬨搶的東西就一定是好的。如超市搞打折營銷活動,排隊的都是大爺大媽,首先年輕人能有多少人有那麼多時間去排隊,其次超市抓住了大爺大媽愛佔個小便宜的心裡,並且老年人又愛到處叨叨,這就等於做了廣而告之的活廣告了,這個玩法從線下玩到線上,都玩幾千了,樂此不彼,但是至少人家超市玩的大多數還是實打實的真實的,至少沒有機器假人湊熱鬧,至少大爺大媽們領到快要過期的雞蛋,買到了打折的商品,得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又比如做化妝品的,不過年不過節的,突然來個促銷,限定某一款產品大力打折,那無非就三種情況:第一、這款產品的保質期快到了,或者已經到保質期了,當然有人會說包裝上有保質日期的,可包裝上的保質日期有多少是真實的呢?產品還沒有生產的時候,早就把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印好了,不是特別有過期帶來風險的商品,保質期人為的延長一年半載不是沒有可能的。就如面膜都是水分(精華液),只要還有水分,過期幾個月也無大礙,貼在臉上的水而已,不會有致命的風險,反正補水嘛,女人洗臉時用清水拍拍臉也是算是所謂的補水行為。這才是真相,不是所以得促銷打折活動都是真正的讓利給消費者的。

第二、這款大力度打折的產品其實不是主角,主要是用來賺吆喝的,目的是拉動店內其他產品銷量,而且這款產品的成本不高,反正比廣告費用便宜,划算嘛!這是抓住了客戶買了這款打折的商品感覺佔了大便宜了,感覺真實的賺了,順便再買一款其他沒打折或打個低折扣的產品也不虧的心理,這樣就帶動其他產品的銷量了。

第三、就是把這款產品的原價加上所打折的金額而已,其實你買的還是原價商品。這是抓住了人性中愛佔便宜的心理來提高銷量。

以上這些都是傳統行業的營銷手段,很正常,沒什麼可說的,我想說的是從商業邏輯和傳統行業的營銷邏輯去看直播帶貨的背後的真實邏輯,道理是通的,因為線上所面對消費者還是原來傳統行業裡消費者,人還是原來的人,所以我們看到表象難道就是真實的嗎?

人人都想既能買到質量有保障,保質期真實可靠的,又物美價廉的商品,這是人性,但在從商業邏輯來看,真的可能嗎?別忘了商品價格與商家的產品成本利潤是成正比的,所以這是商業的悖論。所以很多人說通過網紅直播帶貨能買到價格優惠有優質的產品,這可能性不大,雖然省掉了經銷商中間環節,但是網紅主播的提點和平臺收取的費用也不會低,否則網紅主播在那裡賣力的推銷你的產品幹嘛呢?平臺又拿什麼生存呢?平臺推廣和每個用戶做直播都要消耗成倍成倍的流量費用,每年平臺都要給運營商上繳高額的服務器流量費用。就像這幾天引起熱議的餐飲業協會和商家要求美團降低25%的抽成一樣,那麼高的抽成都讓消費者來買單,外賣的價格肯定是高於原來堂食的價格的,因為網絡平臺要賺錢才能生存下去。所以說別走入網絡購買便宜的誤區,真的很便宜嗎?不見得吧,看看那些品牌的線上旗艦店裡的產品價格跟線下的價格能有多大區別?當然了除了做促銷打折的時候是有可能的,線下實體店還不是一樣的不斷做促銷活動,特別是換季促銷或者是限量版發售活動時,照樣有人排長隊購買。

所以大部分的直播帶貨有真實的部分,但是大部分是有水分的。都是為了製造轟動效應,包裝炒作,反正做廣告也要做的嘛,三方得利,何樂而不為呢?

反觀羅永浩直播帶貨:潮水退去時,沙裡有多少貝殼裡有“珍珠”呢

所以當潮水退去,你看到大片的泥沙上有多少漂亮的貝殼呢?又有幾個貝殼裡有珍珠呢?

相信很多理性的人都會透過表象去看清事實本質的,在泥沙俱下的風口浪尖,韭菜依然是韭菜,漂亮的貝殼裡不一定有“珍珠”!在今日頭條APP頂部搜索框裡輸入:“羅永浩直播帶貨背後的真相”即可搜索到相關羅永浩直播帶貨的真相。

反觀羅永浩直播帶貨:潮水退去時,沙裡有多少貝殼裡有“珍珠”呢

聲明:本文屬於原創版權文章,請勿抄襲!否則後果自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