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緹縈救父”感動了漢文帝廢除“肉刑”的決心

。【詩曰:愷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無繇至,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令罪人各以輕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為令!】漢文帝

公元前167年,漢文帝下詔廢除了殘酷的“肉刑”改用打竹板代替,文帝登基以來針對當時的社會情況,對刑罰進行了大力改革,廢除了一些殘酷刑罰,從野蠻奴隸制刑罰過渡為封建制文明刑罰,在中國歷史法制上留下了巨大意義。我們詳解一下文帝改革“肉刑”的起因。

“緹縈救父”感動了漢文帝廢除“肉刑”的決心

1,文帝為什麼要改革“肉刑”,他受到了什麼啟發呢?

2,文帝改革“肉刑”後,得到了什麼意義呢?

首先說第一個問題


漢朝的法律是繼承了秦朝的法律,劉邦稱帝后,他非常瞭解秦朝的酷刑,知道秦朝為什麼這麼快就滅亡了,就是人們受不了秦朝的殘酷刑罰,才起來反抗朝庭起義的,稱帝后多次讓丞相蕭何修改秦制刑法。當時的“肉刑”包括,割掉鼻子,臉上刺字,割掉左右腳。這對犯人帶來極大的痛苦,摧殘了犯人的意志和生活,生不如死。到漢文帝時一樁孝事,讓慈厚的文帝徹底廢除了“肉刑”。

這個故事留傳千了年,成了人們教育子女孝道的典範。在漢朝的諸侯國齊國,有一位醫術高明的醫學家淳于意,此人堪稱再世扁鵲,齊國的諸侯將相都找他醫治,齊國王想讓他當王宮御醫,淳于意不願受管束,愛過遊走它地,我行我素,來去自由的生活。這樣一來便得罪了一些王公大臣,有人舉報他見死不救,無視生命,把淳于意抓去見官,官府不分青紅皂白判行“肉刑”,去長安執行。為什麼去長執行?按照漢朝的律法,凡當過官的執行“肉刑”得去長安,這淳于意以前是位齊國糧倉的主管,他非常熱愛醫術,拜在名師當陽門下,名聲大噪。退休後以醫為生,所以官府治不了他的罪,去長安受刑。

“緹縈救父”感動了漢文帝廢除“肉刑”的決心

淳于意沒有兒子,就是五個女兒,臨行前家人淚別淳于意,他說:“沒有兒子就是不行啊,光有女兒什麼用啊”。小女兒緹縈聽到了父親悲傷的話語,決心陪父親去長安申冤,家人們不讓她去因為是女孩,而且才十五歲,緹縈說服家人陪父親一起去長安。到了長安父親下入大獄,緹縈經過很多困難寫狀紙上書漢文帝,文帝看到緹縈願為父親受刑,願為官家為奴,並闡述了肉刑對人們的殘害。文帝對緹縈的孝心所打動,並無罪釋放淳于意,並對大膽善良有孝心的緹縈獎勵。這就是“緹縈救父”的故事。仁孝慈厚的文帝立即下令廢除“肉刑”。

“緹縈救父”感動了漢文帝廢除“肉刑”的決心

第二個問題文帝改革“肉刑”後,得到什麼意義呢?

文帝廢除了“肉刑”改用竹板代替,大大的減輕了犯人的痛苦。人們拍手稱讚,文帝以德治國,以孝道教化子民,刑罰上寬鬆處理,減少了人們對朝庭的牴觸,增強了人們對朝庭的信任和互相遵守律法的意識。廢除肉刑這一年,犯罪大大的減少,人們各行其職,′全國審理案件才四百多起,人們在文帝的寬鬆政策下安居樂業,盛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結語


漢文帝以道家無為之術而治國,對秦制律法順應時代的潮流進行改革,推動了法制史的進步,穩定了社會發展,有利於自身統治,保存了勞動力,使得農業生產大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