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不仁時代的孔子,卻活得出淤泥而不染

如果學習孔子身上的東西,他的儒學當然很重要,但我認為他的處事之道才是重中之重,孔子生在一個不仁的時代,卻為求得一個改變時代的機會,四處奔走,誰知他的運氣並不好,所做的太多事情換來的卻是陷害、猜忌和扭曲。

生在不仁時代的孔子,卻活得出淤泥而不染

公元前489年,那時的孔子年過半百,已經六十有三,他領著一群弟子,在蔡國住了足足三年。

就是這一年,吳國出兵攻打陳國,楚國作為一個大國,出兵援救陳國,後來聽說孔子正在陳國和蔡國之間,楚昭王便派人前去邀請,剛好孔子也想來拜見楚昭王。

陳國和蔡國的大夫得知楚國要邀請孔子,這樣一來對兩國非常不利,他們認為孔子是個賢能之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擊中要害,各大夫施政都不符合孔子的主張,那麼陳、蔡兩國執政的大夫根本不能坐的安穩,於是派人圍困孔子一行人。

孔子一行人沒辦法脫身,弟子們餓的餓、病的病,一個個都無法起身,唯獨孔子讀詩、彈琴和唱歌,一刻也沒有停止。

弟子子路不高興的問孔子:君子也有如此落魄的時候嗎!

孔子回答說:君子落魄的時候,還能守住自己的節操,小人落魄的時候,就會變得胡作非為。

最後為了解決困境,孔子派弟子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派兵來迎接孔子,這才解除了危機。

生在不仁時代的孔子,卻活得出淤泥而不染

動盪不安的魯國

孔子是魯國人,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手把他帶大,據說他的祖先來自宋國,而宋國是由殷商後人所建立,自此孔子總說自己是殷商的人。

孔子地位低下、家境貧窮,做過不少卑微的工作,比如在他二十歲那年,擔任過一個管理畜牧和糧倉的小官。

那時的楚、晉、齊都是大國,晉平公淫亂,韓氏、魏氏等六個公卿把持國政,向東邊的諸侯發動戰爭,楚國也一樣的對中原各國發動侵略。

魯國是個弱小的國家,不管依順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得罪得罪其他的國家,齊國離魯國最近,因為一些事而鬧得不愉快,齊國多次攻打魯國。

公元前522年,那年的孔子已三十歲,齊景公和大臣晏嬰來到魯國,專門向孔子請教施政治國的道理,齊景公問孔子:秦穆公的國家又小又偏遠,為何能成就一番霸業。

孔子告訴齊景公,秦國雖然小,但有遠大的志向,地方雖然偏遠,但是施政正直。

齊景公聽了十分高興。

生在不仁時代的孔子,卻活得出淤泥而不染

孔子三十四歲那年,魯國的大夫孟釐子病重將死,他認定孔子是聖人的後代,囑咐兒子懿子一定要拜孔子為師和學禮。

公元517年,魯國發生三桓之亂,也就是由叔孫氏、孟孫氏和季孫氏組成的三桓,他們都是魯恆公的後代,也都貴為魯國大夫。

有一次季平子和郈昭伯鬥雞,季平子在雞翅膀上塗辣椒水,郈昭伯在雞的腳上裝鐵爪,最後鐵爪贏了辣椒水,季平子大怒之後佔了郈昭伯的宅地作為懲罰。

郈昭伯向魯昭公投訴,魯昭公偏袒郈昭伯,出兵攻打季平子,於是季平子聯合叔孫氏一起反擊魯昭公,孟孫氏看到有機可乘,也帶兵支援季平子,最後三家把魯昭公打敗了。

魯昭公出奔到齊國,孔子見國家處於危急時刻,便前往齊國,當了高昭子的家臣,也希望藉此機會接近齊景公。

生在不仁時代的孔子,卻活得出淤泥而不染

錯失孔子

在齊國,齊景公經常向孔子問起為政之道,孔子告訴齊景公,當國君的要盡國君的本分,當臣子的要盡臣子的本分,當父親的要盡父親的本分,當兒子的要盡兒子的本分。

孔子的回答得到齊景公的稱讚,後來又向孔子問起為政之道,孔子告訴齊景公,為政之道在於節用錢財。

齊景公聽後很高興,要封一塊土地給孔子,但被晏嬰反對,晏嬰認為儒家人能言善道,用法令約束不了,個個自以為是和高傲,不能用來當部下,他們的四處遊說,只為求取祿位,而不可以用來治國,如果學習他們的禮儀,更是幾代人都學得不能周全,想用這些來改變齊國的風氣,絕非良策。

齊景公聽後從此對孔子只剩恭敬,不再問及禮儀,後來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自己已經老了,不能再用你,就這樣孔子離開齊國,回到了魯國。

生在不仁時代的孔子,卻活得出淤泥而不染

隱退後的孔子

回到魯國的孔子,一直在尋求一個機會,希望將自己的主張加以實現,但事情並非那麼簡單。

魯昭公在齊國的幹侯待了七年之後,客死異鄉,魯國接任君王的是魯定公,魯定公在位期間,季氏嬌縱,而陽虎作為一個公卿的家臣,更是把持了國家的政權,並和季氏鬧的不愉快。

季氏有個家臣叫公山不狃,後來他和季桓子發生矛盾,他便聯合陽虎一起反對季氏,之後季氏用計打敗了陽虎,陽虎逃往齊國。

在這期間的孔子隱退在野,忙著整理編訂詩書禮樂,沒有出來做官,他的弟子卻越來越多,後來公山不狃召見孔子,孔子對治國之道探索已久,卻沒有機會實踐,如今有人邀請,便打算前往,但最後沒有去成。

公元前501年,孔子接受定公的聘任,擔任中都的長官,僅僅一年的時間卻很有成效,後來各地都仿效他的治理方法,孔子也從中都升任司空,又從任司空升魯國的大司寇,這也是孔子一生最高層的官職。

齊國知道孔子又出來做官,怕魯國因此變得強大,對齊國造成威脅,於是和魯國建立友好的關係,孔子擔任會盟事宜的負責人,勸魯定公依古禮帶兵前往。

雙方在夾谷一地相會,齊景公的手下以為孔子懂禮貌而少勇,便想用武力劫持魯侯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被孔子及時識破,在將要盟誓時,齊人又以獻樂助興為由羞辱魯定公,讓一群侏儒上前表演,孔子見後大怒,就地嚴懲了齊國樂公。

這次的盟誓讓齊國歸還了過去侵佔的一部分魯國土地,讓魯國取得重大的勝利。

生在不仁時代的孔子,卻活得出淤泥而不染

開始腐敗的魯國

孔子治理魯國國政的三個月來,讓魯國有了很大的變化,國人的素質大幅度的提高,做生意的不敢哄抬物價,有人的東西掉了,別人不會去撿,外人到魯國城市旅遊,不需向官員送禮求情都能得到照顧。

魯國的大變化讓近鄰齊國很害怕,他們認為在孔子的幫助下,魯國可能會開創一番霸業,而到那時候,第一個遭殃的可能就是齊國,有了這樣的心理,齊國給魯國國君送了八十位貌美女子和一百二十匹馬。

當齊國的美女和良馬到達魯國都城時,故意的將美女和馬陳列在都城南門外進行表演,掌握魯國政權的季桓子去偷看過幾次,後來看上癮了,而在魯國國君面前,他謊稱自己去巡視,其實他已荒廢了很多政事。

孔子的弟子們見到這種情形,勸孔子已到該走的時候,孔子認為魯國就要進行郊祭(郊祭是古代的帝王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禮),按照當時的習俗,祭祀後要把祭肉分給大夫,孔子覺得如果國君要是這麼做,那麼他就會留下來。

此時的魯定公已經開始腐敗無能,每天沉迷於酒色,包括大權在握的季桓子,魯定公在郊祭之後也沒把祭肉送給大夫,這讓孔子很遺憾,決定率弟子離開魯國。

生在不仁時代的孔子,卻活得出淤泥而不染

周遊列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再次尋找實踐理想的機會,第一個他去了衛國,有人在衛靈公身邊說孔子的壞話,孔子認為可能對自己不利,因此離開了衛國。

離開衛國後孔子一行人來到陳國,在途中經過匡城,因為孔子長的有點像陽虎,而匡城百姓受過陽虎的迫害,因此孔子一行人受到匡城百姓的圍困,孔子派人向衛國大夫甯武子求助,才化險為夷。

後來又一次在蒲鄉受阻,在蘧伯玉的邀請下,孔子一行人再次來到衛國,受到衛靈公夫人的召見,靈公和夫人坐同一輛車,孔子坐第二輛車,一起招搖過市,孔子認為衛靈公喜愛道德跟喜愛美色一樣,引以為恥,離開了衛國。

生在不仁時代的孔子,卻活得出淤泥而不染

離開衛國後,孔子去了曹國,接著又去了送國,宋國司馬桓魋不喜歡孔子的理念,要殺孔子,孔子不得不離開宋國。

來到鄭國的一行人居然走散了,孔子也獨自一人,弟子子貢到處尋找他,有個鄭國人對子貢說:我見到東門有個人,額頭長得像堯,脖子長得像皋陶,肩膀長得像子產,腰部以下比禹短三尺,可是他垂頭喪氣的,像極了喪家之犬。

子貢一五一十的把鄭國人的話說給孔子聽,孔子說形容的樣子有點不正確,但說我像喪家之犬倒是很對。

此時的鄭國小人當權,沒有收留孔子一行人,孔子又來到陳國,一住就是三年,不過這三年的陳國戰事頻發,最後不得不離開陳國,又來到衛國,衛靈公依然沒有重用孔子,於是孔子又來到陳國。

孔子離開陳國來到蔡國,在此期間,去了一趟葉城,在返途中遇到名為長沮、桀溺的兩個隱者,弟子子路向桀溺問路,對子路說:天下紛紛擾擾那麼多年,沒有誰能改變它,與其跟著躲避暴君之人,不如跟我一起隱居。

生在不仁時代的孔子,卻活得出淤泥而不染

子路把隱者的話告訴孔子,孔子說要是天下有道,我就不用去改變它了,之後的孔子一行人在蔡國住了三年,後又來到楚國,然後從楚國到了衛國。

公元前484年,孔子已經六十八歲,這一年齊國攻打魯國,冉求(魯國大夫,孔子弟子)打了勝仗,季康子問他跟誰學的用兵之道,冉求回答是和孔子學的,季康子問起了孔子的為人。

冉求說夫子做事,一向講求名正言順,他的主張不管用在百姓身上還是在鬼神之前質問,都是無愧的,季康子想要召回孔子,冉求說只要別讓小人從中作梗就行。

當時衛國國戚孔文子想要攻打太叔,向孔子請教對策,孔子不發一語,之後孔子想離開衛國,而孔文子一直苦苦挽留他,剛好遇到季康子派人來迎接孔子,就這樣孔子回到了魯國。

生在不仁時代的孔子,卻活得出淤泥而不染

翼德結語

孔子從五十五歲離開魯國到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可以說在外流浪了整整十四年,走過宋、曹、鄭、衛、陳、蔡、楚等國家,但是始終沒能找到一個施展自己政治抱負的國家。

但換句話說,孔子在那個時代就是一股清流,天下紛爭那麼多年,唯有孔子一直保持自己的儒學思路,而去實踐它。

雖說受到很多的坎坷,最後也沒能成功,但是他處在這麼一個嚴重扭曲變形的時代,或者是處於一個不仁的時代,卻能潔身自好,而且始終如一,這樣的孔子真的是出淤泥而不染。

資料:《史記.孔子世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