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大豆主要靠進口?

為什麼中國大豆主要靠進口?

本質上中國進口大豆是理性的選擇,在當時是一個沒有爭議的決策。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一些東西發生了變化,而政策的轉向通常是有滯後性的,導致了目前我們看到的這種驚人的進口量以及大家莫名的驚愕。

從加入WTO開始,中國開始了一輪迅速的工業化進程,這時候農業生產是降到次要位置的,大量的農業用地要被改造為工業用地發展經濟,這是合理的選擇。但是又一個前提,就是要保證最低限度的糧食安全,畢竟這是底線。於是在又要與農爭地,又要保證糧食安全的既要又要的情況下,政府作出的決策就是保口糧,犧牲其他不關係國計民生的作物。

這點上,大家可能又要驚愕了。是的,大豆在當時就是被作為不重要的經濟作物戰略性放棄,從國際市場採購補充。錯了嗎,在當時沒錯!與大家現在看到的情況不同,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對大豆的需求與現在是不同的,發展到今天大豆需求如此之大在當時也是難以想象的。因為大豆在中國一直是作為一種榨油的油料作物,而吃油這件事首先並不是必需品,半年不吃油也不會死人,而且油料的替代作物非常多,比如玉米,比如花生,比如菜籽,比如菜籽,放棄大豆並不存在明顯的問題。

發展到後來,有一些變化是無法預估的。這個變化就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對大豆的依賴從油脂轉變為豆粕!這一點非常重要,油脂的需求量其實很有限,並且替代品很多。但是豆粕作為全球最大的蛋白來源,很難被替代,這就是大豆進口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當然本質上的原因,是中國人均GDP從低水平發展到另一個高水平臺階後,居民對植物油的消費增長結束,但是對肉類的消費開始猛增,於是大豆進口開始每年以驚人的速度增加,並且一直持續到今天。大家想想,你再有錢,一個月也不會多吃二兩油,但是對於肉類的需求從沒錢到有錢的階段,增長是很快的,而且這中間還有肉類品質升級的問題。

另一個原因,就是中國養殖行業工業化的問題,豆粕作為全球最優質供應最大最穩定的蛋白來源,對於處於養殖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確實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年產上萬頭豬的養殖場顯然不可能再像20年前一樣從河邊割把草來投餵了,這也是豆粕需求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我們看到了政策在當時基於大豆的油脂需求做出的決策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大豆的油脂角色淡化,作為副產品的豆粕需求爆發式增長,讓所有人猝不及防,發展到現在形成了當前大量依賴進口的局面。

中國適不適合種大豆,非常適合,東北產區各方面跟美國中西部非常像,機械化推廣得也很好,如果政府真像解決這個問題,是可以相當大程度上解決的。其實政府已經做了準備,比如前兩年中化花幾百億美金收購了全球第二大的轉基因種子公司,其在大豆玉米的轉基因方面是領先的。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是要突破國內對轉基因的妖魔化,本質上這是效率問題,以國內目前大豆的單產效率,是無法與國外競爭的。關於轉基因的問題我不想爭論了,比較無聊。

關於2004年國內大豆產業被收割的陰謀論問題,我的看法就是水平不行,交的學費,美國農業部經常被質疑,但是該機構仍然是全球最權威最嚴謹的機構,並且其對數據的邏輯始終是一致的。從另一個角度,隨著這些年國內機構向ABCD等機構的學習,民營和國企油廠競爭力越來越好,目前國內大豆壓榨行業已經呈現三分天下的格局,並且中糧為主的國企和一些民企的份額在擴張,越做越好,這也證明了陰謀論的說法難以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