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全面爆發前國軍部隊的正規番號及所屬派系

1932年6月, 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召開軍事會議,對全國軍隊進行統一編制,會議確立以軍為戰略單位.

抗戰全面爆發前國軍部隊的正規番號及所屬派系

黃埔嫡系: 蔣介石控制的以黃埔軍校為根基的部隊,

第1軍(軍長:陳繼承),第2軍(軍長:蔣鼎文),第3軍(軍長:王鈞),第4軍(軍長:吳奇偉),第5軍(軍長:張治中), 第8軍(軍長:趙觀濤),第13軍(軍長錢大鈞), 第14軍(軍長:衛立煌), 第16軍(軍長:李韞珩), 第17軍(軍長:徐庭瑤), 第18軍(軍長:陳誠), 第22軍(軍長:譚道源), 第27軍(軍長:李雲傑)

中央軍旁系:北伐中收編的北洋軍閥舊部

陳銘樞的粵軍:第19軍(軍長:蔡廷鍇),北洋軍山東舊部:第10軍(軍長:徐源泉),北洋軍湖南舊部:第37軍(軍長:毛炳文) ,北洋軍江西舊部:第36軍(軍長:路孝枕), 北洋軍安徽舊部:第39軍(軍長:劉和鼎)

抗戰全面爆發前國軍部隊的正規番號及所屬派系

馮玉祥的西北軍: 第二次直奉大戰中馮玉祥組建的國民軍形成的西北軍派系,此時已經各成系統,馮玉祥已經失去對其的控制。

第6軍(軍長韓復榘), 第11軍(軍長:馬鴻逵), 第12軍(軍長:孫桐萱),第29軍(軍長:宋哲元),第30軍(軍長:張印湘),第31軍(軍長:梁冠英), 第40軍(軍長:龐炳勳), 第42軍(軍長:孫連仲)

抗戰全面爆發前國軍部隊的正規番號及所屬派系

閻錫山的晉綏軍: 閻錫山的部隊

第32軍(軍長:商震),第33軍(軍長:徐永昌),第34軍(軍長:楊愛源),第35軍(軍長:傅作義)

抗戰全面爆發前國軍部隊的正規番號及所屬派系

張學良的東北軍:9.18事變退入關內的東北軍部隊

第51軍(軍長:于學忠),第57軍(軍長:萬福麟),第63軍(軍長:馮佔海),第67軍(軍長:王以哲)

川軍:四川軍閥各大派系,並無統一體系。

第20軍(軍長:楊森),第21軍(軍長:劉湘) ,第23軍(軍長:鄧錫侯),第24軍(軍長:劉文輝)

抗戰全面爆發前國軍部隊的正規番號及所屬派系

楊虎城的陝軍:陝西的地方部隊

第7(軍長:馮欽哉),第38軍(軍長:孫蔚如)

地方軍系:保持中立屬性的地方派系

貴州軍閥:第25軍(軍長 :王家烈)

何健的湘軍:第28軍(軍長:劉建緒)

國民軍旁系:第二次直奉大戰中投靠馮玉祥國民軍的部隊

國民四軍魏益三(郭松齡舊部):第9軍(軍長郝夢齡),

國民五軍方振武(張宗昌舊部):第26軍(軍長:蕭之楚)

河南土匪:

劉鎮華的鎮嵩軍:第15軍(軍長劉茂恩),第41軍(軍長:孫殿英)

注:1932年因為新桂系與老蔣不合,所以桂軍沒有得到正規番號,不過抗戰爆發前桂軍拿到了第7軍與第15軍兩個軍級番號

這次統一軍制,只是在形式上對各軍的番號進行了統一編制,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對各部隊的內部實力進行統一規劃,因此各軍所轄的師、旅團數量不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