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看懂了《西遊記》,那你的戲演到哪了?

古人寫書都是遮遮掩掩的,尤其是小說。你以為讀的是這樣,實際說的卻是另一個意思。你不用心看,是看不出來的。

《西遊記》就是這麼一本書,內容遠不是我們看到的唐僧取經,大聖打怪這麼直白,否則也不會列入四大名著。 《西遊記》中前後敘述有很多矛盾的地方,通篇看下來,不知道你會不會覺得,每個人都是在努力演戲,演給掌控著自己命運的人看。

你真的看懂了《西遊記》,那你的戲演到哪了?

1 孫悟空

最初,孫悟空神不怕鬼不怕,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最厲害的,可以取玉皇大帝而代之。直到被佛祖壓到五指山下,方才清醒,原來自己道行還差得遠。

這之前的孫悟空還沒開始演,也用不著演,演也是演給自己看。

當觀世音菩薩來到五指山下,給壓在山下的孫悟空,下達西天取經的任務時,孫悟空便漸漸進入了角色。當然孫悟空心裡肯定不情願,一介凡人,他才不放在心上。但是如果不答應下來,那估計一輩子都要在這五指山下度過了。

保佑唐僧西天取經這件事,其實孫悟空心裡清楚的很,無論自己出不出力,出多少力,都會成功的,因為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你真的看懂了《西遊記》,那你的戲演到哪了?

這從書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出端倪,比如菩薩就明明白白講,西天取經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不多不少,怎麼會這麼精準?唯一的解釋,這些肯定都是特意安排鋪墊好了的,唐僧只要來走這麼一遭,沿途眾妖精眾神仙粉墨登場一下,各個把自己轄區的戲份做好,差事也就交待了。

後面唐僧師徒的屢次被困與被救,可以看到明顯的"假唱"痕跡。

聰明如孫悟空不可能看不穿這一切,在被委任的那一刻,他就瞭然於胸,剩下的就是怎麼去演。當然他也清楚,戲不會白演,肯定會有酬勞;可也不能亂演,圓不了場。只是平生第一次演戲沒經驗,有時候把握不好方寸,演過了頭,遭到唐僧的厭煩和驅趕。

在這方面,孫悟空那兩個入世良久的師弟,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

2 唐僧

唐僧知道自己被安排了嗎?

你真的看懂了《西遊記》,那你的戲演到哪了?

其實自長安城菩薩現真身,囑託他西天取經,一路上會有人護駕保航的那一刻起,唐僧也就明白了:不管自己一路歷經多少大劫小難,最終都會到達西天取得真經。

那他是否誠心實意,甘心萬里迢迢遭這一趟罪?就書裡許多細節來看,他並不那麼迫切,只是礙於差事推拖不得。比如他沿途對豬八戒的縱容,比如四聖試禪心時的遮遮掩掩,比如在女兒國時的半推半就。光是嘴上勤快一直唸叨取經,腳卻不動。

可見,他也是看清了這一切,只是有人在旁盯著,沒辦法,該演的戲要做足,但能偷懶時不妨偷個懶。

3 豬八戒

豬八戒也在演,取經的事他根本沒放在心上。

你真的看懂了《西遊記》,那你的戲演到哪了?

他更多關注的是一路的風景。他知道取經是一項他不能左右,也用不著他來擔心的事業。 一路上,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個性偏好,最能放開自己。想吃就多吃,貪色就多看看,本色演出,招來不少笑話。但在他眼裡,這又何妨?反正大家都在cosplay,為什麼不加入自己的私慾,順帶著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

豬八戒的這一點,唐僧是羨慕的,他何嘗不想像豬八戒那樣脫下面具,釋放自我。無奈自己是帶頭人要以身作則,只能收斂拘束。

從某種角度來講,唐僧是在豬八戒身上找自己。

4 沙和尚

沙和尚可能是三個徒弟中最聰明的,他的表現最中和,既不演過頭,也不放飛自我。

你真的看懂了《西遊記》,那你的戲演到哪了?

兢兢業業,少言寡語,很少顯露自己的個性。他不會像孫悟空戰天鬥地,咄咄逼人,也不會像豬八戒家長裡短,斤斤計較。很多時候他就像一尊石像,不急不躁,心中自有乾坤。

他對自己的定位估計就是群演,走過佈景牆,導演讓露個臉那就看一眼鏡頭,導演沒給安排戲那就站在一旁。

這四人能結伴上路是被強行扭到一起的,說面和心不和有點過,只能說為著各自的算盤,表演著不同的角色。

5 結語

當然,故事的最後,四人到了西天,取了經文。佛祖很開心,精心設計的戲雖有瑕疵,但圓滿完成,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只是這經文拿走一點意思下就可以了,全部都給你?當真了,那怎麼還叫戲。

你真的看懂了《西遊記》,那你的戲演到哪了?

其實現實生活不也是一場戲?

都知道最終是要塵歸塵,土歸土。但還得穿好戲服用心演,祈求老天多給點酬勞。好好配合的就是孫悟空,三心二意的就是豬八戒,走走過場的就是沙悟淨。

怎麼辦?好好演。


我是新秀青年,喜歡讀書喜歡思考,歡迎來聊,一起分享新知識新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