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二代之漢惠帝(4)

我們都知道一個詞語叫“漢承秦制”。主要意思是說漢朝繼承了秦朝的政治架構,包括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郡縣制)等等。這是說西漢建立後在中央集權、官吏選任、監察制度等方面繼承承襲了秦制,雖略有所改,基本上沒有突破秦朝模式,故有“漢承秦制”之說。

而劉盈則是漢承秦制忠實的執行者。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秦朝短暫而亡,漢朝卻國祚綿長,我們或許可以從秦漢二代皇帝身上找到答案,因為他們是具體的操作者和執行者。

胡亥和劉盈只相差一歲,都在少年繼位當了皇帝,但是卻有著不同的人生。胡亥衣食無憂,生下來便是個標準的富二代,而劉盈雖說生在亭長(相當於鄉長)之家,卻也十分貧苦,小時候種過田,還飽受戰亂之苦。

這種經歷對於二人當皇帝后的施政政策有著深刻的影響。胡亥當了皇帝后,也沒有施政經驗,面對一個偌大的帝國,亦步亦趨地效仿其父。修建阿房宮、增加徭役和賦稅、巡遊天下等等,惹得天怒人怨。

而劉盈當了皇帝后,由於之前吃過苦,深知百姓艱難,所以上臺後便減免賦稅,與民休養,那些徭役和雜役能免就免,儘量不打擾百姓生活。

秦朝的法律是非常嚴苛的,百姓動輒則咎,漢朝雖然繼承了秦朝的律令,但在執行時,大大打了折扣,劉盈廢除了挾書令和其他的嚴刑酷法,為百姓創造一個寬鬆的生產生活環境。

胡亥上臺後,對於父親重用的功臣勳將幾乎全部清洗。劉盈卻是截然相反,他遵循父親的遺詔,重用蕭何、曹參,讓國家大政方針基本得到延續。

胡亥為了保住帝位,剷除一切潛在威脅者,將兄弟姐妹全部誅殺殆盡。

而劉盈卻是一個完全相反的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兄弟免遭母親的毒手,費勁了心思。雖然他的弟弟差點搶去了他的皇位,但他對弟弟卻無絲毫怨恨。他明白這不是弟弟的錯,竭盡全力來保護他,雖然最終還是失敗了。

他應該清楚,作為太子如果真的被廢,等待他的命運就是死亡,根本不可能全身而退。然而在權力和親情面前,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親情,這一點他超越了古往今來的所有帝王。

權力則使人的魔鬼本性發揮到了極致。

這句話適用於胡亥,卻在劉盈這裡失效了。

說來也怪,劉盈的父親是提三尺寶劍開創大漢江山的劉邦,他的母親呂雉也是凌厲的角色,掌握朝政長達15年,將劉邦的功臣勳將玩弄於股掌之中,可上天偏偏給了劉盈柔弱仁義的心腸。這讓他成為了帝王中的另類。

柔弱的惠帝鋪墊了大漢的惶惶盛世,暴虐的秦二世讓強秦灰飛煙滅。如果是扶蘇即位,那麼秦王朝也不會二世而亡吧。首先,扶蘇是長子繼位不至於引起秦國政治的動盪。秦國不分裂,秦國的威懾力就依然存在;其次,扶蘇據說是性格較為柔和的,他也會像劉盈一般對國策進行一些修正,讓帝國回到一個正常的軌道上,改善百姓的生存環境。

所以選擇繼承人非常重要,劉盈和胡亥,早就了漢朝和秦朝截然相反的命運。

歷史有時就是這麼有趣。

劉盈與胡亥相比,還有一個天然的優勢,那就是嫡長子。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兩千多年封建皇權繼承的基本制度,後面我們會詳述。總之一個名正言順,問心無愧,一個提心吊膽,惶惶不安,對施政的影響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大漢王朝能夠延續也和劉盈的個人努力分不開。劉邦臨終前告誡劉盈要堅守立國盟約,所謂盟約就是:

“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的盟約。(周亞夫語,見卷五七《絳侯周勃世家》。)

估計這也是劉邦防著呂雉的一手,因為呂雉的能力劉邦是清楚的。當然他也相信劉盈雖然柔弱,但也會努力維護劉氏家族的利益的。其實劉盈也沒有辜負劉邦的遺囑,在位期間,他誓死抗拒母后分封呂氏為王的意圖,他在位的時候沒有分封一個王,惠帝曾竭盡全力地保護趙王如意,盡力救下了齊王。即使趙王如意死後,也是將淮陽王劉友改封為趙王。對於侯國他只封了三個,但沒有一個是呂氏。惠帝七年時“初置呂國”,那是呂雉的命令,而此時劉盈早已臥病不起。總的來說,他誓死遵守父親的遺囑,堅決行使皇權,對呂雉的種種倒行逆施毫不軟弱地進行反擊,沒有讓呂氏家族的勢力過早的發展壯大。劉邦在九泉之下應該感到欣慰,因為劉盈的確是最合適的王朝繼承人,忠實地履行了他的遺囑,與民休養,知人善用,承繼漢朝開國政策,讓漢朝漸漸從戰爭中恢復過來,同時堅決執行他臨終前確定的宰相人選,最終保證了大漢江山的基業 。對於劉邦的遺囑,劉盈忠實地履行者,廢除了嚴酷的律法,給予百姓寬容的環境。

而胡亥只是亦步亦趨地效仿秦始皇,嚴刑酷法,殘暴虐民,讓百姓活不下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劉盈明白了這句話,胡亥估計聽都沒有聽過,當然,唐朝的二代皇帝李世民常用此話告誡眾臣,久之成了他的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