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奇說電影——《流浪地球》:家,才是那個避難的港灣

縱觀整個春節檔電影,小破球(《流浪地球》導演的對電影的暱稱)火了,徹底強勢宣告了中國科幻電影的開端,甚至《人民日報》稱2019年為中國的科幻元年。

那麼,究竟是大劉的故事講得好,還是特效佳,亦或吳京的戰狼光環帶來的幸運呢。我們一起來說道說道。

朔奇說電影——《流浪地球》:家,才是那個避難的港灣

(一)每部電影,其實都是在講故事

大劉是誰?劉欣慈啊?

劉欣慈是誰?三體的作者啊。

哦,就是那個誰誰誰,獲得最高獎,什麼雨果的?

對對對,就是他。

以上是我和辦公室某位女同胞的對話。

平生不識三體者,便稱英雄也枉然。

朔奇說電影——《流浪地球》:家,才是那個避難的港灣

作為中國科幻第一人的劉欣慈,近幾年無疑各種光環加身,尤其出名作《三體》,更是老少皆知。

那麼,作為《流浪地球》作者的劉欣慈,在這裡,更是講了什麼故事呢?

-

太陽在不久的未來即將毀滅,這個在過去無數歲月中做為人類精神支柱的存在,卻變成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徵—地球會被吞沒。

與其坐以待斃,人類最終選擇了拼死一搏,掙扎到底。

龐大的地球逃脫計劃開始正式實施。然而人類所能製造的普通尺寸人造環境無法承受漫長的逃脫之旅。所以人類只得在地球的一側安裝上巨大的地球發動機,將整個巨大地球環境圈化為移民方舟,以此來逃離太陽系,踏往新的家園。

代價是高昂的,一件又一件曾經無比熟悉的特色從人性中消失,逝去的生命更是多如繁星,剩下的只有對生存的強烈渴望。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類當中引發叛亂之火,然而太陽最後的滅亡瞬間平息了一切,人類終於懷揣希望踏上漫長的流浪之旅。

-

朔奇說電影——《流浪地球》:家,才是那個避難的港灣

《流浪地球》在這個宏大的背景下,選取了其中擺脫木星引力的一小段作為地球流浪中的故事。相比起《三體》,我並沒有看過《流浪地球》這本書,所以,事先我也並沒有特意在上映前去補這本書,因為,一清二白,才能更好的從電影中去讀懂導演要講的故事,講得怎麼樣。

2個小時的觀影,我看見了人類傾盡全力搭建的地下城,只是維持在最低的溫飽水平線上,卻仍舊沒有放棄子子孫孫的教育。什麼是希望?

往上去是零下九十度的地表世界,萬物冰封,宛若世界末日。可人來車往,燃燒的,是一代代地球人的心血和生命。

仰望星空,那是領航的空間站,裡面有代表全人類希望的火種。

飽和式救援

春節十二響

Moss,你叛變了

太陽死了,人還活著。

這便是最美的故事。

朔奇說電影——《流浪地球》:家,才是那個避難的港灣

(二)4年的時間,7000人的團隊,即使失敗了,也留下了種子

這是一個關於導演,關於團隊的故事。

導演郭帆,年輕導演,拍過《李獻計流浪記》和《同桌的你》。

最早中影在買下大劉的版權後,說讓郭帆試試。於是郭帆就直接墊資100萬,然後拉著好朋友、《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天天去和中科院科學家、社會學家閒聊,並聘請其中多位做學術顧問。

因為《流浪地球》講的是50多年後的事情,他們便一起探討50年後的自然環境、技術狀況……希望儘可能構建起嚴謹的世界觀,編纂編年史。

為了讓世界更加具體一些,郭帆還做了3000張概念設計圖。分鏡頭畫稿則達到了8000多張。

朔奇說電影——《流浪地球》:家,才是那個避難的港灣

在準備許久後,這種極具中國味的劇本也令人感到震撼,達叔甚至不相信這是中國人自己寫的,一度想要放棄出演,後來公司說一生也難的遇上這樣的本土劇本,才確認出演。

吳京在最初見到郭帆時,彷彿見到拍攝《戰狼》時的自己,同意客串《流浪地球》。但沒想到,這一“客串”就是31天。

演著演著,拍攝資金有點緊張,郭帆請求他“能不能不要片酬”,吳京同意了。後來又發現劇組特效花的太狠了,就乾脆“帶資進組”,又投了6000萬。

這就是傳說中的“空手套戰狼”事件。

朔奇說電影——《流浪地球》:家,才是那個避難的港灣

有人擔心《流浪地球》會“拍爛了,失敗了”。

“即使拍爛了也比沒人拍強。”吳京說,“有7000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製作。未來,這7000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

以下摘自《流浪地球》編年史(部分)

1977年

中國天文學家付建明在統計過最近一千年的太陽活動狀況以及近50年的詳細記錄後,推出太陽核心聚變加速,將產生致命氦閃,以至太陽死亡,並快速膨脹吞沒地球的論點。該論點在國際上並沒有產生迴響。

2000年7月

Terrence Brook因挪用NASA研究資金被公訴,審判迅速推進。一個月內, Terrence Brook心臟病發逝世。基金會被政府解散。

2006年10月

NASA發射了世界第一對孿生太陽觀測衛星——“地日關係觀測臺”(STEREO)。

2015年

太陽風暴並未如付建明的預言般造成重大災害,付建明的研究小組解散。他轉向在民間宣傳關於氦閃即將發生的論點。此前曾經重視過氦閃理論的國家停止相關研究及資金支持。

2018年前氦閃研究小組專家劉欣推出“流浪地球”模型,第一次提出行星發動機概念。

2018年9月

Yaffa Radclyffe的學生中田一夫研究老師最後一次失敗的實驗結果,發現重聚變現象。

2022年4月

太空生物圈一號實驗宣告成功。宇宙栽種的綠植每9.2平方米可提供一人一天的氧氣量,每公斤蔬菜造價為900美元。此閉合環境在六位科學家的管理下已經運作超過500天。

2025年

中田一夫將重聚變技術使用在航天器發動機上,成功製造出第一臺重聚變發動機。

2026年6月》

第25太陽週期日冕拋射風暴襲擊地球。超過G5等級的太陽風暴摧毀了40%的民用輸變電線路以及通信設施,使50%以上的民用電子儀器被毀,全球性騷動爆發。尚在運營中的太空生物圈一號遭到致命破壞,六名科學家犧牲。

2026年10月

通過中國FAST望遠鏡得到的觀測數據,科學家確認太陽中心核聚變加速。世界各地的大型天文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近似。

2027年2月

劉欣、中田一夫、美國天體物理學家Charlie Jackson,印度生態學家Rajah Mujittukah開始合作,在太空生命科技公司資助下,獨立於聯合國之外開始研究“流浪地球”模型。

2030年

世界各國向聯合國釋出部分軍權,聯合國向全世界公佈“流浪地球”計劃。

飛船派開始在各大媒體上抹黑“流浪地球”計劃。他們第一次使用“新地心說”這個詞,指責行星發動機的支持者都是頑固又迷信的“新地心說”支持者。關於星球派和飛船派的爭論蔓延至民間。

同年生物備份工程啟動。

2034年

行星發動機模型成熟,由具有大型基建工程建造經驗的中國政府主導建造。同時,世界各地開始監造地下掩體城,作為2500年人類生活的空間。

2039年

第一組行星發動機建造完畢。

2039年5月4日

第一組行星發動機啟動,人類進入剎車時代。聯合國計劃在三十年內讓地球完全停止轉動。

2042年

將月球放逐出地月系統的工程啟動。

2053年

“新地心說”寫入聯合國憲章。

2060年

最後一組行星發動機建造完畢。

2065年7月28日

地球徹底停轉,地球發動機全功率開動,地球開始加速逃逸,擺脫繞月公轉軌道。人類進入加速時代。

2075年2月19日

地球擺脫太陽公轉軌道。人類進入逃逸時代。

2075年4月24日

木星危機。

朔奇說電影——《流浪地球》:家,才是那個避難的港灣

(三)戰狼光環

毫無疑問,小破球活了,甚至上面的這些故事,被媒體挖掘的熱火朝天,我們在感慨萬千之餘,不禁會問,怎麼好事都讓吳京碰上了?

我很喜歡《新京報》對於小破球的評價:《流浪地球》是一部中國科幻,但沒有刻意凸顯中國的地位,而是把整個人類當做一個命運共同體。這就和一些好萊塢科幻很不一樣了。而這可能也是中國科幻最有魅力的部分。中國硬核科幻就只問這一句話:我們是否有勇氣,帶著地球去流浪?

是啊,吳京看著郭帆導演,宛若看著幾年前他拍戰狼時的自己,賣掉了個人房產,堵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只是為了自己不服輸的一個夢。郭帆導演“死磕”這麼一部題材又比較小眾的科幻電影,其實是很需要點勇氣和“軸”勁的。

戰狼1中講了句: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朔奇說電影——《流浪地球》:家,才是那個避難的港灣

豆瓣上的評論:沒想到《流浪地球》中的“含京率”這麼高,也有很多人揶揄說這是吳京版的“太空戰狼3”。

也有人批判了延續戰狼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做作虛假的煽情和說教。

不可否認,影片中絕大多數的場景和人物都是中國式的,但這就是中國電影啊,難道清一色的白皮膚才喜聞樂見?

小破球講述的是一個全地球共同參與的故事,劇中的中國救援隊也只是全球上萬救援隊中的一支。飽和式救援,常常見到救援隊還沒到半路,救援就完成了,這才是科學的方式。

雖然從結果上來看,確實是中國人救了全世界,雖然是狗血套路。但這沒什麼內在必然性——沒有“中國人最厲害”的暗示。你忘了那個犧牲的俄羅斯宇航員了嗎?

在流浪地球的原著中,為了讓人類得以生存,聯合政府可以承受非正常死亡數十億人、人口減少到35億的代價。而“火種計劃”則更為冷酷:放棄地球上的全部人口,讓空間站的人類火種得以延續。

朔奇說電影——《流浪地球》:家,才是那個避難的港灣

總之,或許以後會出現更好的,但至今,《流浪地球》無疑是最好的。

中國科幻,萬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