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在晉楚兩國之間做顆牆頭草,鄭國真的可以免於戰火荼毒麼

鄢陵之戰以後,楚國在於晉國的爭霸逐漸落於下風,晉國支持下的吳國逐漸走向強大,吳國也就成為了楚國後方最大的威脅,楚國多次出兵無果,

子重也因伐吳失利遭流言中傷而死。已然放棄逐鹿中原的楚國一時間陷入四面受困的局面,那麼楚國將作何選擇。

只想在晉楚兩國之間做顆牆頭草,鄭國真的可以免於戰火荼毒麼

唯一的盟友

當初晉楚爭霸的時候,由於晉國在多次救援自己的同盟諸侯的時候表現消極,導致兩國爭奪的焦點逐漸倒向楚國。因此鄢陵之戰以後晉國將自己的矛頭直指鄭國,當時的鄭成公認為,鄢陵之戰楚共王曾為自己丟掉了一隻眼睛,現在背叛楚國,那麼還有那個諸侯願意和鄭國結盟。

後來鄭成公去世,晉國再次攻打鄭國,但是鄭國以國君雖死,官名未改為由頑強抵抗,以晉國為首的諸侯聯軍就在戚地會盟,打碎強攻,而這時候孟獻子提出,虎牢關是鄭國的要害,只需要佔領虎牢關向鄭國世家壓力,那麼鄭國就一定會出來求和。果然,鄭國任出來求和,於晉國簽訂城下之盟。

楚國的附庸國

早在陽橋役的時候,陳國的國君和蔡國的國君和當時的楚共王同乘一輛戰車,因此當時的諸侯就將陳國和蔡國認定為楚國的附庸國。

公元前565年,鄭國的子國和子耳兩個人率兵討伐蔡國,由於楚國忙於應付南方的戰事而疏於防範,鄭國很快就攻下了蔡國,並且俘虜了蔡國的司馬公子燮。

只想在晉楚兩國之間做顆牆頭草,鄭國真的可以免於戰火荼毒麼

鄭國內部因此非常高興,子國的兒子子產在這時候對自己正得意洋洋的父親說,鄭國是一個小國家,在諸侯中也沒有什麼德行聲名,卻在澤中情況下對外用兵,一定會招來災禍的,如果這時候楚國人前來討伐,鄭國能夠不屈服麼,如果屈服楚國,那麼晉國的軍隊馬上就到,晉楚兩國相繼攻打鄭國,那麼鄭國這些年將不得安寧。子國非常生氣,罵道,小孩子知道個什麼,國家的大事自然由大夫們商討,小孩子胡說八道,那可是要掉腦袋的。

發言盈庭,誰敢執其咎

同年冬天,楚國出兵討伐鄭國,鄭國大夫分為兩派:一邊是打算向楚國投降的,另一邊準備頑強抵抗楚軍。子駟就說,現在姑且順從楚國,以此緩解百姓的災禍,等楚國退軍。晉國軍隊來了,就帶著貴重的物品恭恭敬敬地去順從晉國,現在只需要準備好財物,破財消災,誰來就投靠誰,等晉楚兩國分出個勝負來,鄭國投靠強者,那麼就不會再遭受戰爭之苦了,人民也就安定了,這樣不是很好麼?

只想在晉楚兩國之間做顆牆頭草,鄭國真的可以免於戰火荼毒麼

晉國大臣子展反對說,小國去侍奉依賴那些大的諸侯國,仰仗的是信義,一旦失去了信義,那麼兵禍不日而至,當初和楚國結盟,雖然後來楚軍前來救助,但是結果怎麼樣呢,跟隨楚國也沒有撈到什麼好處,不如現在去投靠晉國,晉國現在君主賢明,軍隊強大,卿室之間也相當和睦,而楚國勞師遠征,估計糧食也吃地差不多了,不如頑強抵抗,等待晉國的救援。子駟說,發言的人多了,那麼意見就不會統一,太多的人聚在一起發言,那麼就不會有人出來主動承擔責任,不如就順從楚國,由自己來承擔責任。於是鄭國向楚國屈服。

儆而師徒,以討亂略

楚國退兵之後,鄭國派人出使晉國,王子伯駢到了晉國之後就說,君王命令鄭國修整軍隊,保持戒備,討伐那些不順從晉國的諸侯,現在蔡國沒有順從晉國,因此鄭國就派遣軍隊討伐蔡國,並且抓了他們的將軍子燮,在邢丘之盟獻給晉國,現在楚國人來攻打鄭國,問為什麼討伐蔡國,然後就在鄭國的土地上引起戰火,鄭國的男女老少都顧不得休息而相互救援,國家將要毀滅,老百姓不知道該向誰控訴,更不知道誰能救援鄭國,為了保命就之好向楚國低頭,現在鄭國的臣子沒法拒絕民意,但是又不敢不向首領晉國報告。

只想在晉楚兩國之間做顆牆頭草,鄭國真的可以免於戰火荼毒麼

王子伯駢的意思很簡單,就是當初攻打蔡國是因為他蔡國服從晉國的管理,現在楚國人找上門了,但是晉國不能夠即使出兵救援,所以百姓都希望投靠楚國,但是鄭國的王室還是希望能繼續做晉國的小弟,所以希望晉國做主。晉悼公就派錢使者對鄭國的使者說,鄭國看到楚國的軍規前來侵略,卻不向晉國報告,反而向楚國屈服,鄭國君主的命令誰敢違抗,晉國準備帶著軍隊去鄭國的都城低下,希望鄭國的君主可以好好考慮一下。

不唯有禮與強可以庇民者是從

第二年冬天的時候,晉國就帶著諸侯聯軍攻打鄭國,聯軍駐紮在虎牢關並且下令整頓軍隊,囤積糧食,讓老弱病殘住在關內,拉開戰線,包圍鄭國。鄭國人一看晉國來真的了,於是就趕緊派人求和中行偃就說,現在包圍鄭國實際上是等待楚國前來支援鄭國,大家做好準備和楚軍決戰,只有打贏了,鄭國才能真的屈服。知罃就說,現在暫時答應鄭國的求和,等楚國下次再來的時候,晉國出兵以救援的名義攻打楚軍,以逸待勞,加上諸侯的軍隊支持,一定可以打贏的。

只想在晉楚兩國之間做顆牆頭草,鄭國真的可以免於戰火荼毒麼

於是晉國起草盟書,說從今天開始,從今天開始,鄭國如果對晉國有不臣之心,就如同盟書記載的一樣。公子騑趕緊跑上來接著說,上天將災禍給鄭國,讓鄭國夾在兩國之間屢受戰火荼毒,大國不向鄭國世家恩德,反而加之以兵禍,使鄭國鬼神得不到祭祀,人民不能安居樂業,也沒有地方可以控訴,現在鄭國如果不能服從於一個有德行且強大的禮儀之邦,那麼就向盟書中記載的一樣。中行偃馬上前去制止,說修改盟書,重新來過。鄭國的公子舍就說,已經發過誓了,現在修改等於違背誓言,既然違背了先前的,那麼之後的是否也可以違背?知罃就對中行偃說,是晉國沒有德行,要挾別人簽訂城下之盟,不如回去修養德行,修整軍隊,再來一次,那麼鄭國必然臣服。後來楚國又率軍前來,但是由於楚共王的母親去世,因此楚軍回師。鄭國才得以安寧。

個人拙見

鄭國本是以為楚國應付南邊的戰爭而無暇顧及中原,所以趁機偷襲蔡國,而鄭國在當時實際上要比魯國強大,也就是說他的站邊回直接影響當時的晉楚雙方爭霸,如果堅定站邊,無論在哪一方,實際上都是可以保持國內的安定的。但是卻當了牆頭草,而鄭國的大夫也對這些事關國家社稷的外交看的太想當然了。

子產在當時也不過十五六歲,他對這樣的事件看的如此清晰,可見這些鄭國的大夫見識程度還不及一個十多歲的青年,從而也導致了鄭國多年保守戰火荼毒。

只想在晉楚兩國之間做顆牆頭草,鄭國真的可以免於戰火荼毒麼


參考文獻:

《史記·鄭世家》

《左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