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體育產業發展需要重新審視的四個話題

當奧運會、歐洲盃等影響力賽事上演,2020年本被認為是一屆令人興奮的體育大年。國際體育組織、體育企業和品牌、體育從業者都摩拳擦掌,各有目標。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及進一步在全球的大爆發令一切都始料不及。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體育產業成為受影響較大的業態之一。包括奧運會、歐洲盃、各單項協會賽事甚至百年賽事都不得不延期或取消。當東京奧運延期時間塵埃落定,由此帶來的蝴蝶效應卻剛剛開始。眾多大賽面臨時間調整、運動員備戰緊鑼密鼓……隨著倒計時牌“重置”完成,東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延期約造成3000億日元額外費用(約合人民幣197億元),這個幾十億美元的賬單也在國際奧委會和日本政府之間來回“踢皮球”。

疫情當下,體育產業發展需要重新審視的四個話題

除了國際體育的影響外,國內體育也不可避免。2020上半年除了經歷沒有賽事的局面外,體育產業發展也受到難以估算的損失。不少體育企業為度過寒冬開啟了“裁員”、“賣資產”的路,有不少企業甚至未能看到曙光。

當然,不少企業為了能夠生存下來,也積極採取措施。雲健身、直播帶貨等成為當下最流行,也是企業採取最普遍的方式。然而,產業發展的背後也存在著幾個認識的“誤區”。

一、報復性消費VS暴發性消費

疫情期間,不少媒體平臺、體育從業者都在談報復性消費。大部分人普遍認為,疫情後,將迎來報復性消費的風口。

何謂報復性消費?報復性消費與暴發性消費有什麼區別?報復性消費和暴發性消費哪個會先來到?

簡單來說,報復性消費指消費者階段性的消費慾望被壓制,一旦該壓制因素消失,消費者在實施補償性消費的同時,出現非理性的、無節制的消費行為。
報復性消費和爆發性消費的區別在於,報復性消費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其消費行為沒有目的性、不必要的消費。而爆發性消費往往是大環境所致帶來的趨勢性消費。

那麼報復性消費和暴發性消費哪個會先來到?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人的旅遊、聚餐、運動計劃等被迫取消,疫情過後補償性滿足完成之前的計劃,消費潛力一下迸發出來就是爆發的行為。這種爆發行為能為體育產業和消費帶來多大的推動作用還不好說,但據官方數據,一季度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9%,大約跌回2016年一季度時的水平。經濟壓力和線下消費受限的情況下,報復性消費還會不會來可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近年來,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一驅動力。面對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提振消費成為穩定經濟當務之急。不論是報復性消費還是暴發性消費先到來,都將會對體育產業的復甦產生一定作用。或許我們更應該做好兩者都不會來的準備。

發放消費券,真的能刺激體育消費嗎?

尤其是後疫情時期,刺激消費成為提振經濟的首要方式。為了帶動消費,各地積極出臺了文旅消費券、惠民消費券、健身消費券等各種形式的消費券。

山東濟南推出了2000萬元文旅消費券,主要針對景區、旅行社、影劇院、演藝場所、書店等文旅類型的消費。

江蘇南京推出了3.18億元消費券,包括餐飲、體育、圖書、信息等七大類,面值根據不同類型按每份100元或50元設定。

深圳推出體育消費節,雲集一眾體育用品、體育培訓、體育場館等企業,通過優惠卡的形式帶動產品和服務銷售.........

當消費券發放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通用模式,不妨問一句:發放消費券真的能刺激體育消費嗎?

光大證券發佈的研報稱,消費券或帶動消費額外上升20%。放眼全球,從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的經驗來看,消費券對消費的額外拉動作用在10%~40%之間。不可否認,消費券在“勸”消費方面的確可以進一步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水平。

特殊情況特殊看待,受疫情影響,部分消費者存在“被降薪”“收入被減少”的情況,有些消費者甚至因工作變動,出現離職、失業、待業等情形,直接影響消費能力。從這一方面來看,消費者的購買慾望和購買能力之間出現偏差,也勢必會影響消費能力和水平。受此影響,消費券的發放也未必會盡如政策制定者的意願。

不少專家建議,促進消費的重點在於提振消費者信心,穩定就業,緩解就業壓力,讓民眾對未來經濟發展和個人收入增長有良好預期,這樣才會有底氣“買買買”。根據中小企業劃型標準和國家統計局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測算,中型企業佔2.4%,小型企業30.37%,微型企業佔66.93%。這些中小企業創造了源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換言之,保中小企業穩定發展則有利於穩定就業,間接提振消費者信心。

線上不是賽事的救命稻草

受疫情影響,線下賽事被迫延期和取消後,不少賽事將線下賽事搬到線上。雲辦賽成為不少賽事運營方的無奈之舉。無論是從商業角度還是辦賽角度來看,線上辦賽都不會是賽事的救命稻草。

疫情當下,體育產業發展需要重新審視的四個話題

以馬拉松賽事為例,2018年全國超800人以上的路跑賽事超過1500場,國內馬拉松各組別合計參賽人次達到583萬。2018年中國馬拉松年度總消費額達178億,全年賽事帶動的總消費額達288億,年度總產出達746億。無論是從賽事參與人次還是帶動的消費來看,雲辦賽是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的。

從賽事運營公司來說,線上賽事也極大影響了賽事的冠名、招商權益。對於城市補貼賽事的馬拉松來說,城市必然首選線下辦賽,這畢竟涉及到城市經濟的發展。即使會選擇線上辦賽,也將極大縮減補貼費用。

另外,馬拉松賽事的成功與否除了賽事本身的影響力和運營細節外,賽事服務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分量。無論是賽事體驗還是賽事服務都將大打折扣,這也直接影響了賽事的舉辦。

直播帶貨能不能成為主流購物方式

當娛樂明星、體育明星甚至是素人成為通過抖音、快手、京東甚至是淘寶開直播帶貨成為常態,直播已成為賣貨的重要方式。

當羅永浩直播首秀吸引千萬級粉絲關注,李佳奇、薇婭賣貨分鐘之內被搶購一空時,我們見識到了網絡和流量的威力,這恰恰是擁有億萬級粉絲和流量的線上平臺所希望達到的結果。直播帶貨會不會成為未來主流購物方式?

疫情當下,體育產業發展需要重新審視的四個話題

2019年被稱為是“直播電商元年”,直播帶貨不僅成為了熱門話題,也在不斷改變著消費者的購物習慣。這種注意力經濟是未被開發領域中的新藍海。但當新鮮感散去,流量被“頭部主播”牢牢佔據,千萬個不知名的小播主又該如何靠“一支話筒、一個攝像頭、一臺電腦”生存?另外,從購物的體驗和服務上來看,“看直播就購了”似乎還是有些不靠譜。

另外,不少播主在直播過程中強調銷售的商品是全網最低價,以最大的“福利”讓利粉絲,這似乎也存在著質量問題。不少知名播主也出現過直播“翻車”的事故。

無論基於購物體驗還是產品性能甚至是產品需求程度來說,直播帶貨能成為主流購物方式似乎是一個偽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