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理的陰暗面大多是童年的記憶造成的,成年後影響小,你怎麼看?

天涯問教


【心理☆東哥答】

人心理的陰暗面確實跟童年期所受的創傷有關,我的看法是————

1.悅納創傷,不迴避

心理諮詢師黃凱東認為,一個家庭就是一臺複印機,孩子的心理狀態和生活習性,正是原生家庭“教養生態”的投射。

從童年期到青春期,任何人所走過的路,都是一條單行道,不可倒流,也不可修改。

既然行走在這麼一條單行線上,建議你悅納童年期遭遇的創傷,就如同我們悅納一路經過的山山水水,五色繽紛。

擁抱創傷,慢慢去稀釋它,而不是迴避和逃離。

2.感恩生命,不抱怨

心理諮詢師黃凱東認為,你我的生命都是萬古一瞬的際遇,值得好好珍惜。

即使你在童年期遭受了種種刻骨銘心的創傷,但你還得明白:自己擁有了難得的生命,而它正來自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他們給了你無價的寶貴生命!

一味抱怨,只會在鹽花上撒上冰花,於未來的旅程無補。

建議你,迎著朝陽,趕路,莫回頭,沐浴那一路陽光。

3.學會寬容,不憎恨

心理諮詢師黃凱東認為,心量寬則行路寬,懂得寬容,於是,你心中的種種怨恨會漸漸地消融。

心量寬了,你曾經的憎恨心就被擠走了大半。所謂正負能量,不過此消彼長!

寬容你的原生家庭,寬容你的父親母親,童年期的種種創傷,都有萬不得已的緣由,寬容了,你的心理陰暗面會變得漸行漸小。

4.覺察自我,不自卑

心理諮詢師黃凱東認為,唯有覺察自我,才能走出陰暗的自我。

覺察自我,就要知道,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我活在當下還是過去?

建議你走出童年期的自我,防止角色的錯亂,成為現在的你。

我們常常說的“巨嬰”,正是指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的嚴重不對稱現象。

但願我的回答,能給你有所幫助。

謝謝你們的提問!


心理諮詢師黃凱東


常規來講是你說的那樣,因為童年感受性強,對人的影響掩藏得很深,即使具體的事件不記得了,事件造成的感受依然在內心深處,所以心理學家都在挖掘童年。

但是,我認為人不僅僅有什麼樣的經歷就只能是有其相對應的樣子,我們不是巴普洛夫的狗。

總有人童年過得不幸,成年後變得很好,童年經歷對成年後的影響是個充分不必要條件,因為我們有看穿這個伎倆的能力。

對自己深入的瞭解,你能看清自己的問題和狀態,當內心深處被“看清”它不就不能不知不覺的影響自己了?真正的“看清”,人不就覺醒了?

覺醒的人不會被記憶和習慣掌控。


誠心開始


人心理的陰暗面大多數是童年甚至是嬰幼兒時期形成的,用克萊因的客體關係理論來看,早年母嬰關係模式是個人今後友誼、事業等方面發展的基礎。

一個充滿愛的母親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Ta在困難挫折面前遊刃有餘,在人際交往中侃侃而談,毫不退縮。

再來看看那些不被看見、被責罵的孩子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與關係模式。

一、自卑:否認自己;

本來自卑是一種正常的情緒,但對於那些缺乏安全感與愛的人來說,自卑變成了生活中主要的情緒。常見的表現: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厲害、在他人面前抬不起頭、迴避社交、覺得自己無能、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充滿敵意與焦慮;

嬰兒在表達慾望的同時也發出了攻擊,幻想或真的對母親進行施虐(常常用咬表達攻擊)。嬰兒害怕母親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報復傷害自己,用焦慮的情緒表現內心的不安。此時的母親如果沒有安撫嬰兒,而是以嫌棄回應,證實了嬰兒的害怕。常此以往,今後時刻謹防周圍人對自己的迫害。(即常把人想的特別壞)。

三、討好:犧牲自己;

另一個是早年獲得了這樣的體驗:壓抑自己的需要,滿足父母的需要,可以獲得父母的認可與關注。發展到後來變成了我們所說的討好型人格,因為自我價值是通過他人滿意的態度來確認的。如果他人不高興或者拒絕他人,意味著自己要失去了愛的人,自己也要“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