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供應沒問題,但超市米麵普遍漲價,為什麼?

西安觀察


說真話、講實話、不廢話、沒套話,讓我們今天說一點大家都能夠聽得懂的人話,大家好我是你們的社長。

最近我們確實可以看到官方公佈的糧食儲備是足夠的,但4月份開始糧食和食用油的價格出現了上漲,這其中存在著很多細節。

比如說大部分上漲並不是說農民生產的糧食真正漲價的,而是說中間商賺的差價越來越大了,市長本來就是農村人,父母也在農村,最近並沒有聽到糧食漲價的實質性消息。

當前糧食供應?

由於當前疫情的影響,國外大部分國家對於糧食出口部分禁止,或者部分減少,而我國作為糧食進口大國和糧食生產大國,同時擁有14億人口。

2019年中國小麥、玉米、大米三大主糧庫存結餘2.8億多噸,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從當前公佈的數據來看,就算不進口糧食,國內糧食供給也不會短缺。

而且當前農業部相關信息表示,2020年糧食生產形勢總體向好,夏糧苗情長勢好於常,年豐收在望。

同時受到疫情影響,國家持續出臺扶持農業生產的政策措施,當前來看今年全國糧食豐收是大概率事件。

完全沒有必要囤積糧食,對於近日越南、柬埔寨、哈薩克斯坦等國宣佈限制或禁止糧食出口,新聞一出,短時間內引起國內或香港部分地區出現搶糧的現象,其實大可不必。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商務部最近發佈新聞表示,中國進口的大米、小麥分別只佔國內消費總量的1%-2%,國內庫存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因此無需集中批量購買在家囤積糧食。

為什麼超市的米和麵普遍漲價?

主要是由於大部分人對於當前經濟和國際形勢並不瞭解,也就是所謂的並不專業,而且我國人口普遍有羊群效應。

在發生眾多自然災害的時候有搶購的習慣,比如說在非典期間搶購食鹽,搶購板藍根等等,在此次疫情期間還有人搶購雙黃連口服液,包括搶購口罩。

而糧食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國外公佈禁止糧食出口,引起大部分不知情的民眾搶購,而這些民眾主要集中在40歲以上的年輕人。

或許他們經歷過捱餓的時代,對那個時代吃不到飯的現狀記憶猶新,擔心至於購糧食可以理解,但過多的同級糧食實屬沒有必要。

因為我們都知道當糧食儲存的時間太長,其中的營養流失,不易於使用,所以說誰買隨吃,隨吃誰買。

綜合來看:當前我國糧食儲備足夠,雖然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消費國家,但中國也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家,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庫存充裕,儲備充足,且糧食價格長期穩定。

當前商務部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確保運輸暢通,供貨充足,加強產銷對接,補充市場食用油和麵粉大米的充沛,消費者無需以訛傳訛囤積糧食。


社長財經


民以食為天,有沒有飯吃自然是老百姓很關心的問題。之前還看了一篇文章,說到非洲和印度的疫情狀況,其中也說到:飢餓是比疫情更嚴峻的問題。新冠病毒還有概率和緩衝時間,可眼下的沒飯吃那是迫在眉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由此,其實也不難理解,囤糧食的心理。我婆婆大人就買了好大一袋放在地下室裡,她就說她小時候是經歷過沒飯吃的年代的,知道捱餓有多難受,不希望再有類似的狀況。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吧。難免就會推動糧食價格的上漲。超市的袋裝大米著實是已經漲價了,不過漲得也不算太多。

所以,這輪漲價,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真的有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而是因為短期的囤糧心理,導致市場供需關係有變化,商家看到了商機,自然就想多賺一點咯。不過,中國最主要的糧食生產、加工和貿易,是在國企企業手中的,那大概率有能力調節市場價格。

最近還看到一個消息,海底撈偷偷漲價之後,立馬又發了公告說不漲了,對不起消費者。這個事情也蠻有意思的,理論上來說,只要消費者能接受,商家漲價也是沒毛病的。可問題是現在是特殊事情,海底撈在整個餐飲行業,是有標杆的作用,如果海底撈漲價,很可能其它餐飲企業也會跟風一起漲,那最後可能的結果就是,拉動整個餐飲消費行業一起漲價。餐飲與民生息息相關,收入沒有增加,支出卻增加了,這不是好事。

所以,就因為漲價的事,海底撈張勇是新加坡人的身份都再一次被拔出來了。

怎麼說呢,這些大企業,雖然有自己的努力,但已經成功了,有更多的資源優勢,在這種時期,他們也是應該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吧。西貝哭窮,說沒錢,但過去的那麼些年,西貝的利潤肯定早已落袋為安了,如今繼續經營,也拿大了銀行貸款,虧的並不就是董事長的錢,海底撈同樣如此,張勇的身價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希望他們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的心情,也希望他們能體會和理解吧。

企業的成長和社會、消費者是相輔相成的吧,在好的光景,老百姓和口袋裡的錢供養了企業發展,社會提供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那在不好的光景時,他們多堅持一下,多回饋一些。


康愉子


我認為,超市的米麵價格在目前普遍出現微漲的現象,問題不是出在超市的本身,因為超市只是一個上承下達的中間商而已,貨是由批發商供應的,米麵的價格是被供貨的批發商控制的。


那麼,國家的糧食供應本來沒有問題,可為什麼由批發商供應給超市裡的米麵卻普遍的出現了漲價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受全球疫情的影響,許多出口糧食的國家控制了糧食的出口,從而直接導致了許多進口糧食的貨源緊張,從而導致了價格的上漲。

二,在許多進口糧食減少價格上漲之後,不僅帶動了對國產糧食的需求,也間接導致了國產糧食的價格上漲。

三,受許多媒體輿論的錯誤導向,讓許多人加入了囤米囤面的行動之中,這樣,無形中就加大了對米和麵短促的連環需求,比如:在消費者增加了對米和麵的需求之下,就增加了超市跟批發商要貨的需求,而批發商們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滿足這些突然加大的供貨需求,又在少了許多外國進口糧食的貨源之後,肯定就會加大對國產糧食的需求。


所以,在市場經濟中,當這些對米和麵的連環需求突然加大,而供應鏈的頂端還沒來得及做出適當調整的情況下,米麵的價格肯定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上漲,而米麵漲價後的最終利益獲得者,應該還是種植糧食的廣大農民。……

所以我認為,在目前市場上的糧食供應確實沒有問題的情況下,這種因供需矛盾引發的米麵漲價只是暫時的,也不會有大幅漲價的現象發生,而且糧食出現的小幅漲價也應該是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的,因為從目前農村的糧食種植成本和收入跟現在城市的工資水平對比,糧食還真應該漲點價了!不知大家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