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長大的農民子弟,如何接過漸漸老去父母手中的鋤頭,把農業搞下去?

都勻貓頭鷹


“農民子弟”是個統稱名詞,“老去的父母”、“手中的鋤頭”、“農業”等詞彙也只是個統稱名詞,如果自己不是當事人,就別去擔心這些宏觀上的現象性問題,各人自掃門前雪,過好自己的日子,這些事不是某一個人該操心的。

我是農村出來的,我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城裡人,我父母是農民,那麼我也就是所謂的農民子弟,而現在我的父母也奔6了。說句不好聽的話, 雖然我有農村戶口,但真的沒資格接父母手中的鋤頭,至於所謂的農業的概念也就更無從說起了。

基於一些歷史問題,我們家就是那種城裡沒房子、沒工作,農村沒宅基地、耕地的二無家庭,也就是說我空有農民子弟的帽子,卻沒辦法接父母手裡那把美其名曰的鋤頭。

而基於當下的農村實際環境來看,老一輩之所以種了一輩子地的原因,是因為除了種地之外沒有別的工作可以提供經濟收入。但到了咱們這一代人就不一樣了, 不種地可以選擇外出打工、做生意賺錢,而且賺的錢並不比種地少多少,而自己擁有的耕地也可以在村集體內轉包出去,雖然會少收一些錢,但綜合來看還是划算的。

難道就因為自己是農民子弟,就不能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了,就一定要接過父母手裡的鋤頭,再次種一輩子地?這是什麼混蛋邏輯?

很多人說,農一代漸漸老去,農二代邊種地邊打工,而很多弄三代不會種地,意思說新老交替青黃不接,這對農村農業是個威脅。我覺得這就是杞人憂天,起碼我去過的農村、呆過的農村,雖然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但那些肥沃的耕地也沒看到荒廢,也就是說終究有些人還是要靠那一畝三分地生活。而且現在種地的方式也與以前不同了,一些種植大戶每年的收益也是非常可觀的,所以農三代會不會種地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替農三代種地就好了。

子承父業雖然是好事,但也不是絕對的,不接父母的鋤頭,耕地就沒人種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新農志


漸漸長大的第三代農民子弟,是不願意接父母手中的鋤頭的,隨著社會能發展,很多去了城裡務工,但是很多為了盡孝道,也只好選擇陪在農村父母身邊,大部分沒有學會種田,我個人覺得一部分人願意住在農村,而有一部分人不願意住在農村,而願意住在農村的,也不願意種莊稼,他們只是喜歡農村的環境,和農村的菜,最大可能就是種點菜,種點花花草草,喂點雞、鴨、鵝。

就這位題主的問題,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農三代的區別,及一些看法。

(一)什麼叫三代

1.農一代大概是指,土地改革前和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後,土地承包到戶,擁有了自己的土地的那一批農民,現在基本己老了,年輕一點的也應該有五六十了,也有很多也命歸黃土,這一輩人,日出為作,日落也不息,內心善良又純樸,而大多也沒啥文化,但對農村莊稼卻有著他們無比豐富的經驗,二十四個節氣銘記於心,什麼時候春耕播種,什麼時候是雨季,什麼時候收谷犁田,現在看來,他們都可以說是農村裡的教授。即使再怎麼勤勞,但也有一部分,每年都會有揭不開鍋的日子。

2.農二代應該屬於70後80後了,對農村的莊稼有一點小認識,隨父母交過公糧納過稅,拿過鋤頭鏟過地,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部份農二代漸漸的走進大都市裡打工,經商,對農村的事物漸漸變成了陌生,久而久之也習慣了城裡的生活。在城裡買房,安家落業,變成了半個城裡人,慢慢的回農村的時間就比較少了。還有一部分,卻留守在農村,他們勤勞樸素,但比起之前的農村生活,他們有了很大的改善,不會捱餓,不會挨凍,但時不時也會有不甘願平淡,而想去打工的想法,卻也因為盡孝道,捨不得離開父母,不願意放棄家裡的莊稼,內心就這麼相互矛盾的過了幾十年。

3.農三代應該就是八五年以後的農民了,祖輩都生活在農村,自己不願幹農村的活,而且對農業知識也不懂,隨著時代的變化,國民經濟富裕,這一代農民甚至心裡時刻想著,有那麼一天土地被徵收了,自己和父母就不用種莊稼了,有洋房住了,其實這也是屬於正常的心理,畢竟誰不想住洋房開豪車,而且還不用做很多事。

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農村也科技化機械化操作。又因為北方和南方的地域不同,而且北方土地平整寬闊,而且土地肥沃,種的莊稼收成也高很多,現在北方基本上都是機械化種田栽秧,大大的減少了勞動力的付出,而南方相對來說,山比較多梯田多,不利於機械化勞作。

所以我個人認為,要北耕南織才是農村未來發展的方向,其實作為農民,也不一定要接過父母的鋤頭,埋頭苦幹,在農村有很多事情可以幹,比如說經濟型養殖業,經濟型種植業,也是可取的勞作方式,南北產業互享,你耕我織又何曾不可呢!





重慶陳小廚


如果城裡人能看得起農村人,別老是攻擊我們農民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