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政治家崔浩曾力諫滅胡夏、北涼並出擊柔然,他的卓然才幹因何被誅滅九族呢?

鐵男春秋


白馬公崔浩是個奇人,奇在哪,看看史書怎麼記載的:“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魏書》)。也就是說他博覽群書,將各家學問融會貫通,而且精通陰陽,他就是個奇才、全才。

崔浩出身北方高門士族,即大名鼎鼎的清河崔氏。在那個講究門第的時代,清河崔氏也是世代做高官,其先祖在分別曹魏,後趙,後燕都做過高官。其父崔宏,號稱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書、大人,賜爵白馬公。崔浩的白馬公是襲他父親的爵位。而崔浩比他父親更有才華。天道幽遠,極難把握,但崔浩先生仰觀天象,俯察人世,總能根據天象徵兆,準確預測國家局勢,著實令人歎服。

我們舉兩個例子。

公元418年(泰常三年),彗星出天河口,進入太微,這是國家滅亡的異象。魏明帝拓跋嗣對術數深信不疑,急忙召諸儒術士問道:“而今天下未統一,四方對峙,災兆之應,將在哪個國家?朕很是害怕,大家儘量說來,不要隱瞞什麼。”眾人都推舉崔浩應對。崔浩先分析了國內穩定的大好形勢,他說:“大凡災異的產生,都是由人而起。人若沒有過失,妖異之象不會出現“”國家之中主尊臣卑,上下有序,百民沒有異心。"然後有引經據典說:“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正與今天相同。南邊的晉朝主弱臣強,累世遭到欺凌,故而桓玄逼奪,劉裕握權。彗孛,為惡氣所生,是應了晉將滅而劉裕篡權的徵兆。”眾人無人能說出與崔浩不同的話來。公元420年(泰常五年),劉裕果然廢了司馬德文自立為帝。當時拓跋嗣聽說這事後,召來崔浩,對他說:”往年你說彗星的卜佔應驗了,朕今天才信天道。“

其實,分析天道離不開人事,既要精通天道,還要人情通達,必須兩者結合,而崔浩正是把握準了這一點。北魏明帝時代,東晉帝國已岌岌可危,權臣劉裕篡位的野心已經暴露無遺。其實,早在一年前劉裕北伐,崔浩與明帝分析局勢的時候已經指出:劉裕如果平定後秦,必定要取代晉帝,自己做皇帝。崔浩把天象與天下局勢結合起來,果然得到了應驗。

北魏太武帝始光年間,一次御前會議上,群臣討論征伐胡夏。大家都認為這是件難事,只有崔浩說:“往年以來,熒惑星再次守住羽林星,並都形成鉤己之狀,這就預卜了秦的滅亡。而且今年五星一齊出於東方,這是有利於西伐的徵兆,天應人和,時機到齊了,不可失去這個機會啊。”拓跋燾於是命令奚斤等人出擊蒲板一帶,自己親率輕騎奇襲胡夏,大勝而歸。一年後,太武帝拓跋燾再次征討,一鼓作氣殲滅了胡夏皇帝赫連昌的主力,佔領了國都統萬城。崔浩的語言,有一次得到了神奇地應驗。

崔浩智商超高,但情商卻在關鍵時候缺位,他依仗皇帝的欣賞和信任,做了不少得罪鮮卑貴族的事,最終使他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其中有兩件最為突出。其一是禁佛。崔浩篤通道教,對佛教有著天然的排斥。在拓跋燾鎮壓蓋吳起義的過程中,崔浩曾親見寺僧藏匿武器,因此他藉此機會主張廢佛。他鼓動太武帝拓跋燾焚燒寺院,搗毀佛像,開展滅佛行動。有人以殺僧過多,曾苦求崔浩,阻止滅佛行動,崔浩不但沒有聽從,反而極力勸告拓跋燾要加大打擊佛教的力度。要知道,北魏大量鮮卑貴族信奉佛教,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都是北魏時期鮮卑貴族開鑿的,崔浩鼓動滅佛,等於滅了他們的信仰,鮮卑人能不對他恨之入骨嗎?

其二是大整流品。崔浩掌權後,企圖按照漢族的世家大族的傳統思想,整理、分別和規定氏族的高下。在公元431年(神麚三年)九月時,崔浩便“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資治通鑑》)。流品代表門第高低,門第越高的家族就越尊貴。但這只是漢族人的事,假如按照崔浩的思路去明辨姓族,鮮卑族肯定是不入流的,地位低下。但別忘了,當時是鮮卑族掌握政權,他們擁有高高在上的政治特權,但在漢族所謂的門第中,他們卻是地位低賤的末流。那些鮮卑人能忍嗎?

給崔浩帶來殺身之禍的直接原因,是《國書》事件。太延五年,拓跋燾命崔浩主持續修國史。拓跋燾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崔浩他們按照這個要求,採集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名叫《國書》。而崔浩又把《國書》刊刻在石上,以彰直筆,還營造了一個《國書》碑林。 由於《國書》秉筆直書,盡述拓跋氏的歷史,其中直書了拓跋氏一些不願人知的早期歷史。而石碑樹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往來行人議論。鮮卑貴族看到後,無不憤怒,先後到拓跋燾前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拓跋燾命令收捕崔浩及秘書郎吏,審查罪狀,並於太平真君十一年誅殺崔浩。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整個北方士族在“國史之獄”遭到了沉重打擊。

對於崔浩之死,“國史之獄”只不過是一個藉口罷了。關鍵在於鮮卑貴族與崔浩背後代表的漢族高門第的矛盾,即北魏漢化過程中漢人與鮮卑貴族的利益權勢之爭,崔浩只是這種矛盾的犧牲品。自東漢以來的幾百年間,中原的世家大族,一直擁有極大的政治特權,“大整流品,明辨姓族”無疑是在恢復和加強這種特權,這是鮮卑人所不能容忍的。可以說,崔浩的宿命,或者北方大族的宿命,在他大整流品時就已經註定。

崔浩精通天道,但終究沒有參透自己的命運。





歷史的達人


崔浩被誅滅九族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修史內容犯忌

崔浩三朝元老,長期掌握權力,自以為是。最致命點是在續修史書中,對一些犯忌諱的記載沒有進行修飾或處理,記載犯忌諱的內容是崔浩被殺的最根本原因。

二.用錯人做錯事

崔浩修史中重用閔湛和郗標,導致做錯事,後果不可收拾,直接造成被殺。《國記》修撰完成後,閔湛和郗標出於私心建議崔浩將新撰寫的《國記》鐫刻於石碑上,讓天下人都可以看到。崔浩既然也同意了,讓人將《國記》全部刻在石碑上並立於郊天壇東。漢人看了石碑上的內容,茶餘飯後津津樂道。但是,鮮卑人看到了石碑上的忌諱內容,立馬向太武帝報告,於是太武帝大恕下旨將崔浩滿門抄斬,即著名的“國史之獄”。

三.得罪鮮卑貴族

崔浩企圖按照漢族的傳統思想,重新調整氏族的尊卑,得罪了大部分鮮卑貴族是崔浩被殺滅族的一個主要原因。公元431年,崔浩“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其表弟盧玄勸阻他“創制立事,各有其時;樂意做這件事的人,能有幾人!請你要三思。”但是崔浩沒有聽進去,此舉得罪了眾多的鮮卑貴族,從此走到鮮卑貴族的對立。

四.被疑懷有私心

太子拓跋晃監國時,崔浩向太子推薦多個自已的人做郡守,太子不同意,但是崔浩卻力爭到底,並如其所願。事後太武帝得知很是不快,懷疑崔浩有私心,想獨攬朝綱,到處安插自已人。此事後,太武帝心裡疑其懷有私心,有了殺他的想法。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凝沙學史


歷史上有許多立下汗馬功勞的大臣,最後因為一件事,不能讓領導滿意,從而招來殺身之禍,而崔浩不過是其中的一個。

崔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的謀士、大臣,為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寵臣。他的父親崔宏官至天部大人,封白馬公。崔浩是崔宏的長子,二十歲就參加工作,因字寫得好,被拓跋珪選為身邊侍臣。

拓跋嗣即位後,崔浩因為辦事能力強,深得拓跋嗣寵幸和倚重。

雖然能力很強,但崔浩為人恃才傲物,依靠拓跋嗣的寵信,經常在皇帝面前,指責其他北魏高官大臣,許多大臣對他都有意見和不滿。

拓跋燾繼位後,有很多人說崔浩的壞話,但拓跋燾沒有聽這些人的話,仍然信任他。

在以後北魏攻滅胡夏、平定北涼、北伐柔然等眾多大事面前,崔浩給拓跋燾出了許多謀略,這一切顯示出崔浩卓越的戰略眼光,北魏道武帝拓跋燾因此對其愈發信任和推崇。

崔浩信奉道教,他想讓天下人都信奉道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說服皇帝拓跋燾,讓其先皈依了道教。

在崔浩的鼓動下,拓跋燾開始滅佛行動,在全國範圍內滅僧毀佛,但太子拓跋晃推崇佛教,對拓跋燾的滅佛運動產生牴觸,並由此與崔浩等人結怨。

崔浩自恃聰明有才,加上拓跋燾的寵信,常常專制朝政。他的這一舉動,引起太子拓跋晃的不滿,對崔浩的怨言越來越大。

拓跋燾晚年,統一了中國北方。為彰顯自己的功績,公元439年十二月,拓跋燾命崔浩監秘書事,和高允等人一起修撰北魏國史《國記》,還特別交代崔浩,一定要從實記錄。

《國記》修撰完畢後,有人建議將所撰國史刻到石碑上,而崔浩做了一輩子的官,不知怎麼的,竟在這個時候,犯起了糊塗,居然採納了這些人的意見,在平城郊外祭壇的東邊,花了三百多萬錢,刻石立碑,有百步平方(約為17000平米)。

崔浩領導編撰的國史,關於皇帝的各種事情,都完整的記錄下來,一些不好的事情、言語都記得詳詳細細,沒有一點修飾和避諱。

石碑立在大路旁邊,來來往往的人都能看到,說什麼的都有,成了人們茶後飯餘閒談的段子。

鮮卑人看了都很氣憤,集體找拓跋燾反映情況,控訴崔浩的不對。拓跋燾非常惱火,為了平息大家的憤怒,他決定把崔浩處死。

公元450年七月,拓跋燾下令,將清河崔氏全族及崔浩同宗之人不論血緣遠近,全部處死。

在押往刑場的路上,數十個押送他的衛士,在他頭上撒尿侮辱他,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對他不滿。

一個人什麼時候,都應該有自知之明,不能因為自己是領導跟前的紅人,就看不起所有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領導不生氣,是因為你有用,領導生了氣,你有用也不用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