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刺秦王,為什麼大臣都在旁邊圍觀,沒有人上前給始皇帝擋刀?

漯河小史哥


在我國的古代封建制王朝之中,如果要問什麼職業最吃香,那麼一定是皇帝。成為皇帝,不僅可以坐擁天下江山,還可以生殺予奪,好不舒爽。

不過,皇帝爽則爽矣,但同樣是個高危職業。因為皇權的魅力太大,引得無數人願意鋌而走險。成則一世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敗則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不過,除了那種想要取而代之的狂徒,還有一種人,他們殺皇帝不是為了皇位,而是為了復仇。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張良,就曾經派出刺客刺殺秦始皇,只不過失敗了。

無獨有偶,在秦始皇滅六國之前,也曾經遭到過一次刺殺,這次刺殺被稱為“荊軻刺秦”。

荊軻刺秦王,一個敢追,一個敢逃

秦王政在位之時的秦國,已經不是東周初期那個剛剛被封為諸侯的秦國了。此時的秦國,是戰國末期唯一的超級大國。而此時的秦王政距離成為秦始皇也沒幾年了。

不過,困獸猶鬥,更何況是這些手握大權的諸侯王呢?這不,燕國的燕太子丹身為一國的太子,自然不會坐視秦國吞併六國。

於是,他就想出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派刺客去刺殺秦王。秦王死了,燕國不就保住了嗎?

不得不說,這位燕國的太子丹,願望是美好的,只是太過耿直。且不說刺客能否成功,就算刺客刺殺成功了,別的國家暫且不提,至少秦國不會放過燕國吧?如果新即位的秦王不替秦王政報仇,那麼其他大臣想必也不會答應吧。

總而言之,荊軻就這樣帶著燕太子丹的使命出發了。

在說荊軻刺秦之前,我們得先普及一個人物,那就是樊於期。樊於期本來是秦國的將領,因為在和趙國打仗的過程中被李牧擊敗,畏罪潛逃,到了燕國。秦王政大怒,將樊於期的親人全部殺死,併發文懸賞他。

荊軻就是用樊於期的頭顱和燕國的城池騙去了秦王政的信任,這才有了拜見秦王政的機會。

一切準備就緒以後,荊軻拿著畫著燕國城池的地圖,來到秦王政身邊指給他看。當城池指完以後,荊軻不小心將自己的匕首露了出來。

於是,一場你追我趕的遊戲就開始了。秦王繞著柱子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你說群臣在幹嘛,他們就在殿下原地呆立,驚慌失措。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群臣為什麼眼睜睜看著秦王政被刺客刺殺,而不上前制止呢?

秦法嚴苛,群臣不得攜帶武器上殿

其實不止是秦法,很多朝代都是這樣。上文已經說了,皇帝作為古代最高危的職業,對自己的生命安危是十分愛惜的。相信大家在電視劇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皇帝用膳之前都需要有人試毒。

這裡也是一樣,秦法規定: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操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士。也就是說,整個大殿之上,除了秦王政身上帶了一把長劍以外,其他群臣都是身無寸物的。

當然了,大殿之上發生了這樣的情況,肯定有人第一時間通知外面的護衛,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荊軻刺秦看似很久,實則就發生在一瞬間。

因此,秦王政想要擺脫困境,只能靠自己。好在,下面的群臣雖然第一時間被嚇傻了,但是很快又反應過來,讓秦王政拔出長劍抵擋荊軻。

而秦王政在經歷最初的驚慌以後,也順利地拔出了長劍,擊敗了荊軻。這場鬧劇才算落幕。

結束語

俗話說“成也秦法,敗也秦法”,雖然大臣不得攜帶武器的規定有效地保證了秦王的安全,但是這也意味著秦王在應對突發狀況時的能力下降了。


煮酒聽史


荊軻刺秦王,圖窮匕見。有記載荊軻沒刺到秦王,還有的記載荊軻抓住秦王衣䄂,匕首把衣䄂劃斷了,反正是秦王躲開荊軻,開始逃跑了,是繞柱而跑,荊軻則追著刺。

秦王的醫官夏無且把藥袋扔向了荊軻,擋了一下荊軻,大臣們也喊,叫秦王拔劍自衛刺殺荊軻,秦王也抽出寶劍砍荊軻,由於寶劍比匕首長,直接砍中了荊軻的腿,荊軻也將匕首扔向秦王,可惜沒有擊中。 荊軻被秦王侍衛所殺。

大臣們沒有人上前幫秦王,原因存在以下幾點

1、這事情發生的突然,把大臣們嚇蒙了,沒有反應過來。

2、歷史上秦法是有規定的,大臣們進殿,無論如何不準攜帶武器,侍衛也在殿外,大臣們沒有武器也不敢上前的。

3、還有一種說法,秦法有規定,大臣和侍衛沒經過秦王允許不讓上大殿的,而且攜帶武器上大殿是判死罪的。舉個例子,楚國舊勢力貴族追殺軍事家、改革家吳起,吳起趴在楚王屍休上,舊勢力貴族用箭射吳起,這些箭也射到楚王屍休上,吳起被射死,這些發箭的舊勢力貴族也被處死了。所以,秦廷裡的殿下大臣是不敢上大殿幫秦王的,只好在殿下呼喊讓秦王抽出寶劍防身。


大白白野


荊軻刺秦王出自《史記》,《史記》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同時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既然是文學著作便帶有一定的文學色彩。

史記

《史記》中常用誇張的手法去描寫人物,比如鴻門宴一章,對樊噲的描寫是:“頭髮上指,目眥盡裂”。

這就是一種誇張的表現手法。在《荊軻刺秦王》中,也加入了對人物的心理描寫,這些心理描寫都是作者加上的。

司馬遷在創作《史記》的過程中,除了閱讀之前的文章之外,年少時曾遊歷四方,去過春秋戰國時的舊址,聽當地人述說關於一些古人的事,並將這些人的事例聯繫在一起,記錄下來。

在記錄下來之前,所有的故事都是以口相傳,往往在轉述的過程中便會加上個人的感情色彩。當司馬遷在記錄的時候亦會加上自己的情感色彩,以及文學手法。

《荊軻刺秦王》一篇中,就體現了荊軻的英雄形象,以及嬴政“繞柱走”的狼狽形象。所以《荊軻刺秦王》一文中,確實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否合理呢?這就要說一下當時秦國的法律了。

法律

秦朝法制是指自商鞅變法以來,在長期政治實踐中,秦統治者不斷把法家理論運用到法制建設之中,秦律有著律仍保護奴隸制剝削制度、繼續實行輕罪重罰、注意運用法律調整經濟關係。形成了秦朝法律制度的一系列制度。

秦法嚴酷,又追從商鞅的思想,著重強調當權者的地位。

更何況為了保護當權者的安全,侍衛、文官不得佩劍上朝。在春秋戰國時,大臣們都是席地而坐,向君王行跪拜禮,也不能穿鞋上朝。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多,君王們為了自保,一般會自帶佩劍上朝,更不會讓朝堂上的人帶劍進來,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被刺殺。

這也是為什麼荊軻要把匕首藏在匣子的原因。如果藏在身上,還沒進大殿匕首就會被搜出來。

事發突然

荊軻刺秦,要得就是一個出其不意。

荊軻身手了得,但太子丹幾次三番求荊軻去刺殺嬴政,除了荊軻功夫好之外,更是因為嬴政也是一個會功夫的人。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在荊軻抓住了秦王的袖子的情況下,秦王下意識地是掙斷袖子,然後拔劍。

如果嬴政不是常年習武不會有如此敏捷的反應,而且他的第一反應是拔劍。然後才會出現“繞柱走”。

由於事發突然,眾人都沒有反應過來,而且荊軻來勢兇猛,又逼得嬴政死緊。就算是大臣們想去擋劍也趕不過去。更何況,大臣們一介書生,哪裡比得過兩位常年習武的人。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但是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大臣們也沒有幹看著,也在為秦王出主意。


之前說了《史記》帶有文學色彩,而且在此之前是口口相傳的,所以荊軻刺秦的原貌也不能全部以《史記》為準,說不準當時真的有人去幫忙也說不準,畢竟門口的侍衛也不是吃素的,即使來不及通知,宮殿裡有異,他們也會第一時刻出來保護王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