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韓信當初投奔了項羽,是否那以後的歷史會改寫呢?

相隨心轉5


沒有假如,其實韓信本來就在項羽手下幹過。項梁起兵時韓信曾經投靠他,在項梁手下當了一個小兵。項梁死後,項羽偶然發現韓信這個小士兵身體比較強壯,適合帶幾個兵衝鋒陷陣,於是提拔他當了一個小軍官。

韓信從一個寒門小子當了一個小軍官,心情激動,於是幾次向項羽獻計獻策,但是項羽雖然提拔他當了個小軍官,從內心裡卻根本就沒有瞧得起他,所以他的計策也不會被項羽採納,如是幾次,熱情高漲的韓信備受打擊,十分失望,後來就投奔劉邦去了。

即使韓信不走,以項羽的眼高過頂,也很難提拔韓信到更高的位置。退一步來說,即使韓信在楚軍中脫穎而岀,做到了更高的位置,還是很難取得項羽的信任。

"亞父"范增在楚軍中如此高的地位,與項羽的關係又是那麼的密切,都能被陳平用離間計挑拔君臣關係,被項羽猜忌,范增沒辦法只好辭官回家,途中因心情不佳而病死。

以項羽剛愎自用的性格,無論韓信立下了多麼大的汗馬功勞,還是一樣會被項羽攆走。所以韓信選擇早早的離開項羽,投奔劉邦,是睿智的選擇!而項羽,失敗自殺就是他的宿命!





史記沒記


雖然歷史的塵埃已經落定,但是我們有時候也不免想象,倘若當時是另一番場景,那麼最後的結局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要說歷史上比較引人注目的兩家爭鬥,那我們一定會想到秦漢年間的楚漢爭霸。這一場爭霸賽令人印象深刻,是歷史上的一大亮點,因為楚漢兩方的帝王是兩種帝王形象的典型代表,正因為如此,這場楚漢爭雄才格外的有看點。


說到楚漢爭霸就聯想到一個“一戰定乾坤”的兵家神話人物韓信,韓信墓前“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對仗工整,語言簡練,寥寥十字,卻總結了韓信一生中掌握其生死存亡的三個人。

原來秦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韓信最初在項羽部下從軍,卻從未受過重用。他一氣之下投到劉邦的麾下,仍然不得重用,他再次憤然離去,於是上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典故。蕭何極力向劉邦薦舉韓信的才能,結果被封為大將。

韓信果然是個將才,在每次征戰中屢建奇功,被冊封淮陰侯。後來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做了皇帝,反而猜疑韓信。寒心覺察到此事以後,便聯盟夏陽侯陳豨密謀造反。此事被蕭何識破,用計將韓信引誘到長樂宮中,被呂后斬首。成語“成也蕭何敗蕭何”就是出自此典故,這也是上聯“生死一知己”的最好詮釋


話說韓信在投軍從戎之前,因家貧如洗,食不果腹,差點被活活餓死,幸遇一位洗衣婦人把他接到家裡,服侍他吃喝拉撒十多天,才保住性命,這是讓他生存下來的一位善良的婦人。另一位婦人,不用我說,大家早已知曉,韓信謀反被捕,為呂后所殺。韓信一路走來,他的命運卻掌握在兩位婦人手中,這就是“存亡兩婦人”的緣由。


大家都知道項羽最後輸給劉邦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實在是腦筋太直,他不會善用身邊的人才謀士,不能夠很好的運用計謀,只是單純的想用武力來對抗,卻不知道在戰爭當中一位謀士一位將才完全可以抵得過千軍萬馬,再好的武將又怎樣,頂多也是一擋五,一個好的謀士,卻完全可以顛覆整場戰局。如果韓信與項羽交好,被項羽重用,那麼楚漢爭霸的結局是否會改寫?韓信悲慘的結局是否改寫呢?

其實韓信在某些方面與項羽非常相似,項羽為人豪情仗義像個莽夫,但是韓信看上去好像很有戰略與軍事才能,會領兵佈陣,實際上在軍事之外也是一個白痴,要不然最後怎麼會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他幾乎是軍事上的天才,但是為人處事方面卻一點都不精明,如此一來,如果他與項羽兩人合得來交起了朋友的話,最後倘若韓信投靠給項羽,那麼這天下最後還真的不一定歸劉邦所有,畢竟韓信是劉邦最後的武力,他一走劉邦這邊邊再也沒有可以作戰的能力,但是韓信到死都非常相信劉邦,也難怪最後落得慘死局面。但同時證明了韓信本人並沒有做君王的野心,如果項羽和韓信克服性格上的“文人相輕”並且在謀臣方面僅僅依靠范增,這樣個人認為項羽這方是可以奪得天下的,並且以項羽的重情義性格,也不會出現劉邦那樣的卸磨殺驢,或許這兩個秦漢時期的亂世英雄不至於都落個悲慘結局(當然這個假設相當於要求項羽在政治水平上提升較高水平)。


副史


我覺得以後的歷史還是不會改寫。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淮陰侯,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有關於他的典故。

陳勝、吳廣起義後,當項梁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祖傳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由於項羽在是那個亂世的驕雄,力能舉鼎,軍事才能極佳,有種“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錯覺,更是對韓信多次獻計不予採納,導致韓信轉生投靠劉邦。劉邦最大的特點是知人善用,人盡其才,在“蕭何月下追韓信”後,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在後來的戰爭中有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大手筆,最終在垓下打敗項羽。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韓信在項羽陣營不會得到重用,而在劉邦陣營卻人盡其才,最後在古代冷兵器時代給歷史留下厚重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