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晚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衝擊下,現代化起步還如此遲鈍的?

徐徐道來了


晚清政府現代化起步遲鈍,看與誰比,與非洲比,與中東比,與印度比,晚清政府做的並不遲鈍。到清政府滅亡前夕,晚清政府建立相當部分的現代管理機構,建立現代軍隊,建立現代經濟,只不過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的要求更好,我們後人恨不得百年屈辱縮短為十年二十年,實在是太苛求古人了。也正因為只爭朝夕的心態,我們迅速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家復興。


浩然正氣長存


外來衝擊強並不意味著內部的回應就要強。題主的這個問題有一點衝擊——反應模式的味道。為了更全面的回答這個問題,咱先來科普一下這個衝擊——反應模式


衝擊——反應模式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解讀

在探討中國社會如何一步步走向現代化時,不少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其中影響較大的就是美國學者費正清提出來的衝擊——反應模式。該模式認為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循環往復,缺乏內部動力突破傳統框架,自身的文化沒有一種自覺的突破力,所以一直到晚清以前中國都保持著封建社會的形態,而沒有開始現代化步伐,在經過19世紀中葉西方衝擊之後,才發生劇變,向近代社會演變。

這種觀點一經提出便在全球廣為流傳,人們追溯歷史發現,正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後中國的近代史才真正開始,之後每一次列強入侵都會帶來一次相應的變化與改革。比如鴉片戰爭後的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後的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後的清末新政等,彷彿沒有衝擊,就沒有回應,中國也不會開始近代化。

然而,事實卻如題主所問的一般,鴉片戰後的前二十年,西方軍艦的一次次重重的衝擊,幾乎沒有引起多大的現代化反應,古老的中國和中國人緩慢的步伐依舊。故而,衝擊——反應模式並不是解釋中國現代化的合理模式。題主所問的為什麼列強衝擊沒有帶來現代化過度誇大了衝擊對中國現代化的作用。


其實,在誘發中國走向現代化有諸多因素中,西方列強的衝擊僅僅是一種外力,按照馬克思的理論,外因不可能取代內因佔主導作用。內因才是影響晚清時期中國現代化步伐的決定因素,現代化起步遲鈍也是內部因素作用的結果。

導致中國現代化遲鈍的社會內因

1、成熟而僵化的封建政治體制使現代化趨於被動。在一個成熟的傳統社會中進行突破性的變革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長期以來的集權與專制使這個社會的任何人都早已習慣,現代化的前提就是民眾意識的決心,只有每個人都解放思想,迸發不強大的創造力才能使社會產生天翻地覆的變革。對於晚清社會而言,高高在上的封建權威 、 無懈可擊的穩定性以及根深蒂固 的倫常觀念 , 從根本上斷絕了任何根本性改革的可能 , 將一切可能觸及封建統治實質的 措施扼殺在搖籃中,高度封建帶來高度封閉,高度封閉反而催生了高度自大。《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介紹明末耶穌會士傅泛際譯 《寰有銓(詮)》條目中,對西學作如下評論:

歐邏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製作之巧,實逾前古;其議論誇詐迂怪,亦為異端之尤。國朝節取其技能, 而禁傳其學術,具存深意。其書本不足登冊府之編……今考所言兼剽三教之理,而又舉三教全排之,變幻支離,莫可究詰,真雜學也。故存其目於雜家焉。

天下萬物,無出於己,縱是精巧難言,也不過是學我學的不像的雜家而已。強大的封建政體帶給統治者及知識分子強大的制度自信,故而就算是在鴉片戰爭失敗後進行了洋務運動,也只是為了維護自身統治而進行的被迫自救而已,其目的與邁入現代化無關,自然無法促進現代化。

2、晚清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削弱,無法進行統一的現代化推進。鴉片戰爭後的前二十年因為傳統而來的自大心理是現代化趨於被動,但被動的現代化也十分遲鈍就是因為隨著內憂外患的加深,晚清政府在地方上權威喪盡,中國的現代化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前進方向。清廷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力削弱始於太平天國時期。 太平天國戰爭之後 , 集地方大權都集中在地方督撫手上 , 常常對清廷的政令置若周聞 。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東南互保”,1900年 , 八國聯軍即將入侵北京時, 清政府情急之下決定利用義和團對付列強 , 並於6月 21日頒佈了對列強宣戰的詔書 。 然而兩江總督劉坤一、 湖廣 總督張之洞等人為了保存各自的實力 , 拒不奉詔。 他們還私下與西方列強達成秘密協議 , 於 6月 26日在上海簽署東南互保約款,表示政府宣戰與地方無關,列強不可對地方用兵。地方與中央沒有統一的聲音,現代化進程自然會遲鈍。

3、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經濟問題,晚清政府沒錢進行現代化建設。隨著政治控制力的衰落 , 清王朝對全國財政稅收的控制權也漸趨削弱 。 晚清王朝主要的財政收人來自田賦 、鹽稅 、茶稅 、 關稅和厘金。 然而隨著地方勢力的坐大 , 清廷不能保證這些稅金全部有效地收歸中央 。而各地督撫往往擅自作主 , 扣留稅金 , 挪用款項。 1909年,清廷度支部就上奏稱:

近年各省關涉財政之件 , 例如新籌一款 , 往往事前既不諮商 , 用後亦不關白 , 常有鉅款出納 , 日久竟不報部 , 莫可究潔 , … … 且有款已挪用 , 無從彌補 , 明知正項必不能撥 , 並不諮商 , 通行具奏 , 以冀仰邀俞允 , 追閱邸抄 , 而臣部始知有其事 。(彭雨新《清末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

地方自己有錢卻不上繳中央,用完了大量的錢以後中央一點一點也不知道。國家財政不能集中,錢用不到一處去,而且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晚清社會,光靠種地根本收不到足夠的稅收支持工業發展,慈禧太后還要修園子過生日,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中國快速現代化。

傳統社會根深蒂固的特色與頑疾導致晚清的中國產生了很多阻礙現代化的社會內因,但除開社會內因以外,沒有強大合格的領導者也是阻礙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晚清中國現代化的遲鈍,也關乎清政府自身的侷限性。

導致中國現代化遲鈍的統治者原因

  • 首先就是統治者無能,對於現代化的認識有限。慈禧統治清廷40 多年只是精於爭權奪利,學識卻極其有限,她最大興趣在於保持個人權力及享受生活 , 用人選才唯親不唯賢 , 所以由它任命的那些軍機大臣都是些庸人,有些能力的,思想先進的如洋務派李鴻章等人在地方上做大,如康有為等人成為她與光緒帝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慈禧太后以及她的繼承人攝政王載灃組成的領導班子不可能帶領中國走向現代化,只能帶領中國走向共和。
  • 其次就是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 , 既有保守派與改革派之爭 , 又有清、 濁流黨爭 , 又有滿漢權力鬥爭。鬥來鬥去嚴重內耗,是中下層官員不知所為:

“ 若夫諭旨朝降 , 印緩夕解 , 毫不能有自主之權 , 更無論矣 。 ” (胡思進《近代稗海》)

內部的爭鬥使改革成為政治犧牲品,官員的腦袋朝不保夕,哪有心思琢磨現代化呢?

  • 最後就是貪汙腐敗的情況十分嚴重。 從中央到地方 , 各級官員不分滿漢 , 大多數貪汙舞弊 , 揮霍無度。 正所謂國之將亡,必出妖孽,晚清時期的政府官員群體簡直是烏煙瘴氣,三教九流,無惡不作。晚清實現的新政原意是一場現代化的改革,結果眾多 中下級官員把新政視為發財升官的 徑 , 藉此大肆搜刮 , 弄得民不聊生 。 梁啟超對此評價到:

“最危險者 , 乃在假新政之名 , 而日日睦人民之脂膏以自肥 ”梁啟超《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

總而言之就是,清政府內部早就爛的透透的,有這樣無能的統治者,西方就是再怎麼衝擊也不可能把中國衝進現代化。

辛亥革命來了↑

結語

綜上可知,外在的衝擊或許讓晚清政府走上了被迫現代化的道路,但中國現代化是快是慢,成功與否,不是列強衝擊可以決定的。對於衝擊——反應模式而言,我們不能否認中國被迫對外來的衝擊作出一步步的回應,但是這種反應無論是從目標還是手段上都是典型的中國本土的。最終決定中國命運的還是中國自己,西方的衝擊能影響中國的進程,但不能決定中國的前途。


國子監小祭酒


現代化的起步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除了物質上的準備,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甚至是世界觀的改造,是整個民族痛苦的自我否定過程。

首先,需要徹底改造世界觀。中國的傳統思想主張天人合一,通過儒家思想解讀宇宙的秩序,以及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並且模擬這種宇宙秩序,在人與人之間構建一種基於“禮”的關係。

歷朝歷代,這套世界觀不斷髮展,愈加成熟,中國古人認為,只要根據儒家的理想構建社會秩序,推行教化,必然天下大治,四夷賓服。對於器物層面的探索甚至發明,讀書人從來認為是匠人之事,屬於奇技淫巧,等而下之。

而學習西方,就要高貴的聖人子弟去學習奇技淫巧,去學習這些器物營造的匠人之事,內心必然掙扎。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西方理性科學思維構築的世界觀必然與傳統世界觀發生激烈衝突,過往所學將遭到徹底顛覆,其痛苦可以想見。特別是清朝入關後,重整了明末崩壞的封建禮教秩序,知識分子思想更趨保守,更難適應這種變化。

所以洋務運動開始後,頑固派堅決反對,當時的理學名臣倭仁發表了非常有代表性的言論“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冑,以禮義為幹櫓”來抵禦外侮。這其實是傳統的道學家典型的應變主張,希望以教化之功所構築的精神力來戰勝邪魔外道。

其次,放不下天朝上國的優越感。古代世界由於交通工具的限制,各個區域基本上獨立發展。而東亞區域,中國一直是天朝上國,建立了持續數千年的東亞宗藩體系,在這個“天下”,四夷均向中國朝貢,也就是說,中國從來沒有面對平等的國際關係,在整個宗藩體系中一直是宗主國,因此,當西方列強最初來到中國的時候,中國也一直套用這套宗藩體系,認為他們是“海夷”,也想加入我們的朝貢體系。

18世紀末,英國的馬嘎爾尼使團到訪中國,就因為雙方對兩國關係的認識錯位而產生了一系列問題。比如覲見乾隆皇帝的禮節問題,中國要求馬嘎爾尼使團都要三跪九叩,而英方只同意單膝跪地。英方希望雙方進行談判,開放貿易,減免關稅,中方一概拒絕,我們只認可朝貢,不需要國際貿易。英國方面還準備了大量禮品,比如蒸氣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還有先進武器:榴彈炮、迫擊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甚至希望向福康安演示警衛團的操練,但中方對這些都不屑一顧。

因此,想讓天朝上國向夷人學習,當然需要很長的時間放下身段。這一過程無疑也是痛苦的。

第三,對漢人的提防心理。晚清時間,旗人吃了幾百年的鐵桿莊稼,人被養廢了,向西方學習,旗人必然不如漢人適應得快,試想漢人掌握了西方技術,特別是掌握那些恐怖的鋼鐵巨獸,在當時漢人實力派已經崛起、中央朝廷不斷式微的情勢下,清廷當然擔心滿人江山是否會受衝擊的問題,因此學習的過程必然是猶豫不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