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朝遷都進行全面戰爭,清朝滅亡的機率有多大?

郭氏阿杰


清朝走向滅亡的幾率幾乎是100%,遷都也只是苟延殘喘罷了…。

1. 根本原因:封建社會與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導致清政府自閉門戶、坐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實行兩百多年的閉關鎖國政策成功阻隔了中國在世界上的發展,使中國即看不到世界上形勢的變化,也沒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指導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2.清朝政府軟弱無能,在面對列強的入侵時,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委曲求全、割地賠款,就算是打了一場勝戰還是要簽訂條約來討好外強。

3.清朝末年,整個社會都很凋敝,沒有生機,普通百姓的生活比較困難,朝廷徵收的苛捐雜稅多如牛毛。致使爆發多起農民起義加快了清政府的滅亡速度…

最後便成了落後就要捱打,遷都也改變不了被按在地上摩擦滅亡的局面…。


心若向陽,無謂悲傷


沒有用的,甲午戰爭失敗後,就算清朝遷都進行全面戰爭,大概率還是要亡,說不定亡得更快。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於清朝來說不是因,而是果。正是因為清朝存在各種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有這場大失敗。

晚清如同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肌體老化,百病纏身。洋務運動曾帶來一絲希望的曙光,甲午戰爭卻證明了這不過是迴光返照。

內部,人民生活困苦,各種起義從來就沒有斷過,太平天國更是動搖了清朝的根基;官場上派系眾多,爭鬥不止,吏治腐敗軍備鬆弛,本應作為軍事支柱的八旗軍,早已被清廷養成了豬;滿清統治者對滿臣、漢臣的區別對待,也讓逐漸掌握實權的漢臣感到深深的不滿。

外部,列強林立,各國虎視眈眈,都想在清朝分得一杯羹。甲午戰爭之前,通過洋務運動建立起來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最強,非常唬人。但戰爭之後,各國都知道了清朝是隻紙老虎,加大了侵略清朝的步伐。

接下來就說一說甲午戰爭前後的一些事情。

甲午戰爭跟朝鮮有關。和明朝一樣,清朝也是朝鮮的宗主國,日本一直對朝鮮有企圖,後來趁著清朝衰弱,幫助朝鮮開化黨發動甲申政變,企圖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

雖然很快就被袁世凱鎮壓了,但清廷迫於國內外的壓力,還是和日本簽訂了《天津會議專條》,這個條約使日本取得了與中國在朝鮮共同行動的權利。大家記住,這就是甲午戰爭的引子。

當時的清朝,在硬實力方面遠遠超過日本。但從這個時候起,日本就對清朝各種關注,各方面向清朝看齊,說是“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清朝買什麼,他們就買什麼,甚至買得更多。

(北洋水師)

舉個例子,北洋海軍初建時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日本海軍只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但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

至於北洋海軍,這麼說吧,出道即巔峰,正式建軍後就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軍艦老化、技術落後、管理混亂。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自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不購買槍炮彈藥了。

因為沒錢。可是再缺錢,上層統治者依然過著奢華無度的生活。

反觀日本,鐵了心的趕超清朝,從1890年開始,國家財政收入中拿出60%發展軍備;1893年起,明治天皇決定從每年的宮廷生活費中撥出30萬,再從大臣們的工資中抽出十分之一,全部用於海軍建設。

這種瘋狂的發展之下,日本覺得能對清朝動手了。但為了謹慎起見,又用了幾年的時間向清朝派遣間諜,收集到了清朝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大量情報。然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894年,這股東風從朝鮮吹來了。怎麼回事呢?是這樣的,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不敵起義軍,向清朝求援。

清朝出兵,日本也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由跟著去了,然後不斷增兵,刻意製造衝突,並襲擊了清朝增援朝鮮的濟遠號和廣乙號軍艦。8月1日,清朝正式宣戰。

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清朝慘敗,這也標誌著清朝30多年的洋務運動失敗了,對整個國家的打擊很大,從上到下都不知道出路在哪裡。為了收拾殘局,慈禧派出李鴻章,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鉅額賠款和割讓出去的土地、主權,讓清朝越發衰敗,日本越發興旺。那麼,如果清朝不遵守《馬關條約》或壓根不簽訂,直接遷都進行全面戰爭,結果如何呢?對於中國來說可能有轉機,但清廷還是要完。

因為日本雖然取得很大勝利,但體量太小,短時間內吞不下這麼大的國家。而清朝其實還有兵力,且疆域廣大,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匍匐在列強的腳下,若是背水一戰,未必沒有取勝的機會。

既然如此,清廷為什麼還是要完呢?這就是內部的因素了。民眾對清廷的不滿早已到達頂點,清朝皇室只要遷出北京,也就失去了象徵意義,誰還認它?就算勉強認了,如果清廷不從根子上進行變革,也活不了多久。

幾年後慈禧對十一國宣戰,李鴻章等漢人權臣東南互保,根本不管她,早就做好了清朝滅亡的準備,打算組建民主政府。

這就說明,在這些人眼裡,清廷甚至帝制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必要,而少了他們的支持,清朝還怎麼維繫下去?靠滿清貴族嗎?只怕靠不住。

總之,甲午戰爭是對清朝存活能力的一個檢驗,失敗了,那就是失敗了,再怎麼掙扎都沒用。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個問題可以從中國和日本兩方面來回答。

首先,從中國方面來回答,甲午戰爭中國根本就沒有動用全部的軍事能力,中國海軍只有李鴻章的北洋海軍在對日本作戰。

而且北洋海軍優越慈禧太后挪用軍費,彈藥質量喝數量拮据,關鍵時候北洋海軍求助同屬海軍的南洋海軍,居然不幫,很有一點北洋海軍在海上挑戰整個日本海軍得感覺。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北洋海軍覆沒,導致海戰結束,而陸戰在朝鮮平壤清軍面對人數少於自己的日本陸軍,不戰而逃,主將葉志超逃跑將軍,導致陸戰戰局糜爛,一發而不可收拾,日軍一路殺進中國本土,更在旅順設施大屠殺。並且恐嚇清朝,如不求和,北京必不可保。

有次可見,戰爭失敗之時,清朝尚有一戰的潛力,只是統治者害怕再戰經歷更大的失敗,早早求和而已。

二聰日本方面來看,日本賭國運而發動甲午戰爭,本來九做好了戰爭失敗全面退守本土的準備,所以,很有一點破釜沉舟的感覺。

而且日本是資源小國,經不起長期戰爭,所以絕對要避免全面戰爭。

綜上,我認為清朝只要有繼續打之決心,更本連都都不用遷,時間一長,日本必定失敗無疑。

故清朝滅亡的幾率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