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詩歌的人很多,為何會做詩的人少之又少呢?如何才能會做詩?

十二十頁


好的詩歌大都誕生於特定的時代環境下

或是苦難,或是戰亂,或是動盪不安,或是顛簸流離,或是精神世界的貧瘠為前提的情況下,好的詩歌讀來讓人感覺有萬鈞之力。

然而現在,太平盛世,一味的發展經濟,人們對於物質生活的追求遠遠大於對精神上的追求。和平年代很難出現真正好的詩人和詩歌來。

打個比方,韓寒當年主辦的雜誌《獨唱團》,只出了一期就被停刊了。以下這段話是《獨唱團》的卷首語。希望可以幫到你。

《獨唱團》卷首語(韓寒)

這幾天有人和我說起,當年上大學的時候,是個文學青年,理想做一個作家和記者,那時候我們都好吃香啊,如果再能寫點小詩,彈點小吉他,摘些小花,女生們都被迷倒了,你看看現在,女生們再也不中意這些人了,她們中意的是……有錢。

我說,那你們還寫點小詩,彈點小吉他,摘些小花麼?他說,……所以說,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男性改變世界,女性改變男性的世界觀。但總有一些世界觀,是傻和諧筆呵呵地矗在那裡的。無論多少的現實,多少的打擊,多少的嘲諷,多少的鴿子都改變不了,我們總是要懷有理想的。寫作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讓作品不像現實那樣到處遺憾,閱讀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現實,但我們都擁有處置自己的權利,願這個東西化為蛀紙的時候,你還能回憶起自己當年冒險的旅程。


山西馬非白



高靜環


這和現在的歌劇沒人看是一個道理,高雅的不一定是人們需要的,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人們都各取所需。究其實人原因大致有四:

一、文化發展的自然淘汰。自五四運動以來百年間,人們習慣了白話文和白話詩,古典格律詩詞在文化變革中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而新詩尚未走出自己的路,不能形成文化影響。通俗點說就是老的太老了,而小的還太小,處在中繼無人狀態。

二、社會發展的自由選擇。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更適應快餐文化,簡單的圖文配看起來不費勁,願閱文的閱文,願看圖的看圖,好過純文字。歌曲、影視更為人們喜聞樂見,誰願枯坐讀詩?

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需要詩歌。在過去,詩文才學是仕進的征途,政府官員絕大多數是靠詩文聽懂飯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才能比文才更重要,會作詩不一定會治世,因此自動退出歷史舞臺。歷史上宋徽宗、陳後主陳叔寶、南唐後主李煜,都是當世冒尖的文藝青年,同時又都是亡國之君,也許能說明文藝能頌世、文人能論世卻不一定能治世。

四、創作質量嚴重下降。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詩文好壞都有同等傳播的機會,大量劣質的按照詩歌形式進行文字排列的文化垃圾氾濫,人們看得厭了,不願再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