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站臺》中究竟是一種社會觀的闡述,還是對人性的嘲諷?

雨打屁屁癢


二者都有,角度不同,看到的不同!

《飢餓站臺》是由加爾德·加茲特魯·烏魯蒂亞執導,伊萬·馬薩戈、佐里昂·伊圭里奧爾主演的驚悚片,於2019年11月8日在西班牙上映。

講述了一個不太遙遠的“反烏托邦”公民自願將自己監禁起來,並承諾釋放後將增加社會流動性,但由於被囚禁,他變得如此激進,以至於不惜一切代價乘坐一張單程票上的魔鬼送菜升降機來保護“意大利奶油布丁”。要理解這條軌跡,我們需要了解他的監獄:監獄坑——一個“圓形監獄”的令人興奮的排列方式 ,成百上千的平臺被垂直堆疊起來,從中間被掏空。每天,一個裝飾著奢華盛宴的平臺從塔頂向下延伸。它會在每一層停留幾分鐘,讓靠近頂層的人吃得飽飽的,而位於底層的人則在為吃剩的食物而戰。

電影整體就是在講一個上層人吃肉,下層人吃人的故事。當你從監獄的整體,設置,結構上對整部電影進行分析時,你會發現這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百態,上次的人享受豐富的美食,中層的人擁有足夠的食物,下層的人卻食不果腹,並且提到中層人不要跟上層人說話,因為他們不會聽,也不要對下層人說話,因為他們不配聽!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金字塔社會觀!

而當你從監獄裡的人看,每個人到時間都會重新分配監獄,當你處在上層時,你有享受不盡的美食,而當你處在下層時則可能食不果腹,那為什麼大家不能達成一致,每個人只吃自己那一份,讓所有人都能吃飽呢?



Bsir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飢餓站臺》影片一出IMDB評分7.2分,爛番茄82%,目前豆瓣評分7.8分。

細看這部電影劃分為恐怖類,實則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人與社會制度,社會階級之間的問題。

監獄坑裡人與社會制度在不斷地進行摩擦,又在摩擦中不斷地磨合,題主你所說的社會觀與人性的嘲諷這兩點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也就是說社會觀影響了人性,而人性的行為又造成了整個社會下的觀念。以下,為您一一解釋《飢餓站臺》是社會觀的闡述還是對人性的嘲諷。

封閉垂直式的監獄坑其實是個小型社會

《飢餓站臺》講述的是在一所封閉的監獄裡,關押著的罪犯不是普通因犯罪就能進入的地方,也不是所有關押的人都是犯罪犯。

在進入監獄坑裡,需要調查審核,還可以自主帶自己想帶的物品進入監獄坑,審核官還會問你喜歡吃什麼食物,審核通過後就可以進入監獄坑裡。

而前邊進入監獄坑的條件其實就是進入一個小型社會的入場券,主人公格倫是因為想戒菸才入監獄,在獄坑裡遇見的獄友則是用電視機砸死人的老頭子,監獄坑不止有犯人還有從監管層下來的管理者伊莫古裡以及對上帝報以信仰的巴哈拉特。

這幾個人代表了社會當中的理想主義者、浪漫主義者、現實主義者以及利已主義者,借用這四個人的形象來代表社會中各類主義的人們以此形成了一個小型社會。

《飢餓站臺》的社會觀如何形成?

監獄坑裡的人各型各色,猶如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監獄坑實施的食物分配則代表了社會階級。食物自上而下分發,越是上層人士得吃的東西越多,越是下層人吃的食物越少甚至沒有食物,這是階級帶來的殘酷也就是說殘忍的社會現狀是由分發食物的規則造成的。

本是小型社會,又在監獄坑裡設下了規則這無形中形成了管束,漸漸地一種“下層人只能自相殘殺,上層人能好吃好過”的觀念籠罩在監獄坑裡——社會觀就此產生。

《飢餓站臺》是對人性的嘲諷嗎?

看過電影的小夥伴都會對電影中悲慘的下層感到驚心與憤怒,只因為輪到下層沒有食物只能用殘忍的手段維持性命,在缺乏食物的底層沒有性命談何人性?但對於上層人來說吃飽喝足無視下層人有沒有食物吃的狀況就是作者想要批判地人性。

何為人性?

人性的本質就日常用語上有狹義和廣義兩方面:狹義上是指人的本質心理屬性,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那一部分屬性,是人與其它動物相區別的屬性;廣義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屬性,其中包括人與其它動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屬性。

在《飢餓站臺》中所謂的人性就是要生存下去,利用食物去維持自己的性命,題主說對人性的嘲諷應該說的是那些為了讓自己存活不得不傷害別人的那種人性吧。

人的本能慾望就存活下來,對監獄坑的制度無法反駁才是造成人性的喪失,像之前說的社會觀那樣,是由這個監獄坑的制度造成了這個小型社會里獨有的社會觀,而又因這種社會觀造成人性的喪失,也就是人吃人。

監獄坑中的社會觀一旦形成人就會被潛移默化,男主格倫前期剛入獄有過抗爭,不吃飯到最後的妥協吃飯,從不忍吃獄友到最後為了生存不得不吃,這就是社會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情況所以影片大方面是在偏向於闡述社會觀連帶述說人性。

偉大的人如果有惡習那麼他的惡習也大,富有的人如果不慷慨那麼他只是吝嗇的乞丐,富有的人只會擁有財富那他不會得到快樂,要懂得花錢,而且不能揮霍無度,要知道怎麼合理安排用度。

上邊,是格倫在影片中最後說的一段話,也是反映了人性的一面:富足但吝嗇。

《飢餓站臺》中的唐吉訶德是何用意?

男主格倫帶了一本書名叫《奇情異想的紳士唐吉訶德》,《唐吉訶德》這本書是西班牙的經典著作,也是貫穿整部劇的重要線索。導演借《唐吉訶德》這一本書裡的精神來述說格倫的反抗精神,

其實也是在用精神來反抗監獄坑裡的社會。

很多人都從這本書的線索裡看出了格倫在監獄坑裡的覺醒,從懵懂到服從再到反抗,秉著“唐吉訶德”的精神格倫最後完成了覺醒,也讓我們看到了監獄坑裡的社會其實也是在折射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監獄坑裡的社會觀其實也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觀。

結語

其實人性與社會觀這兩個一直以來都是相伴相隨,拿出一個來單講總感覺有些奇怪,《飢餓站臺》反應的東西其實不止這些還有階級問題,唐吉訶德反抗精神等等,這是一部好電影值得深究與探討。

以上是我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噢,喜歡的話可以可以關注我噢。


愛吃巧克力的朵拉


在看到電影最後,“信息就是小女孩”出現的時候,不得不感嘆這部電影在人物設置的精妙。


1、該影片被歸類為恐怖片,其實影片中沒有多少恐怖的畫面,只是用一個特定的極限環境逼出人性最黑暗的一面。

2、人性的極致黑暗面要比恐怖片裡的惡魔更加讓人覺得恐懼,因為恐怖片裡的惡魔是虛構的,而人性的極善或極惡都是人類的本性,所以由此而生的恐懼更加真實。

3、影片除了展示人性的黑暗面,監獄坑更是以弱肉強食的階層社會為基礎而設計。330層的監獄坑每天有數10名大廚為其準備一桌集世界各地美食的豪華大餐,如果所有人都在一起吃,那是一件極其美好的事情,可惜這是一座監獄坑,讓人感覺不到美食帶來的愉悅,反而把人性的醜陋、兇殘、自私盡數逼出。


飢餓站臺》是一部以恐怖為外包裝的影片,其內核是對人性與社會的思考,可以說這部影片是集娛樂與現實意義於一身的電影,淺看可以消磨時間,深看會讓人思考,總之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