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為什麼不擴大球隊的數量?

所長


中超聯賽的擴軍,早有傳聞,但卻一直沒有實行。箇中原因,媒體和球迷都有想過,在筆者看來,中超聯賽之所以遲遲沒有擴軍,還是跟中國足球的大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中超球隊投資巨大,企業無力承擔

中超球隊的大投入,早已風聞世界,特別是在外援身上的一擲千金,吸引了整個世界的目光。甚至一些歐洲的大牌球星,也早已將中超視為自己的備選方案。

然而,吸引這些球星的目光背後,是花了大錢的中超俱樂部。

中超再進入到2010年之後的時間裡,突然進入了投資大潮期,各支球隊紛紛加大投入,互相攀比。選用的外援,早已看不上普通的角色,“只買貴的”似乎成為各支球隊的主旋律。

“貴的”就是好的,尤其是在巴西球員的引進上,颳起了一股“挖牆腳”大風。只不過挖牆腳的巴西,成為了最慘的那個對象。

外援的昂貴費用只是其中一角,國內球員的身價和薪水也變得水漲船高,很多球員的年薪早已超過千萬,而俱樂部的獎金甚至翻了幾番。

如此計算下來,一箇中超球隊的賽季支出,沒有幾個億,完全無法正常運轉;中超球隊的實力比拼,終究成為了財力的比拼。

中超不良的大環境,導致投資人撤資

中超聯賽的環境,並不是一潭清水,在記憶的歲月裡,這場事關利益的角逐裡,這趟渾水正在變得更加不清澈。

黑哨、賄賂、不公平等字眼頻頻出現在媒體的報道中,甚至一些受委屈的俱樂部,也間接表達了自己對於不公平待遇的抱怨。

然而,在足協那裡,一切的抱怨和不滿都變得悄無聲息。有其針對裁判的不滿和投訴,大部分都沒有了迴音。

正是這種不公平的環境,讓投資人變得失望和無助,再有錢又如何,沒有公平公正,俱樂部花出去的錢如同打了水漂,一文不值。

中國足球想要完成擴軍,必須改善投資環境,如此一來,企業才敢於投資足球,才敢於接手俱樂部,打造出真正的百年球隊!


島叔說體育


首先通過中超公司的股權結構可以看出,中超在2008賽季以來,均保持在16支隊伍,儘管過程中有變更。

作為泱泱大國的中超聯賽,卻只有區區16支隊伍?但捫心而問,有幾個球迷能將這16支隊伍的名字悉數說出。

想要擴軍,得首先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球隊的盈利能力——眾所周知,中國足球從來不是能為投資人帶來直接回報的領域,縱然是冠軍拿到手軟、名聲早早出圈的許家印和廣州恆大淘寶,也無法擺脫連年虧損的財報。對於中超聯賽和中國足球而言,當這個聯賽最成功的俱樂部都無法從相關產業中獲取利益時,所謂足球規律和長遠發展,都只是不值一提的空談。

面對更高的平臺、更激烈的競爭、更巨大的付出,不是每個俱樂部都能玩得起的。中超就好像是個燙手山芋,它擺在那裡是個巨大的誘惑,但又不是誰都能勝任和敢於為之冒險。

2.人才的問題——短期內,我們沒有足夠的從業人員。這一點,就不展開了,中超中當前的人才隊伍可見一斑。若不能解決人才的問題,那麼中超和中甲、中乙的區別又在哪裡呢?

加之當前中超改革箭在弦上,因為制度、人才、資金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球員以及國內球迷的情緒相當大,中超擴軍現階段並不是解決的重點。(說白了就是:中超聯賽目前的水平,16支球隊都把足協搞得焦頭爛額,再擴軍那不成一團漿糊)。


所以,凡事要循序漸進,麵包會有的,擴軍也是往後的事了。


體壇資本論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中超聯賽目前有16支球隊參加,是中國大陸最高等級的職業足球聯賽。中超聯賽的球隊數量並不是一直不變的,從2004年創辦至今,中超球隊的數量在穩中有增,並多年維持在16支的狀態,這並不是中國足協不想擴增球隊數量,而是因為擴增聯賽數量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情。

中超聯賽球隊數量變化

中超聯賽在2004年創立的時候,只有12支球隊參賽,

2005年中超聯賽擴軍球隊變為14支,

2006年中超聯賽再次擴軍變為15支,

2007年維持在15支,

2008年再次增加一支球隊,聯賽球隊變為16支,

2009年—2019年,中超一直維持著16支球隊的規模。

通過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見,中超聯賽早期因為準入制度的原因,球隊數量比較少,甚至少於末代甲A聯賽球隊數量(末代甲A有15支球)。

中超聯賽從建立初期就是以混亂開場,因為當時中國足協非常欣賞日本J聯賽的模式,對於日本球隊職業聯賽體系和梯隊建設非常推崇,所以對於中國國內俱樂部進行了規範化、細則化的要求。

但是中國足協高估了中超俱樂部的實際能力,其中有一條要求是:“中超標準要求俱樂部必須擁有40塊以上的標準草坪訓練場地,而且其中有一塊場地要配備夜間照明設施,可以進行非自然光訓練。”

僅僅是這一條標準,就讓很多中超俱樂部無法達到。更不要提其他的一線隊投入規模、二三線隊伍的建設與投入規模要求等。

這樣的一種硬性規定讓中超元年充滿了混亂與鬧劇。

對國內足球現狀的錯誤估計

經歷過2002年世界盃的短暫輝煌,中國足壇進入了短暫的亢奮狀態,前途的光明被放大,自身的問題被忽視,本身就問題多多的甲A聯賽被廢棄,迅速推出的中超聯賽卻過於理想化。

中國足球職業化比較晚,而且國內的職業隊很多都是從地方隊轉變而成的,本身就帶有很多不職業的地方,這是我們是實際情況,並不是因為改一個聯賽的名字,就可以瞬間改頭換面,一切刷新。

中國足協通過韓日世界盃,看到了韓國和日本足球的進步,也認識到聯賽的重要作用,但是並沒有認識到聯賽並不是改名字這麼簡單的事情。

中國足壇當時有三個事實是無法迴避的:

1.足球水平並沒有大的提高

即使中國隊打進了世界盃,但那也只是一個盃賽,三場比賽而已,中國足球水平並沒有大的提高,甚至還有下滑的危險。

2.足球運動並沒有廣泛普及

中國的足球運動發展非常不均勻,頂級聯賽俱樂部大部分分佈在經濟較好的省份或直轄市。很多省份並沒有職業隊的經歷,也沒有足球運動的普及,足球資源分配極端,造成人才選拔範圍狹小。

3.足球俱樂部並不職業

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有自身的特殊性,這是無法迴避的,短時間內無法按照國外職業俱樂部的標準來要求他們,如果強制執行,只能傷害了本身就脆弱的職業體系,並不會起到有益的作用。

不健全的聯賽體系

一個健全的聯賽體系,公認的是金字塔型,從頂級聯賽到低級聯賽球隊由少到多,數量眾多的低級聯賽球隊支撐著最高等級聯賽,這樣才能深耕發展,反之,則會出現各種問題,危害足球運動本身。

中國的聯賽起步晚,球隊少,所以很難構建起一個合理的、健全的聯賽體系。中國足協在沒有對低級聯賽完成構建和梳理前,就直接堆砌了最高等級聯賽,這無異於不打地基蓋房子,改好的房子終究會搖搖欲墜。

朝令夕改的足協政策

中國足協雖然對中超進行了規範和改革,但是足協自身並沒有讓自己變得職業化。在中超元年,因為給國家隊比賽讓路,中超的賽程支離破碎,觀眾人數大幅減少。

足協對聯賽的規劃混亂,對賽程的安排非常隨意,造成了球隊的不滿,球迷的不滿,這也導致了國家隊成績的不佳。

無法做出長遠合理的規劃,讓華麗的中超徒有外表,朝令夕改的政策,讓國內俱樂部怨聲四起,罷賽成了中超前幾年的大戲,這對聯賽本身的傷害是巨大的。

艱難生存的職業俱樂部

職業俱樂部的存在,不能只依靠球隊老闆的不斷投入,球隊自己要有盈利的能力。可是對於當時的中超俱樂部來說,盈利是一個遙遙無期的事情,就是放在現在的中超俱樂部,盈利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這和國外俱樂部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國外俱樂部如果不能養活自己,那麼就會破產,球隊會降級;可是我們的俱樂部只是一味的通過主體的注資,不斷吸食入主企業,喪失了自我生存能力。

中超聯賽的擴軍之路在哪裡?

因為以上的原因,中超聯賽走了很長的彎路,耽誤了很多寶貴的發展時間,同時也錯過了架構體系的黃金機會。

足協在認識到這個問題後,慢慢的增擴球隊,但是中超前幾年的混亂嚴重干擾了聯賽的發展。所以我們看到了取消升降級的中超,看見了罷賽退出的中超、看到了每輪有球隊輪空的中超。

中超聯賽保持現在的16支球隊其實很好,如果能夠到達18支球隊將會非常理想。但是現在頂級聯賽擴軍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對於中國足球來說,低級聯賽的擴大,增容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聯賽體系一定要健全,這個是不能逃避,不能改變的事實。

當底下的低級聯賽能撐得起高級別聯賽,那頂級聯賽的擴軍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結語

所以目前的中超,並不是中國足協不想擴增球隊,也不是說沒有方法擴增球隊,而是我們現在的首要任務不是擴大中超規模。

在這一點上相信足協已經認識到了,而且已經在構建低級聯賽,雖然這期間也有很多退賽的風波,但是,至少目前中國足協完善低級聯賽的想法是對的。

相信當聯賽體系都梳理完畢後,中超聯賽自然會完成自己最合適的擴大,也會達到最適合自己發展的球隊數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