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量子物理科普書籍推薦)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量子物理科普書籍推薦)

本書是一本科學史類書籍,對量子物理的發展做了清晰的敘述,讓我對量子物理的發展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書中的大師們也都形象飽滿,感覺他們就像一個個活人浮現在眼前,而不像教科書中那些冰冷的名字。書中科學家的小故事也豐富有趣,讀這本書也是飯後茶餘用來放鬆消遣的一種好方法。

雖然,我是學過很多輪的量子力學的人,但是讀這本書之前,對很多本源性的東西還不甚清楚,這部書讓我縷清了線索。讀這本書,也讓我再次體會到了科學探索中追本溯源的精神。此外,這本書的行文流暢,讀此書也是一種放鬆的方式。


<script>/<script>


本書目錄

  • 封面
  • 版權
  • 第一章 黃金時代
  • 第二章 烏雲
  • 第三章 火流星
  • 第四章 白雲深處
  • 第五章 曙光
  • 第六章 殊途同歸
  • 第七章 不確定性
  • 第八章 論戰
  • 第九章 測量問題
  • 第十章 不等式
  • 第十一章 上帝的判決
  • 第十二章 新探險
  • 尾聲
  • 後記


量子論歷史大事記

  •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的概念。
  • 1924年,路易斯·德布羅意提出光的粒子行為與粒子的波動行為應該是對應存在的。
  • 1924年,玻色提出光遵循一種建立在粒子不可區分的性質(即全同性)上的一種新的統計理論。
  • 1925年,海森堡、波恩和約爾當提出了量子力學的第一個版本。
  • 1925年,泡利提出了量子力學的第二種形式,波動力學。
  • 1926年,薛定諤提出了量子力學的第二種形式一一波動力學。
  • 1927年,尼爾斯·玻爾提出互補原理,試圖解釋量子理論中一些明顯的矛盾,特別是波粒二象性。
  • 1927年,海森堡闡明測不準原理。
  • 1928年,狄拉克提出了相對論性的波動方程用來描述電子,解釋了電子的自旋並且預測了反物質。

本書亮點

  • 豐富的插圖

有這種風格的科學原理圖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量子物理科普書籍推薦)

也有這種風格的漫畫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量子物理科普書籍推薦)


  • 還有豐富的人物故事,寫的生動又形象飽滿。

實驗室裡面靜悄悄地,赫茲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彷彿他的眼睛已經看見那無形的電磁波在空間穿越。銅環接受器突然顯得有點異樣,赫茲簡直忍不住要大叫一聲,他把自己的鼻子湊到銅環的前面,明明白白地看見似乎有微弱的火花在兩個銅球之間的空氣裡閃爍。赫茲飛快地跑到窗口,把所有的窗簾都拉上,現在更清楚了:淡藍色的電花在銅環的缺口不斷地綻開,而整個銅環卻是一個隔離的系統,既沒有連接電池也沒有任何的能量來源。赫茲注視了足足有一分鐘之久,在他眼裡,那些藍色的火花顯得如此地美麗。終於他揉了揉眼睛,直起腰來:現在不用再懷疑了,電磁波真真實實地存在於空間之中,正是它激發了接收器上的電火花。他勝利了,成功地解決了這個8年前由柏林普魯士科學院提出懸賞的問題;同時,麥克斯韋的理論也勝利了,物理學的一個新高峰——電磁理論終於被建立起來。偉大的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為它打下了地基,偉大的麥克斯韋建造了它的主體,而今天,他——偉大的赫茲——為這座大廈封了頂。


  • 輕鬆流暢的文筆風格

這是一本科學史書,也算是一本科普書,讀起來是一種全然放鬆的狀態,使人如沫春風。

隨意摘錄一段,就是下面的畫風

果然,過了一會兒,隨著細微的“啪”的一聲,一束美麗的藍色電花爆開在兩個銅球之間,整個系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迴路,細小的電流束在空氣中不停地扭動,綻放出幽幽的熒光。


第一個出現的大 ‘’big man‘’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量子物理科普書籍推薦)


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

他是那種純粹的科學家,把對真理的追求當作人生最大的價值。恐怕就算他想到了電磁波的商業前景,也會不屑去把它付諸實踐的吧?也許,在美麗的森林和湖泊間散步,思考自然的終極奧秘,在秋天落葉的校園裡,和學生探討學術問題,這才是他真正的人生吧。今天,他的名字已經成為頻率這個物理量的單位,被每個人不斷地提起,可是,或許他還會嫌我們打擾他的安寧呢?上次我們說到,1887年,赫茲的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也證實了光其實是電磁波的一種,兩者具有共同的波的特性。這就為光的本性之爭畫上了一個似乎已經是不可更改的句號。

挺有意思的吧



量子物理大聯歡

九巨頭來了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量子物理科普書籍推薦)


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柏林宣讀了他關於黑體輻射的論文,宣告了量子的誕生。 那一年他42歲。
就在那一年,一個名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青年從蘇黎世聯邦工業 大學(ETH)畢業,正在為將來的生活發愁。他在大學裡曠了無窮多的課,以致他的 教授閔可夫斯基(Minkowski)憤憤地罵他是“懶狗”。沒有一個人肯留他在校做理論 或者實驗方面的工作,一個失業的黯淡前途正等待著這位不修邊幅的年輕人。


在丹麥,15歲的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正在哥本哈根的中學裡讀書。玻爾有著好動 的性格,每次打架或爭論,總是少不了他。學習方面,他在數學和科學方面顯示出了 非凡的天才,但是他的笨拙的口齒和慘不忍睹的作文卻是全校有名的笑柄。特別是作 文最後的總結(conclusion),往往使得玻爾頭痛半天,在他看來,這種總結是無意義 的重複而已。有一次他寫一篇關於金屬的論文,最後總結道:In conclusion, I would like to mention uranium(總而言之,我想說的是鈾)。
埃爾文•薛定諤(Erwin Schrodinger)比玻爾小兩歲,當時在維也納的一間著名的高級 中學Akademisches Gymnasium上學。這間中學也是物理前輩玻爾茲曼,著名劇作家施 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和齊威格(Stefanie Zweig)的母校。對於剛入校的學生來 說,拉丁文是最重要的功課,每週要佔8個小時,而數學和物理只用3個小時。不過對 薛定諤來說一切都是小菜一碟,他熱愛古文、戲劇和歷史,每次在班上都是第一。小 埃爾文長得非常帥氣,穿上禮服和緊身褲,儼然一個翩翩小公子,這也使得他非常受到歡迎。
馬克斯•波恩(Max Born)和薛定諤有著相似的教育背景,經過了家庭教育,高級中學的過程進入了佈雷斯勞大學(這也是當時德國和奧地利中上層家庭的普遍做法)。不過相比薛定諤來說,波恩並不怎麼喜歡拉丁文,甚至不怎麼喜歡代數,儘管他對數學的看法後來在大學裡得到了改變。他那時瘋狂地喜歡上了天文,夢想著將來成為一個天文學家。

路易斯•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當時8歲,正在他那顯赫的貴族家庭裡接受良好的幼年教育。他對歷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樂意把自己的時間花在這上面。沃爾夫岡•恩斯特•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才出生8個月,可憐的小傢伙似乎一出世就和科學結緣。他的middle name,Ernst,就是因為他父親崇拜著名的科學家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才給他取的。
而再過12個月,維爾茲堡(Wurzberg)的一位著名希臘文獻教授就要喜滋滋地看著他的寶貝兒子小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呱呱墜地。
稍早前,羅馬的一位公務員把他的孩子命名為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
20個月後,保羅•狄拉克(PaulDirac)也將出生在英國的布里斯托爾港。



作者結尾部分的一段話

到此為止,我們在量子世界的旅途已經接近尾聲。我們已經瀏覽了絕大多數重要的風景點,探索了大部分先人走過的道路。但是,正如我們已經強烈地感受到的那樣,對於每一條道路來說,雖然一路上都是峰迴路轉,奇境疊出,但越到後來卻都變得那樣地崎嶇不平,難以前進。雖說“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但精神和體力上的巨大疲憊到底打擊了我們的信心,阻止了我們在任何一條道上頑強地衝向終點。

與諸君共勉

本書讀起來輕鬆易懂,適合中學生以上的廣大讀者,帶著你的好奇心、帶著你的科學夢,讓咱們一同開啟量子物理的奇妙之旅吧。


相關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