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南宋可以延續宋朝100多年,為什麼南明卻沒撐多久?

熊貓映畫


我想從:皇帝、官員、軍隊、社會基礎四個方面來說說。

首先,宋代皇帝和明代皇帝的權力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兩宋皇帝獨斷專行的力度要小的多,是眾所周知的“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這樣一來,皇權和官權能形成一個很好的平衡。

並且滅亡的徽宗時代又剛好是北宋一朝的極盛時期,雖然盛世之下弊政叢生,但請各位細思歷代亡國前夕的王朝:無論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夏金元、明清,一個統一的主流時代最終的滅亡無一不是以方方面面的大崩潰而告終!(明代尤甚)

即使有人覺得,“這些朝代中的某些時期被軍事消滅的國家是因為外力而非自我崩潰”,我覺得並非如此,例如西夏,先不說它國小民疲,從蒙古滅國無數來看,難道都只是所滅國的首都被攻破,君主被殺而這個國家就滅亡的嗎?

你想,對方的目的是要滅掉你,你難道不會頃盡所有和他周旋嗎?但是遊牧民族發動一場戰爭的成本很低,這大家是知道的,但這些被攻打的國家防禦成本可是極高的,所以一場、兩場擋住遊牧民族可能沒有問題,可動輒十幾年、數十年不間斷(可能間斷,但總體是戰爭狀態)的打,這是要調動綜合國力不停地連軸運轉的,但可能此時已經到了被滅國家的王朝末期…百業凋敝,這樣打下來,它有可能只是一個不經意的小舉動而瞬間崩盤,上述的以西夏為例的一些被外力滅掉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

所以,兩千年來的所有時代更迭,似乎都是以前一個王朝維持不下去的崩潰,而下一個王朝接盤,來套路的,但我認為唯獨一個例外就是北宋,以我們看《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所展現的徽宗時代的繁盛來說,北宋決沒有發展到非亡不可的地步,雖然有所謂“三冗”(但說實在的,哪個朝代運轉了一百六七十年沒有三冗的?)但,宦官、外戚、權臣、藩鎮、後宮、甚至混亂的皇位繼承,北宋統統都沒有!整個中央“兩府三司”的運轉在整個皇權時代能做到最不以皇帝個人的的品德高下而有巨大的變化,宋徽宗比起別的朝代的倒數第二代皇帝來,真的算不錯的了…

再說官員,北宋的滅亡普遍都歸結於蔡京、童貫之流的禍國殃民…但問題是靖康之難的時候,這些人早就被清除掉了,他們在位時的所作作為應該只能說是腐蝕了北宋的根基,但靖康之難是迅疾的突變!並不能證明此時北宋的官僚體制已經維持不下去了!相反,我覺得宋代中央官制特別好,完全是一個良性的模式,而且官員的權力並沒有像明代一樣被壓制的豬狗不如(朝廷大員一言不合就拖出去打屁股)完全可以各抒己見,最起碼政治熱情是很充足的。

有人說,北宋黨爭太激烈了!我覺得北宋黨爭比明代黨爭那可是文明、開化、有禮貌的多了…(明代的黨爭根本沒法看!無恥之尤的的典範、閹黨多少事都不像是人乾的…)北宋的爭是政見之爭,是有文人士大夫集團的理想抱負的,是兩方比著,要建設這個國家的,雖然有事與願違的情況出現,但是首先風骨和道德是很看重的,(就是蔡京,他也沒有像周延儒、阮大成、馬士英乾的那些缺德事噁心啊)所以,我覺得到了明朝,官員就開始麻木、空洞,做官的途徑(八股取仕)和 經邦治國 這件事就完全脫鉤了…官員、將領的整體素質,宋、明不是一個層面的。

再來說北宋軍隊,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就是一系列荒唐可笑的軍事決策造成的,招“六丁六甲”借“天兵天將”來抵抗金國,而且還大開城門(這絕對是宋欽宗腦子進水了!宋徽宗都幹不出這事…)所以,北宋滅亡並不是軍隊都打完了,像西晉一樣首都孤城一座大勢已去的局面…完全是決策失敗導致的。

再說社會基礎,光從高宗走到磁州,能被當地百姓攔下來擁護著和宗澤為首的一波忠臣來看,宋代的整個皇統的順承和民心的向背都在,造成南宋建立是順理成章的事。再加上社會內部沒有什麼大的動亂、天災,百姓相對來說還是能安居樂業,商品經濟又那麼發達,社會條件是明朝不能比的。

再加上南宋立國之初的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這種能力級別的將領南明一個都沒有)南明的江北四鎮(全是割據軍閥,給嶽、韓提鞋都不配…)

還有一點就是關鍵時刻的皇位繼承人,宋高宗就剩他一個了,沒有爭議,而且高宗文武雙全(書法直追其父、能挽硬弓,在金營震懾群敵,讓敵首刮目相看)弘光帝朱由崧是個什麼玩意兒?根本不能比,而且南明宗室太多,一開始就爭來爭去…

所以綜上所述,南宋維持一百多年,而南明沒多少年是有原因的。

——源崎


伯顏源崎


這個問題非常複雜,細細寫起來,可以寫一本書都不止。因為長度所限,就不能說這麼多了,筆者就根據顧誠老先生《南明史》裡提出來的觀點,試著總結一二。

一是經濟基礎方面的原因。南宋與金朝的南北分立,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相安無事很長時間,其經濟基礎來自於北方的財賦尤其是糧食能夠自行供給,整個封建經濟能夠實現有效的內部循環。而南方在宋代由於尚未完全開發,生產力水平依然比較低下,越過南嶺以後依然處於蠻荒的狀態——北方不需要依靠南方的生產與生活資料,南方對北方甚至還造成了負擔,這是南宋與金朝得以對立的根本原因;而元代、明代以來,南方經濟逐漸發達並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已經逐漸轉移到長江中下游一帶,遍佈浙江、福建的海外貿易集散地甚至已經初步形成,北方極度依賴南方的財賦與漕運糧食供給,否則就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清王朝必須佔據江南地區,否則捉襟見肘的財政不足以支撐它在中原建元立國。

二是政治帝制方面的原因。南宋儘管也是在靖康之變後倉皇南渡併成立的小朝廷,但是康王趙構畢竟是宋徽宗的親生第九子,擁有無可置疑的合法性,輔政的主要高級官僚大致也能夠同仇敵愾、齊心對敵,更是湧現出李綱領銜的“中興四臣”與岳飛領銜的“中興四將”這樣不世出的英雄人物,在江南很快形成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治核心;反觀南明,從建元之初就陷入了“立親”、“立賢”之爭,圍繞著儲君問題,東林黨與所謂的“閹逆”又內部纏鬥不休,南明政治從一開始就是左右搖擺、混亂不堪的。甚至在清軍向杭州挺進的時刻,南明內部還在為擁立魯王朱以海還是唐王朱聿鍵而爭鬥不止。政治上的內耗使得南明的力量被迅速消耗。

三是軍事方面的原因。由於政治上的穩定與一致性,宋朝在南渡之後很快站穩了腳跟,並迅速依託長江天險形成河防體系。面對金軍主力的重裝衝擊騎兵,南宋的重型步兵與城防體系發揮了很好的戰術作用,有效阻滯了金軍的攻擊浪頭,迫使金軍與南宋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反觀南明,手下只有戰鬥力較弱、面對農民軍都屢戰屢敗、只懂得侵掠百姓、不服南明政府統制的江北四鎮與湖北左良玉部,在面對重騎兵與重步兵結合、擁有野戰炮兵的合理戰術體系的清軍面前不是一觸即潰就是叛變投敵。幾個因素綜合起來,南明為什麼不能像南宋一樣守住江南就很顯而易見了。


軍武次位面


金滅遼、北宋線路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國發動“靖康之變”,攻破北宋都城並俘虜徽欽二帝及趙宋宗室、百官三千餘人北上,北宋滅亡。隨後,康王趙構稱帝,建立了史稱南宋的中興政權,守住半壁江山長達153年。

公元1644年的中國形勢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大明都城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隨後,明朝宗室在南方先後建立多個政權,除了疆域狹小之外,國祚總共加起來也不過四十年。那麼南明相比於南宋,都有哪些缺陷?為何沒能守住半壁江山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兩朝政治合法性不同

宋高宗趙構

王夫之曾經總結中國政權更迭的幾種形式:“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其中禪讓制是最受古代帝王喜歡的,暴力革命成功的政權也不在少數,而南宋和南明都是典型的繼承式。但是這兩個政權之間有明顯的不同——康王趙構是宋徽宗的第九子,與北宋政權有親密的血緣關係,但南明四帝一監國中,與明朝皇帝血緣關係最近的就是弘光帝——他是明神宗的孫子,雖然也是明朝宗室,但說起來並不夠硬氣。

第二、金與清的漢化程度不同

雍正、乾隆都喜歡穿漢服

北宋滅亡之後,金國雖然獲取了中原故地,但是他們並沒有統治漢人的經驗與耐心,最終在中原起義軍的反抗下不得不一路北遁,扶植了張邦昌、劉豫等傀儡政權來管理中原地區。在政治上,他們也採取高壓政策,長期無法得到北方漢人的支持。明朝雖然亡於農民起義軍之手,但是最終接手明朝疆域的卻是滿清。與金國女真人相比,滿清已經接受了深度的漢化,他們吸取了初期統治不穩定的教訓,採取懷柔政策,很快就籠絡了明朝遺民之心。

第三、領導班子差得遠

南宋“中興四將”

雖然很多人認為宋高宗趙構是千年難遇的昏君,但即便他真的是昏君,畢竟南宋只有一個趙構啊,隨後還出現了宋孝宗等明君。但南明就不一樣了——四帝一監國幾乎人人都是“趙構”,弘光帝、隆武帝等等都沒有維持偏安一隅的能力。在文臣武將中,南宋有李綱等四大名臣,岳飛等中興四將,但南明只有一個左良玉能拿得出手,卻飛揚跋扈不聽指揮。

南宋與金對峙

另外,北宋雖然亡國,但南方大部分地區並沒有經歷戰火,而且攻下汴京之後,金國基本上沒有繼續大規模南下,再加上宋朝經濟高度發達,所以趙構起兵之時,軍費上總體還有保證。而南明接手的則是一個爛攤子,並且一路被追打,最終難免再度亡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