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浩俊:年報問詢函增多 A股健康標準提高 誰會緊張?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4月12日,兩市已有30股收到交易所下發的年報問詢函。從問詢的問題來看,圍繞業績真實性、持續盈利能力等展開。在收到問詢函後,不少公司按期作出回覆說明,但也有*ST華塑、*ST安凱等個股出現延期回覆的情形。

雖然每年上市公司年報發佈期間,都有公司收到交易機構問詢函的現象。但是,像今年這樣密集的,還是不多。尤其是問詢的內容,也從過去諸如賣房保殼、政府補貼調優業績、其他資產處置等,轉變為重點關注企業業績真實性、持續盈利能力等,說明交易機構對上市公司的健康標準提高了,對上市進行體檢的要求也提高了。

事實也是,這些年來,監管機構在加大對上市公司監管力度的同時,監管的重點也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過去,主要是圍繞上市公司出現的嚴重問題進行監管,並通過深入調查,對違規上市公司進行查處。因此,更多的被認為是“事後諸葛亮”,至多是亡羊補牢,而沒有能夠事前監管,減少問題發生。因此,對上市公司來說,也是能糊則糊、能混則混,能夠打擦邊球的儘量打擦邊球。特別像售房保殼和政府補貼扮靚業績這樣的行為,甚至沒有任何辦法處理。

很顯然,把監管的重點轉向事前監管,或者從企業的實質性內容入手,摘掉企業的業績面具,讓企業把真實面目暴露,從而讓那些想濫竽充數的企業,沒有辦法得過且過,無疑對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增強上市公司的創新意識和管理能力、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尤其是核心競爭力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要知道,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企業。而上市公司作為優質企業的代表,如果不能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能把創新發展、可持續發展、競爭力提升當作企業的核心要素,不斷地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產品開發能力、市場拓展能力,從而有效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就不會紮實,推動整個經濟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的效率就會降低。

而從今年交易機構對上市公司問詢的情況來看,毫無疑問,已經出現了積極轉變,問詢的內容更加貼近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監管的落腳點也放在瞭如何推動企業質量提升、競爭力提升、創新能力增強等方面。一旦企業無法展現出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盈利能力,業績存在著人為扮靚和水分的現象,就有可能被交易機構重點關注,並有可能在出現問題後被要求強制退市等。如此一來,上市公司對市場和投資者的敬畏之心就會逐步增強,對自身的要求也會逐步提高。因為,他們越來越清楚,如果不把自身的功夫練就好了,不把企業的競爭力增強了,隨時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隨著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和改革的力度不斷增強,註冊制改革的步伐也會越來越快。而推行註冊制,最核心的一條,就是企業的自我約束能力和控制能力,就是核心技術、核心產品帶來的核心競爭力。因為,推行註冊制後,哪家企業都具有上市的資格。但是,哪家企業也有退市的風險。而不是現在的上市審批很嚴格,退市也很難,造成垃圾公司還能在市場興風作浪。自然,就需要加強對上市企業的監管力度,需要提高上市公司的體檢標準。達不到標準的,自然退市。

可以預料,在註冊制推行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監管機構也一定會進一步加大對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對諸如企業的真實性、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可持續發展能力、主業的盈利能力、核心產品的競爭力等更加關注。尤其在看報發佈之後,相關的問詢、質詢等都會增多,且要求越來越高、嚴厲度越來越強。那些原本就是靠政府補貼、變賣資產等得過且過的企業,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市場生存壓力。一旦連續發生這樣的現象,很難保證不會被強制退市,從而讓資本市場真正形成良幣驅趕劣幣的良性循環機制,讓市場的健康度越來越高、規範度越來越強。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能夠讓上市公司更好地競爭、更好地提高質量、更好地重視創新和研發等關鍵環節,相關的監管內容、監管標準、監管方式、監管手段,以及評價體系、評價指標、評價機制等,也要進一步地健全和完善,要能夠建立一套真正科學、規範、標準、合理的監管體系,從而讓上市公司只能按照標準去做,讓上市公司必須提高自身的健康度和規範度。不然,就有生存危機。

本文源自金融界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