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版圖的歷史變遷

人們在談及清朝時往往都想到的是清帝國後期喪權辱國,但是清朝時期也是一個開疆拓土的時期。清朝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鼎盛時領土達1300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附屬島嶼。

清朝版圖的歷史變遷
/
/
/

1636年,清降服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改年號為崇德。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清朝版圖的歷史變遷
/
/
/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佔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清朝版圖的歷史變遷
/
/
/

康熙時期

康熙(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8歲即位,在位期間,平定三藩,滅臺灣南部鄭氏政權,三徵準噶爾叛亂,抵抗沙俄侵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回疆、準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1688年噶爾丹親率騎兵三萬自伊犁東進,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佔領整個喀爾喀地區。1698年康熙鑑於噶爾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詔親征。噶爾丹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服毒自殺而死。

清朝版圖的歷史變遷
/
/
/


自康熙時期至十九世紀中期,清朝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臺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治,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清朝版圖的歷史變遷
/
/
/


走向衰落

安南之役、白蓮教起義、嘉道中衰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慶帝和道光帝未能解決弊端,清朝繼續走向衰落。

虎門銷煙、第一次鴉片戰爭、七和卓之亂、太平天國、杜文秀起義。第二次鴉片戰爭改革中興

清朝版圖的歷史變遷
/
/
/


分崩離析

清政府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洋務派李鴻章建立的北洋艦隊全面瓦解,宣告自強運動最終失敗。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佈立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儀頒佈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