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相近,習相遠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可以理解為由本性發展為性格。行為發展為習慣,習慣發展為性格,性格會伴隨我們一生。性格決定命運,要想改變就從行為上開始改變。好的行為要慢慢定格,養成好的習慣。

回憶一下自己的過往人生中,到目前為止,最能拿得出手的好習慣是什麼?你已經在這個好習慣上保持了多長時間?有人早起閱讀,有人學習鋼琴,有人堅持跑步,有人堅持篆刻三十餘年。這個好習慣定格,可以帶來什麼呢?

性相近,習相遠
/
/
/

01

“擇善固執”,我們常常講,人一定要立大志。這個大志是有支撐的,就在於每一天都在學習,每一天都在進步,每一天都在消化。每一天都有新東西進入生命,生命是在保有一種動態的新的進入,生命是有活力的。最好的狀態應該是有定期的輸入,還有定期的輸出。

當然,並不是每一天進入的東西都能讓我們的思維產生顛覆性變化,如果真的是那樣,那會很可怕。生命要有一種動態的新的東西進入,要像泉水涓涓細流,如木欣欣之向榮。我們嚮往這種生命狀態,是暖洋洋的,和緩溫潤的,而不是像急吼吼的狂風暴雨一般。

性相近,習相遠
/
/
/

02

再問問自己,最近有沒有學什麼好習慣?最近你最受益的好習慣是什麼?持續保持學習的好習慣,不管是一起床就接著把被子疊好,還是用完東西放回原處,我們建議不管什麼事,都應該往這件事應該怎麼樣,它應該有的好習慣上去做。這樣就是調整自己。

可能改變這些並不是那麼容易,但是也要調整自己。去改變,相信改變的力量!改變的力量有多大?四個字:不可思議。最好的審判官是時間。十年後我們再見,看看還是不是這個樣子。

如果真正的把事情搞準了,心性的磨鍊比把握方法更重要。因為心性的磨鍊就是最好的方法,因為性相近,習相遠。好心性,好習慣,好方法,這就是我們學習它的妙處所在。條條大路通羅馬,重點不是快一點還是慢一點,關鍵是要行動,開始學習,堅持學習。最可怕的是困而不學,分明知道通過努力就能改變,可還是不努力,那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性相近,習相遠
/
/
/

03

很多人明明知道養成好習慣可以帶來很多很多好處,自己會受益無窮。可是檢查自己卻發現,渾身上下沒有什麼好習慣,只有一堆毛病。或者只會跟別人講,更多的時候跟自己的孩子講,要求孩子要養成好習慣,自己卻不願去面對,不願去行動、去改變。

西方哲學家、思想家易卜生說:“你最大的責任是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看來不僅是我們東方的思想家把修己看得重要,西方的思想家也這麼說。“玉不琢,不成器”,我們當然有責任教育孩子,可是我們最大的責任,是把自己這塊材料雕琢成器。這樣的道理很樸實,很簡單。可是真正去做的人卻是少數。

如果不肯雕琢,就變成了下愚之人。那什麼樣的習慣或者心念會影響我們的智慧?什麼樣的習慣或者心念會讓我們離智慧更近?又是什麼樣的心念會讓我們離愚昧更近?莊子講“嗜慾深者,其天機必淺”,智慧和愚蠢是有它的習慣,有它的一些做法的。

性相近,習相遠
/
/
/

心性是磨練出來的。通情達理就好說,因為我們永恆的目標是一樣的,永恆的追求是一致的。我們都希望幸福地生活,其他的都是為了支撐它。只要對幸福有正確的認識,哪條路徑都沒有問題,終究我們會找到一條正確的通往幸福的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